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舟
淺議藝術人才自主創造力的培養與實踐
祝曉舟
隨著時代進步之余,社會開始對藝術人才提出愈加嚴格的規范要求,即希望其保留適當的文化素養前提下,擁有著高超的自主創造力。在此類背景下,筆者決定結合實際探討現代我國藝術人才自主創造力的科學合理性培養和實踐舉措,希望能夠引起有關教學管理人員重視。
藝術人才 自主創造力 培養實踐 具體措施
全新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主張教師在組織培養實踐活動中,將重心鎖定在人才創新意識和技能鍛煉層面上之余,引導個體自主構建起綜合與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唯獨如此,才能令他們時刻保留完善化的研究分析技能,朝著國家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方向持續邁進。至于究竟怎樣可靠性地組織藝術人才自主創造力的培養和實踐活動,有關具體性地處理措施將在后續延展。
為了確保藝術類專業的個體可以更加深刻地認知整個世界、探求更深層次的真理和形成多元情緒色彩的傾向,教學管理人員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自主學習和創造欲望。
首先,在上課初始階段引入個體普遍感興趣的課題內容,并做好對應的鋪墊工作,令所有個體對于尚未解決的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并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創造性學習。
其次,進行富有代表性的案例設計、生動化的情境創設,令個體身處于特定狀況之中進行決策和淺析能力鍛煉,并且衍生出獨特與完善化的工作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這部分選取的案例務必要確保足夠優質化,即同時保留綜合和代表性,唯獨如此,才能保留各項課程內容,促進理論和實踐的交互式融合結果,提升個體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力。須知對于廣大藝術類專業個體來講,他們最為重要的學習途徑,就是參與實踐訓練,在此期間,教師無須進行太過深入地講解,主要任務就是基于部分個體藝術基礎不佳、設計理念模糊的問題,進行科學協調性地引導,令個體能夠自行模擬實際的課題內容,進一步達到掌握必要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路范疇的目的。至于情境創設過程中,則要注意當下引入的案例,務必要和藝術設計類專業理論和實踐過渡需求相互貼合,這樣一來,才能令個體及時選擇感興趣的生產技術、工藝,細致化體驗各式各樣的設計流程,為后續多元化的創建能力和創造力舒展,提供保障。
想要更加高效率地培養個體的自主創造技能,涉及實踐活動的適時性組織是必不可少的,結合實際調查發現,現階段許多學校課堂教學,始終停滯在模擬練習層面上,已然和現實設計工作要求產生強烈的沖突跡象。如若教師能夠及時革新課堂教學模式,令其與社會實踐相互對接,勢必可以為個體爭取更多在商業環境中工作體驗的機會,經過實際課題操作和培訓指導之后,個體不單單可以系統化地掌握有關設計工作的思維模式和控制策略,同時更有助于鍛煉各方面的自主創造力,印證實踐出真知的哲理。
實踐驗證,想要激發個體無窮的求知欲望并鍛煉高超的開發創造技能,就必須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多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融合,這樣他們才能盡快地開拓視野范疇、增加想象力,明白學習多元和自主性的重要性。而定期帶領個體去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夠很好地克制情境模擬和現實存在差距的問題基礎上,方便個體靈活性沿用已學知識,進行各類新事物逐層解讀分析,為日后這類群體自主創造力培養和提升,提供了極為強勁的推動力。
如今我國社會就業壓力可以說空前巨大,無形之中容易令個體產生思維紊亂問題,基于此,教師要竭盡全力發揮其對個體的正向影響作用,快速建立起互動式的教學體系,尊重個體的主體適應地位,相信如此一來,勢必會對個體自主創造力強化,產生妥善的推動效果。具體就是要求教師盡快擺脫以往教師本位理念的約束,重新審視和協調處理和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如在啟發與引導個體進行自主創造力鍛煉過程中,切勿令個體產生教師高高在上的心理反應,尤其是在他們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要予以適當地寬容對待和適當性地提示,持續到他們回答完整和正確為止。長此以往,藝術類專業個體就可以正視個人存在的缺陷,主動發現和探究各類課題中隱藏的問題。事實證明,只有個體在藝術專業學習過程中始終維持身心的愉悅狀態,他們才能在各類實踐項目之中切實做到敢說敢做,進一步贏得令教師滿意的進步成就。
綜上所述,創造力絕非單純意義上的設計技能,將其視為設計本質的外化結果,顯得更為貼切一些。基于此,教師有必要在組織豐富多元化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活動的同時,關注和迎合每個個體的心理需求,使得他們真正做到愛學愿學,自覺培養出超群的藝術修養和激發深層次的藝術創造原動力。具體來講,涉及藝術人才自主創造力的培養和實踐工作,未來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希望有關指導教師能夠不斷加大對其的重視力度,長期下去,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合格的藝術專業人才,推動整個藝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1]趙匯鑫.文化創意產業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探討[J].四川戲劇,2011,15(04):133~140.
[2]劉瑜.試論藝術設計學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8(12):167~188.
[3]劉慧敏.對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優化整合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20(02):79~85.
貴州文藝人才培訓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