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敏
司法改革與法治人才培養研究
王蘇敏
依法治國,人才是基礎。法治人才的培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一直是備受關注的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法治人才的培養以及法學教育的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探索法學教育的改革與轉型是一次良好的契機。筆者旨在對我國法治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我國法學教育較為理想的創新模式。
司法改革 高等法學教育 研究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要議題,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重大任務,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重要的戰略部署。在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要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
司法改革作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肩負的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強烈期盼。然而,我國司法改革所面臨著一個特殊的問題,就是法治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當前,司法人員普遍存在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低的問題。司法改革,實現法律職業化,專業化,是法律共同體的不懈追求,也是我們每個法律人的共同理想。眾所周知,法律職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決定了司法的效能,而歸根結底的來說,法律職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取決于整體的法學教育水平。由此可見,法學教育在司法改革進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司法改革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法治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法學教育,在司法改革背景之下,法學教育也須要順應司法改革的要求進行改革與創新。法學教育順勢而為進行改革與創新,一方面,是實現司法公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司法是實現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司法公正是司法的功能得以實現的根本前提,也是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標。為了實現司法公正,司法改革無疑會對法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還是職業道德與法治覺悟,都相對于以往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國的法學教育必須朝著這一目標而努力。另一方面,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也源于自身的需要,①回歸法學教育的本質,與其他學科不同,它依托的是受過專門法學訓練、具備技術理性的固定職業群體,法學教育的目的是為法律職業群體提供基本的教育和訓練,為司法實務部門輸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所以法學教育的本質是職業教育,這就是說,法科學生通過職業訓練應當具備法律的專業素養與實踐技能,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實務中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的法科學生并不具備這種能力,原因在于他們投入書本知識學習的時間大大超過參加法律實踐的時間,這就導致我國法學教育凸顯出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法學教育最終淪為紙上談兵,不能學以致用。因此,法學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也是法學教育自身的迫切需要。因此,司法改革既對法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法學教育的創新與轉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法學教育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學位教育為主體、其他教育為補充,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進修相互銜接的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為法治建設各個領域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法律人才。但是,我們也應對我國法治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明確的認識,當前法學教育所培養出的法治人才還遠遠不能適應法治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法治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機制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偏差
法學教育目標的定位關系到整個法學教育體系的設計與構建,也是指引法學教育的方向所在。我國的偉大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曾說過:“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植為社會服務為國家謀利益的法律人才。”孫曉樓先生認為,法律人才應當具備三個要件:一要有法律的學問,才可以認識并且改善法律。二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資格來執行法律。“三要有社會的常識,才可以合于時宜的運用法律。②筆者認為,中國高等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人”,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高尚的法律道德,法治信仰與法治覺悟,同時也要兼備其他綜合素質。
(二)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脫節
職業技能中,法學教育首先應當提供專業教育,為法科學生提供系統、全面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另外,職業技能包括實踐教育,法學學科服務于社會現實需要,是一門實用性學科。因此,法學教育不僅要為法科學生提供專業知識,更要培養他們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現實生活中的社會關系與法律問題總是紛繁復雜的,只有具備了實踐能力和操作技巧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法學教育也是一種職業倫理道德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有著自身特有的倫理道德要求,否則將對社會造成危害。通過職業倫理道德教育有助于培養法治人才的法治信仰與法治覺悟。
有人將法律人比作醫治社會的醫生,說明法律職業同醫生一樣,是需要進行嚴格的職業訓練,具備了相應的職業技能與職業倫理,才能成為有真才實干的職業人。然而我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銜接并不緊密。法學教育普遍存在偏重理論講授而忽略法律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在教學手段上也多是“填鴨式”、“灌輸式”,較少有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導致多數學生缺乏應有的分析和處理實際法律案件的能力,也就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造成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嚴重脫節。另外,法學院校與法治實務部門協同育人機制也不夠完善,法治人才隊伍的培養欠缺制度保障條件。
