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素
“中國眼睛”看西方
——評《走向生命詩學——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理論研究》
王愛素
浙江大學高奮教授的《走向生命詩學——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理論研究》,經過十年打磨問世。該書作者廣泛論證、深入分析了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審美思想并系統地論述了伍爾夫小說理論的內涵和價值。該書從中西貫通的視角出發,梳理了伍爾夫小說中的中國詩學觀點的深遠影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研究之路。
弗吉尼亞·伍爾夫 中國眼睛 生命詩學 高奮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囫圇吞咽,還有少數則要細嚼品味。當我們細細品讀浙江大學高奮教授的《走向生命詩學——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時,你會感悟到繁華的世界里,個人雖然渺小,但生命的意義卻很偉大。讀完此書,我們會感受到這不僅是一部探討生命詩學的文學理論專著,也是一部能觸碰讀者心靈的清新之作。
在該專著中,高奮教授經過廣泛論證,深入分析了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審美思想與英國、古希臘、俄羅斯、法國和美國文學之間的淵源和密切聯系,并從小說本質、創作定位、批評方法、文學形式、藝術境界等方面系統地論述了伍爾夫小說理論的科學內涵和學術價值。作者不落俗套,并未從外國文學批評界比較盛行的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等西方文論和研究方法入手,而是基于對國內外伍爾夫研究現狀和研究局限性的全面把握,采用中國傳統的“觀照法”,以生命體悟的方式梳理、觀照和揭示伍爾夫的生命詩學的學理意蘊。高奮教授生在文學世家,有其深厚文化底蘊,她以流暢的文筆和深刻的批評將伍爾夫源于直覺的審美思想娓娓道來,逐一展現在讀者面前。
高奮教授在專著的結構安排上也獨具匠心,不隨大流。她在上篇“審美感悟”中追根溯源,從全球化視野出發,以伍爾夫的隨筆、書信、日記、小說作品等為研究對象,追溯伍爾夫洞悉西方詩學局限性的根源,并探究其建構融藝術與美學為一體的藝術觀的思想形成史。該專著中不乏精彩之處,其中頗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中國眼睛’”(已發表于《廣東社會科學》期刊)。該文章深入剖析了伍爾夫作品中的“中國眼睛”的由來和喻意。作者指出伍爾夫的“中國眼睛”包含著直覺感知和創造重構的雙重意蘊,也正是借助這雙“中國眼睛”,伍爾夫領悟并表現了中國文化和中國詩學的意蘊;而本書作者也正是透過伍爾夫的“中國眼睛”,不僅揭示了中國文化在西方國家的表現形式以及中西詩性、詩學的共通性,而且展現了立足于中國詩學的外國文學研究在中國學界的原創性和獨特魅力。“中國眼睛”是《走向生命詩學》上篇的一大亮點。在下篇“生命詩學”中,高奮教授對伍爾夫的小說理論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闡釋。伍爾夫自幼并未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較少受到西方傳統理性思維的熏陶,因而在隨筆中她對傳統思想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判。她的作品摒棄紛繁復雜的物質表象,將本質探尋定格在生命體驗的有意味的瞬間,用人物的瞬間感悟揭開生活的真實面紗,觸碰生命的哲理。正是基于對伍爾夫全部文稿的系統梳理和深刻剖析,《走向生命詩學》深入闡明了伍爾夫有意味的形式、生命現實觀、情感說、從觀到悟的批評模式、生命真實觀、生命創作說等小說創作理論;并進一步探討其生命詩學在《雅各的房間》、《海浪》等小說作品中的表現形式,將“天人合一”、“意境重構”、“隨物賦形”、“整體觀照”等中國傳統詩學概念推陳出新,揭示了伍爾夫獨具匠心的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詩學之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高奮教授的《走向生命詩學》,以中西貫通為研究視角,全面探究西方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詩學思想,開創了一條中國文學批評走向世界的道路。長期以來,中國的外國文學理論研究始終追隨西方文論的步伐,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創新和突破。此現象困擾了許多有志的中國研究者,而尋不到有效的出路。而高奮教授用自己的堅持,以其不懈的信念,十年磨一劍,從中國古典文論入手,以此激活外國文學研究。高奮教授用審美感悟和整體觀照審視西方作家的詩學和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令讀者受益良多。
置身于整個外國文學研究的歷史長河中,《走向生命詩學》一書就像一股清流,從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抽絲剝繭,萃取生命詩學的意義和精髓。在讀這部專著時,讀者是在與智者交談,讀完之后仍然能感受到余音繞梁。愿更多有志于中國文學理論研究創新的學者們都能借助這雙深邃的“中國眼睛”來看西方文論和文學作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研究之路。書籍是航行在時代波濤中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將珍貴的思想代代相傳。《走向生命詩學》就是這樣一本能走向讀者的思想深處,并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的學術理論研究專著。
[1]高奮.走向生命詩學——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黑河學院)
王愛素(1984-),浙江溫州人,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