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蘊澤
影視文學
解讀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電影《喜福會》
和蘊澤
本文以《喜福會》這部電影據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為基礎,從四位移民美國的中國母親與土生土長在美國的華人女兒之間的矛盾中探尋東西方文化差異,并思考中國文化具有的“根性”影響。
譚恩美 東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時代發展與全球化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行為,這種交際行為以語言為主要影響方面,滲透到思想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1]。
(1)稱謂:英美人見到長輩的時候可直呼其名,而中國晚輩見到長輩則應加相應的親屬稱謂詞。影片中薇莉帶男友理查第一次到母親家做客,理查便直呼母親林多的名字。鏡頭以林多微妙的表情體現了她的不習慣。
(2)語言表達習慣:中西方的語言表達習慣存在差異,按照路絲迪格的觀點,高語境文化以含蓄內斂為特點,低語境文化則外顯明了。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而美國則相反。電影里,林多在飯桌上燒了最拿手的清蒸魚,謙虛地說道:“這道菜不夠咸,沒味道,不好吃。請多包涵。”薇莉的男友理查卻信以為真,直接拿起飯桌上面的醬油就倒在了盤子里,讓大家瞠目結舌。這一情節就生動的反映了中西方在語言表達時的不同風格,如果不能了解對方的意思,很容易鬧出這樣的笑話。
(1)家庭與婚姻觀: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講究對長輩的孝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表現的更多的是順從。家庭重男輕女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庭的主導者,個人需服從于集體,特別是對女性而言講究其對家庭的犧牲精神,貢獻精神。影片中安美的媽媽的故事以被地主吳清奪去貞潔,但是沒有人在意這個事實,即便是安美媽媽的“娘家”人,例如她的母親和哥哥姐姐都認為她是不守婦道的人,把她逐出家門,道德準則高于血緣關系。可當安美媽媽的母親病重,她不顧家人對她的絕情冷漠,剮肉救母毫無怨言。一直忍辱負重的安美媽媽,最后也是吞煙自盡。
而西方人的家庭觀則大大相反。受自由民主精神的熏陶,西方人的家庭觀念比較隨性,他們強調每一個人自由意志的表達和個人權利平等,富有創造性是他們所看重的。所以李娜和第一任丈夫過著平均主義的生活,他們事事平均;而露絲和丈夫卻因為她由婚前的活潑開放有見解變得事事滿足,與丈夫產生了隔閡陷入了離婚的煩惱中。西方人的家庭婚姻觀里,男性并非唯一主導的力量,男性本身也尊重和期待女性的見解和想法。所以雙方出現意見不合的時候,他們會選擇離婚或者分開,雙方不會做出遷就彼此的現象。因此,西方人的關系一段接著一段,沒有道德制約和束縛[2]。
(2)教育觀:影片一開始,就是林多和君的母親暗暗較真的情節。她們雖移居美國,但思想中仍是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思想,即:“望女成鳳”“不打不成才”的教育觀念。君和母親因為練習鋼琴矛盾不斷。君哭著對母親說:“我不是你的奴隸,這里不是中國,你逼不了我。”而母親則回答:“女兒只有兩種,服從母親的和隨心所欲的。但這房子里只容得下服從的。”由此看來,中國父母是以孩子為生活的核心,對他們進行嚴格的強壓式教育,并且以子女的成績作為自己的談資。近些年的“虎媽”正是體現著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式的教育觀念。君和薇莉作為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她們無法理解母親們的教育方式,覺得母親高高在上,甚至在她們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永遠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從而陷入深深的迷茫。但究其根本,中國母親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自己的兒女找到正確的成長方式。正如君的媽媽所言:“這羽毛雖不值錢,卻是來自遙遠的國度,一直載負著我的希望。”西方的教育觀則是:講究興趣和喜好,充滿多樣和個性化的選擇。
(3)飯桌禮儀:中國人喜歡宴請與招待。在飯桌上,事事都好商量。餐桌禮儀體現了古老的禮儀文化傳統,禁忌不少,講究頗多。影片里,理查到林多家做客。按照中國的禮儀文化,在與長輩喝酒的時候杯子應低于長輩,喝酒時也應淺嘗一口;作為初識者不可接著喝第二杯;公共的菜肴應該等大家都動筷子后再動筷子。而理查作為西方人,他一口飲盡杯中的酒順勢又要來一杯,看到自己喜歡的菜肴便先行把菜拿起放到自己盤子里。西方人在家庭聚會的時候,隨意,豪放,直言不諱。
(4)價值觀:人情關系:中國人用“關系”來指代人情關系,西方人則是用:“SOCIAL-NETWORK”來表示。中國是典型的關系社會,熟人辦事效率快,西方人則不同。君和薇莉是從小長大的朋友,但是君的廣告企劃案卻沒有被薇莉的公司采納,她們在飯桌上爭鋒相對,互不退讓。這兩位“美國”女孩,沒有因為彼此的關系而選擇妥協和接受,而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公平的對抗和競爭著。如果將君和薇莉放在中國長大,恐怕在飯桌上她們不會爭鋒相對讓彼此下不了臺,而是會選擇通融和妥協。
《喜福會》集中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沖突,以“和諧,美好”的結局收尾,中美文化的差異在互相理解和包容下被各方接受。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能夠更好的了解西方人的思維和辦事風格,從而能夠反觀自身。跨文化交際視野下對東西文化的差異的思考并非要比較誰優誰略,而是通過“交際障礙”“交際差異”去思考中國文化根性存在的深遠影響,以及新形勢下面對文化交流,文化沖突,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時吸納更多積極因素。
[1]饒紀紅.跨文化交際中的中美文化差異[J].江西社會科學,2005(04):164~166.
[2]朱冠群.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4.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