(三)法學教育師資配置不平衡
師資力量是法學教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師資隊伍的建設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優秀的法學教師應當是既精通法學理論知識,又能熟練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的專家,遺憾的是在我國高校中優秀的法學教師并不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法學教育的泛化,法學教育的辦學準入門檻低與辦學成本低,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設置了法學專業,院校之間為爭取師資相互競爭,以高薪或行政職位換取師資的現象屢見不鮮,因而從事法學教育的師資力量流動性很大。其次,師資力量配置數量的不足也使得在一些高校中甚至出現了部分教師身兼數職的現象,比如學知識產權的老師被安排去教國際法,毫無疑問的,這種教學安排很難保證授課的專業性以及教學質量。再次,教師行業對比律師等其他行業待遇較低,許多教師缺乏學者精神,追求功利主義,紛紛轉投其他行業,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資隊伍的穩定。
此外,地域差異也是造成不同地區之間法學教育資源特別是師資配置的不平衡的原因。長期以來,借助區位和經濟優勢,東部地區法學教育資源配置充足。與此相對的,中西部地區法學教育資源則顯得捉襟見肘,法學教育發展乏力,法科學生生源下降,法學教師流失嚴重。法學教育師資分配的不均,大大制約了法學教育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
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高等法學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法學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必要前提。連續的高校擴招使得法學教育“遍地開花”,但法治人才培養的質與量卻沒有成正比發展,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連年創下新低。我認為,立足當前司法改革的時代背景,結合中國法學教育實踐現狀,精英教育當是我國法學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所在。所謂精英,即出類拔萃的人。精英法律人才,就是高素質高能力的法律人才。將法學精英教育定位為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民主法制建設的進程共同決定的,普法性法學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既不通曉實務操作,也不精通法學理論,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我國法學教育目標定位應從粗放發展向追求質量提升進行轉變,由普法性教育向法學精英教育進行轉變。
發展法學精英教育,培養法治精英人才離不開精英化的法學院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要對法學教育準入門檻進行限制,明確高校法學教育師資、圖書資源等教學設施的標準。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對不具備辦學條件的院校進行淘汰或嚴格限制其繼續招生。③法學專業應該限招、精招,而不應該盲目無條件的擴張。
法學精英教育離不開合理優化的課程設置,要逐步建立起與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完整的知識結構、適度的學分要求、豐富的選擇空間”法學課程體系。一方面重視專業理論的講授,啟迪學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核心課程同司法考試的銜接互動,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加強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學科體系、課程體系,組織編寫和全面采用國家統一的法律類專業核心教材,納入司法考試必考范圍”。據此,法學教育改革要與司法考試改革相結合,培養和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素質全面的法治復合型人才。
(二)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實現有效對接
在培養模式上,中國政法大學開設的六年制法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班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采取六年制的本碩連讀學制的好處是學生在完成預備知識教育和其他課程后再攻讀法學課程將極大地提高法學教育職業教育的層次。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我國創建的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即JM教育,JM教育既是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同時也是以法律職業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其更側重于培養實用型及復合型人才,今后在我國應當確立JM教育的主導地位。
法律職業是以實踐經驗為基礎的技術行業,法治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滿足課堂,而是要走出課本,深入實踐,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的力量。法學教育必須認識到實務教學的重要性,加大學生的實務訓練。明確我國法官學院、檢察官學院以及律師協會在整個法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構建長期有效的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使得司法部門反哺法治人才培養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三)優化配置法學教育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在人才培養和教學中處于最為關鍵的地位,只有好的教師才能帶出好的學生。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重點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的高水平法學家和專家團隊,建設高素質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專兼職教師隊伍”。這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的重要思想。
一名優秀的法學老師不僅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也需要有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高校應當鼓勵教師參加法律實務工作,積累法律職業經驗,而針對以往只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則要逐步轉變,考評教師不應只科研為指標。同時,有必要建立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聘用實務部門的優秀人才到高校為法科學生教授法律實務,從而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提高教學的質量。
注釋:
①張雨辰.司法體制改革語境下的法學教育改革與創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12).
②胡平仁.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定位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法學教育研究,2010(2).
③吳娟梅.法治中國背景下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5(4).
(作者單位: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王蘇敏(1962-),女,高級經濟師,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保衛處干部,研究方向:學校綜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