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新媒體時代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策略
張 旭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變化,獲取資訊的渠道也更多樣化,新媒體的崛起給傳統的圖書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圖書出版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就需要結合新媒體技術轉變自身發展路徑,走出出版困境,制定符合客戶需求的發展策略。
新媒體 圖書出版業 優化策略
中國圖書出版業在改革開放以來一度進入了繁榮期,至2013年底,我國已經有582家圖書出版社。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對傳統的紙質圖書出版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2014年,中國網民人數達6.32億,呈井噴之勢。與網民數呈正相關趨勢增加的還有手機持有人數,電子圖書成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傳統紙媒日漸衰落。從2012年起,我國電子書閱讀人數比例為38%,高于紙媒閱讀人數的27.3%。582家圖書出版社中有95家面臨停業,態勢不容樂觀。網絡技術融入并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人們更愿意從計算機、手機上通過4G網絡下載免費或便宜的閱讀材料,也不愿花費金錢成本、時間成本隨身攜帶圖書閱讀,這給圖書出版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只有在新媒體時代優化出版業的發展策略,適應經濟發展,才能擺脫傳統圖書出版業困境,與新媒體取得融合[1]。
(一)出版社失去內容優勢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文學平臺爭相開放,更有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可以讓作者直接與讀者交流。更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作品,按照點擊率來獲取稿酬。并且,新媒體降低了作者的門檻,網絡文學應運而生,大量作者蜂擁而至,自由發表自己的作品,不再與出版社溝通。出版社失去了內容優勢,逐漸被作者和讀者邊緣化,公信力一再降低。且新媒體促進了微信公眾號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作者選擇搶占公眾號市場,在自己的平臺上發表作品,并通過“打賞”等方式在短時間內將稿費收入囊中,比從出版社獲取稿費的時間周期要短,因此深受作者歡迎。讀者也逐漸轉變了消費習慣,為新媒體內容付費,出版社作為曾經的中間商,運營優勢已經大打折扣。
(二)紙質圖書被電子書搶占市場份額
新媒體發展首先帶來了電子書,人們可以免費完成資源共享,并通過各類電子終端閱讀。電子書終端是電腦、智能手機、ipad等輕便易攜的電子產品,機大屏化又促進了手機電子書市場的發展,且電子書大大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相較于不易攜帶、容易損壞的紙質書籍。電子書只需要依托于小體積、輕重量的電子產品。且所占內存很小,通常一本電子書大小不過數M,比一首mp3音樂提及更小,讀者能在電子產品內儲存較多數量的電子書資料,便于隨時閱讀。且電子書相較紙質圖書價格更為低廉,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受到越來越多網民的歡迎,且閱讀電子書的人群已經從青少年、青年向中老年人邁進,涵蓋的年齡層越來越廣。
(三)影視媒體等行業對圖書出版業的沖擊
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豐富,更多優秀圖書從二維走向三維,從文字走向影視。如我國不斷翻拍的四大名著等。影視技術再現了圖書內容,能在更短的時間為用戶提供更多信息,紙質圖書在與影視的競爭中很難獲得優勢。當下影視行業對傳統圖書出版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首先,影視內容更加生動形象,能調動受眾更多感官,帶給受眾視覺、聽覺等方面的多重刺激。并且影視內容相對文字內容來的更加直白淺顯,易于消化,大大降低了受眾的門檻。特別是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需要花更短的時間來得到更多的訊息,影視成為很多人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打造圖書精品,提升市場競爭力
