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帆
鑒賞邊塞詩的思想感情
王 帆
邊塞詩最能體現國運興衰,本文通過知人論世、明確意象和整體感知的方法,具體分析邊塞詩的復雜的思想感情。
知人論世 明確意象 整體感知
(一)時代鮮明
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初步發展。隋朝的邊塞詩開始興盛。唐朝的邊塞詩發展的黃金時代。初唐時期,邊塞詩多體現昂揚奮發的格調。盛唐時期,繼續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主要描寫邊塞風光、謳歌戰士慷慨激昂為國捐軀的精神。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其中高適、岑參的成就最高。中晚唐時期,仍保持昂揚向上的基調,但其多些悲壯凄愴。如中唐李益的《度破訥沙》柳中庸的《征人怨》。其中《征人怨》抒寫了征人在邊塞久戌,面對著荒涼的環境心生怨苦,表現了詩人對統治者窮兵黷武的譴責。宋朝的邊塞詩(發展的低潮)。
(二)漢代情結
唐代邊塞詩有一種典型的文化現象:以漢代唐,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將領稱為漢將,邊塞稱為漢塞,就連天上的月亮也稱為漢月。
唐代延續了隋代的統一,一方面要了結因多年戰亂引發的各種矛盾,另一方面要很好地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
地理區域——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一帶。作戰的西域(西部甘肅)一帶。北邊的內蒙古自治區一帶。
自然景物——雪山、大漠(瀚海)、風沙、長云、朔云、雨雪、黃河、長河等。
戰爭意象——兵器:戈矛劍戟、斧鉞刀鎩、箭飛、刀環、金鼓等。
異域樂器:羌笛、胡笳(凄切)、琵琶、胡琴、蘆管等。
樂曲:《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等。
邊塞用典:投筆(棄文從武)、長城(守邊的將領)、樓蘭(邊境之敵)、請纓(喻殺敵報國)、柳營(紀律嚴明的軍營)。
這些意象的特點:荒涼、單調、曠遠、開闊、苦寒。
邊塞詩的意境特點:
陽剛之境:荒涼遼闊——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雄奇寒闊——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陰柔之境:空曠凄涼——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荒涼酷寒——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
(一)描寫邊疆地區的自然風光
(1)描寫奇麗壯闊的自然風光,表達作者或戰士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描寫荒涼酷寒的自然風光,表現邊地的環境艱苦惡,如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二)描寫邊疆將士戍邊艱辛單調的生活
(1)表現戰地生活的艱辛單調、激烈悲壯緊張。如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楊炯《從軍行》)
(2)抒發將士英勇殺敵、渴望建功立業、誓死報國的豪情壯志;表達將士必勝的斗志、決心;如: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高適《燕歌行》)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
(3)表現征人的鄉愁(思鄉念親)。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三)戍邊戰士對統治者的態度
(1)戍邊戰士厭惡連年戰事。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柳中庸的《征人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2)批評諷刺譴責邊將無能。如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大漠窮秋寒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適《燕歌行》)
(四)思婦的生活
(1)抒發自己的孤寂離恨。
(2)抒發批判戰爭,向往和平安寧生活的感情。如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獨不見》)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沈如筠《閨怨》)
總之,邊塞詩詞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有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遠去了刀光劍影,黯淡了鼓角錚鳴,不管是邊關的戰士還是作者抑或家里的思婦感情都是很復雜的,的確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后人細細品味。
[1]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夏承燾.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3]周汝昌,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全二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4]繆鉞,等.宋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
咸陽市實驗中學)
王帆(1970-),女,漢族,陜西咸陽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