劉 博
人口流動對農村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影響分析
劉 博
文章針對的農村地區人口流動主要表現在性別、年齡及其職業的失衡,分析了人口流動對勞動力市場、產業結構、中國養老模式及消費、儲蓄傾向及模式的影響,指出應對農村地區人口流動造成的人口結構失衡需要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協調農村地區人口區域流動與經濟的發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勞動力資源,建立和完善勞動保障體系及其大力發展老齡產業的合理化對策,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更好的發展。
人口流動 人口結構 社會 影響
隨著我國人口流動不斷加強,對人口結構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農村地區人口流動,直接導致農村地區的教育、保障、醫療等各個方面不斷滯后,造成區域老齡化現象嚴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急劇變革,農村勞動力流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規模進一步擴大,并將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產生一些新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和研究。目前,這些都嚴重阻礙著社會的進步,迫切需要我們去尋求解決的措施,為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一,人口性別結構失衡。農村地區人口流動一般是以組團、小群體為主要形式向大城市流動,而一般來說女性很少或者幾乎不參與人口流動,受到農村地區小農思想的影響和限制,其思想觀念意識有待于進一步轉變和提高,因此農村地區人口性別結構主要呈現出以女性為主,輔之以少數的男性,農村地區人口流動主要是以男性為主,地區出現了“男少女多”的人口現狀。
第二,人口年齡結構失衡。農村地區人口流動的年齡階段主要集中于青年、中青年以及少部分的中年人。留守人口的年齡主要集中在偏老年階段,以務農為主要的生活來源,這也是農村地區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其標志性的特點。隨著人口流動趨勢的不斷增強,農村地區的老年人成為該區的主要勞動力,因此人口的年齡結構嚴重失衡,人口逐漸變少,甚至出現了許多無人區,這也是當前我國農村貧困地區亟需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之一。
第三,婚姻家庭結構失衡。農村地區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齡化加重,尤其在在最近地十多年中一直存在著一種以中壯年群體為主體的人口遷出行為的高峰期,它首先直接導致了總人口中這部分人口的絕對和相對數量減少,還對農村的人口年齡結構產生了一個關聯影響:低齡組人口比例的減少,導致生育旺盛(或潛在生育旺盛)年齡段人口的數量絕對減少,從而引起年輕婚姻人口在全體婚姻年齡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和出生規模的下降以及形成核心家庭數量的絕對減少,加上留守群體老齡化加重,出現了死亡人數多于出生人數的現象。從影響的途徑和方式而言,婚姻家庭結構失衡屬人口流出的邏輯性影響效果。
(一)勞動力市場
就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言,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勞動力資源的短缺。農村地區人口區域流動,一方面使這些地區人口年齡趨向于老年化,加重發展的負擔,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地區適齡的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出,造成勞動力市場的短缺,降低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的總量。由于歷史原因,農村地區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對勞動力需求是比較多的,由于勞動力資源的短缺,嚴重制約著這些地區市場生產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的增長,國家長久的發展來說,既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又在很大的程度上給國家的發展加重諸多負擔,阻礙經濟社會的進步。
(二)產業結構
老齡化階段使我國大部分產業結構很難適應當前發展的現狀,迫使許多產業結構要為老齡化的特殊階段而做出大幅度的調整。以前我國的產業結構僅僅只能滿足于發展階段的需要,很多的醫療設備和基礎設施、保健產品、老年人生活用品以及老年人旅游等產業都相對比較落后和欠缺,然而老齡化階段來臨后,對這些產業的需要卻是大大加強,這時候,需要國家調整之前的產業結構模式,去適應老齡化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老齡化需求的增加也間接地帶動許多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許多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的轉移。所以,只有不斷的調節我國的產業結構,才能滿足農村地區人口區域流動的需求,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
(三)中國養老模式
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對于城市的老人來說,他們大多都是由社會養老,對于農村的老人而言,他們的養老都是大部分要依賴家人,是一種典型的家庭養老模式。隨著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人養老問題突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各地區在吸引勞動力和有效利用勞動力方面差異逐漸擴大。由于人口生育力的下降使得家庭的供養資源也相應下降,子女養老的人均負擔加重,所以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又由于我國空巢老人數量增多,也加重了養老問題的難度。種種問題,種種困難,都要求我國需盡快解決農村地區人口流動產生的問題,從而去更好的緩解農村地區人口流動面臨的挑戰和困難,給人口經濟模式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和經濟保障。
(四)消費、儲蓄傾向及模式影響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的好壞勢必通過勞動生產率、適量消費人口、消費結構和預期壽命等因素來衡量,同時這些也會對人均消費水平和儲蓄率產生影響。人均消費水平不僅是衡量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還會伴隨需求的增長而增長,而且,按照生命周期理論,人口流動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會使得社會的消費傾向更加傾向于老年人生活用品的消費和身體健康用品的消費,然而,由于人們對于老年人身體和健康上的資金的投資比重增大,對儲蓄的傾向則會大大降低,這嚴重阻礙經濟利益的提高,抑制諸多消費與儲蓄的關系,還改變了傳統的消費與儲蓄的模式,制約經濟模式的發展和優化,不利于社會經濟持久的發展。