傳統紙媒環境下,作者所著圖書的出版和發行都要經由出版社,出版社與作者、讀者保持緊密的聯系,出版社就是作者與讀者的橋梁。要想發展圖書出版社,就需要結合新媒體打造圖書精品,提升自己在市場上的品牌地位,進而在市場經濟中處于有利地位。美國新聞學者杰克·富勒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2]新媒體信息傳播范圍廣,強于內容的形象化表達,更適于給讀者快速提供信息,并與讀者展開互動。而紙媒圖書更為系統和深刻,且受社會發展影響,更有助于閱讀者技能、素養等的培養。圖書出版社可以結合這一特點,拓展自己的市場,結合社會各界的文化需求推出精品圖書,發揚紙媒的文化價值。例如,結合四大名著不斷翻拍的現象,可以以“文化周”等形勢,推出精裝版名著、名著相關優秀文學作品等,給社會大眾樹立優良品牌的印象,打造出版社口碑。也可以跟隨時代發展,不斷挖掘優秀的文學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的精品圖書,在同類型書籍的銷售中數年處于領先地位,深受讀者好評。出版社如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就能在行業競爭中領先一步,自然能擴大市場占有率。總而言之,出版社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強化自己的文化特性,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服務,不斷將優秀的作品投入市場,才能吸引忠實用戶,逐漸擴大自己的傳媒版圖。
(二)采用多種出版模式,與新媒體緊密結合
傳統圖書出版模式較為單一,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不符。因此,出版社需要挖掘更多的出版模式,與新媒體相互借力,達到聯動的傳播效應。例如,可以結合報業資源,將優秀新聞整合成圖書資源,結合具有一定知名度報社的品牌影響力,打破報業與出版業之間的“柏林墻”。如知名記者柴靜的《看見》一書,就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力。還可以結合雜志內容,將圖書打造成具有雜志專欄等效果的內容資源,既具有連續性與快捷性,也兼具文化性和可讀性。如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就是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案例之一。還可以與影視業結合,通過向影視業賣出版權、投資影視業等,都是回報率較高的宣傳方式[3]。一方面,圖
書作品一直以來深受影視業青睞,如《暗算》、《紅高粱》等現當代優秀文學作品,乃至當前大熱的網絡文學IP如《甄嬛傳》、《盜墓筆記》等,都具有較強的情節性,適于改編成影視劇本。另一方面,影視業的傳播率比傳統紙媒要高,又能反作用于紙媒,促進出版業的再次出版。近年來,圖書出版業自身投資影視領域,也取得了優秀的成果,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成立的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裸婚時代》《新白發魔女》等都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并且,出版社投資影視業,還能縮短制作流程,縮短從圖書到影視的制作時間,與時常聯系更加靈活和緊密,有助于提高雙方的工作效率,促進經濟效益的增長。
(三)開發衍生產品,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圖書出版的核心是文化傳播,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途徑廣,自然能有更多衍生產品出現。出版社需要緊跟時代發展,豐富自己的營銷技巧,促進產業鏈的形成。例如日本動漫產業,從圖書到動漫連載、動漫電影、周邊手辦等,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相互作用,不斷提高各個環節的附加值,讓圖書的發行量大大提高。國內出版社可以因地制宜,構建符合本土文化需求的產業鏈。前期可以利用新媒體做好自身的宣傳,后跨行業合作,如與文具行業合作開發相關文具產品、與影視業合作開發應試產品、與玩具行業合作制作人物形象相關的制品、與電子書行業開發電子書、制作相關電子產品等,從立體角度拓寬獲利渠道。數據統計,我國電子書市場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到了2015年初,電子書的收入已經達到了38.57億元。出版社可以先利用“一元試讀”、“限時免費”等電子書活動打響圖書的知名度,再通過更為精良的紙質圖書內容,吸引更多讀者。當前很多作者都同時與網絡平臺和出版社合作,即將作品分為“網絡版”與“出書版”,通常后者的內容更為豐富。電子書能夠反作用于紙質書籍,促進紙質書籍銷售。
[1]韓玉紅.論新媒體時代我國圖書出版業的發展策略[D].鄭州:鄭州大學,2011.
[2]柏景嵐.網絡時代下圖書營銷新模式[J].出版廣角,2013(12):59~60.
[3]高桂芳.新媒體時代傳統書業的應對策略[J].出版廣角,2010(9):64~65.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張旭(1987-),女,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第七編輯室主任,研究方向:新媒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