(一)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協調農村人口流動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農村地區人口流動程度的逐漸深入,造成勞動力資源的短缺,為經濟發展帶來諸多障礙,想要更好的緩解這種現狀,需要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通過對人口政策的完善去協調農村地區人口區域流動與經濟發展的不協調關系。實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可以通過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改進做起,對一些經濟發展比較欠缺的地區,或者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放棄以前的只允許生一個孩子的政策,允許他們生二胎,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緩解勞動力短缺的現狀,提高勞動力的生產率,從而去提高國家的人口質量和人口分布規模更好地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我國人口的可持續的協調發展 。
(二)合理配置和利用勞動力資源
解決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所帶來問題的關鍵是要對我國的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和配置。我國存在勞動力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對于勞動力存在的地區差異,國家應該盡快地建立一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通過對人才的合理的配置,去解決勞動力市場的短缺現象。可以視地區的情況而采取具體的措施,對于老齡化比較集中的農村地區,可以加大對老年人健康的教育,及時的為他們提高醫療保證和便利把其他地區年輕的勞動力輸入此地區,化解該地區勞動力短缺的現狀。對于勞動力相對充足的地區,可以把一些年老的勞動力輸入到此地區,讓他們充分的利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見識去為該地區更好的服務,既減輕我國發展的負擔,提高本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協調了各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矛盾。
(三)建立和完善勞動保障體系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很多的家庭對于解決老人的負擔問題都存在很大的困難,這種情況尤其以農村為主。出于對老人的健康著想,又為給老人的晚年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國家迫切需要去建立和完善勞動保障體系,給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個保障,而且這也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國家應該加快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的建設,加大對老人養老保險資金的投入,通過健全老人養老保險制度,去化解農村地區人口流動帶來的風險,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國家實現一個多層次的、多元化的綜合性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四)大力發展老齡產業
為緩解農村地區人口流動產生的問題,也為順應老齡化發展的趨勢,更好的優化國家的產業結構,可以從老年人的層面入手,大力發展有利于老年人消費的老年產業,這樣既可以優化國家的產業結構,使國家更好地適應老齡化的挑戰,還可以提高國家的經濟收入,促進產業多元化的發展。可以加大對老年保健產品生產的投入,對老年人的鍛煉儀器以及老年人的旅游產業的發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加老人的身心健康。老年產業本身屬于收益比較低的產業,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還需要政府充分的發揮自己的職能,以便更有效地促進老齡產業的發展,通過各種政策的實施,協調我國的產業結構模式,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
隨著農村地區人口流動性的不斷加強,農村地區逐漸變成了“無人區”或者“老人區”,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動造成了該區域的性別、年齡、職業等方面的失衡,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市場發展狀況不容樂觀,不僅增加了國家的養老負擔,使農村地區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消費、儲蓄等受到影響,這無疑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同時隨著老齡化現象不斷深入,使我國區域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衛生、基礎設施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且容易造成兩極分化,不利于國家實行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立,這都是人口流動的消極影響。因此,新時期我國要針對農村地區的人口流動做出針對性的部署,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實現區域人口協調發展。
注釋:
①張永麗,黃祖輝.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研究述評[J].中國農村觀察,2008(1):89~92.
②孫曉芳.勞動力流動的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9):76~79.
[1]李輝,王瑛潔.中國人口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1).
[2]杜鵬,王武林.論人口老齡化程度城鄉差異的轉變[J].人口研究,2010(2).
[3]姚引妹.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以浙江農村為例[J].人口研究,2006(6).
[4]孫鵑娟.勞動力遷移過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照料問題研究[J].人口學刊,2006(4).
[5]宋健.流動人口不同歸屬情景下中國各地區人口老齡化形勢[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1).
[6]鮑思頓,顧寶昌,羅華.生育與死亡轉變對人口老齡化和老年撫養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05(01).
[7]王放.“四普”至“五普”間中國城鎮人口增長構成分析[J].人口研究,2004(3).
[8]羅淳.人口轉變進程中的人口老齡化——兼以中國為例[J].人口與經濟,2012(2).
[9]曾毅.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對策探討[J].人口與經濟,2011(5).
[10]喬曉春,陳衛.中國人口老齡化:世紀末的回顧與展望[J].人口研究,2009(6).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劉博,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社會學,研究方向:人口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