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娟 母小琳
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原因與對策淺議
何紅娟 母小琳
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報告從傳統的“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轉變,從制度上把生態文明融入到社會生產力內涵之中,為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制度與理論支撐。從觀念和制度層面探求走向生態文明的成熟之路,實現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系統之間的和諧運轉。
生態文明 生態問題 應對策略
(一)生態文明意識在世界范圍內從沉默到凸顯
生態文明一詞是伴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發展而逐漸顯現的。“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比工業文明更先進、更高級的文明,它既是工業文明的繼承又是工業文明的發展”[1]。繼十八世紀工業文明之后一百年時間,生態命題出現了,但在如日中天的工業文明壓抑下,生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作為一個比較隱晦的概念不被人們所提及。直到1962年著名的海洋地理學家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才打破了理論界這種故意的后知性,公開的向“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的理念叫板。自此在西方才引起了持續不斷的“生態熱”,也促使各國學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生態文明的研究上。由于世界各地工業文明發展速度與程度不同,生態文明意識的發育時間也就不同。縱觀歷史,與歐美國家相比,生態問題與生態文明在中國的提出、熱議更晚一些。
(二)生態文明意識在中國從凸顯走向成熟
中國古代文化中不乏“天人合一”、“萬物有情”的生態文明思想,但是我們大踏步改變舊的經濟風貌之時,也用沉默應對了傳統中這些優秀的認知。直到1972年中國政府派代表參加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才開啟了我國關注生態問題的航程。十八大報告給予了生態文明充分的重視,將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新亮點、新提法提上了日程。同時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制定和完善,既體現了我們對生態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也體現了我們應對生態問題的行為不斷地走向成熟。
(一)供給有限和需求增長的極大反差
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的問題,它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社會公平失衡不斷凸顯的結果。在前工業文明時代,人們認為物質、自然、資本都是無限的,認為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隨著后工業文明的到來,面對資源消耗的加速,人們開始漸漸修正資源無限論,認識到了資源是有限的。市場經濟的責任是發展生產力以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但資源供給的有限性所導致的產品輸出的有限性和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從此開始了無休止的糾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人與其自身發展的關系,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所凸顯的環境問題實質上體現的是一種經濟與道德協調不力的矛盾關系,關于生態問題的呼吁長時間以來都在經濟脅迫下沉默。我們縱容著那種飲鴆止渴、得不償失的發展行為,史上偉大的工業文明行動自此變成了黑色的文明。當黑暗離我們越來越近的時候,我們關于綠色的冥想才開始了激烈的討論并且付諸艱辛的努力。市場經濟在利潤的誘導下極力的排斥著這種人為限制,到處演繹著供給和需求的極大反差。這種反差使得市場難以自發的調節生態系統,使市場調節失靈現象頻頻發生,導致環境資源配置低效或無效。
(二)生態意識與生態行為的知行脫節
任何先進思想理論若不能落實到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都只具有潛在價值而不能對歷史進步發揮實際推動作用。因此,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知行合一,真知實行。每一種文明的發展都有支持其繁榮的內在精神動力與指導思想。支持農業文明時代的是辛苦勞作、五谷豐登的黃色文明經典;支撐工業文明時代濃煙滾滾的是追求GDP和物質享受的黑色經濟厚黑學文化;而支撐生態文明的是“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及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2]的理念。
(三)市場趨利機制同宏觀調控的銜接不力
尋求利益是市場經濟得以發展的基礎,在利益的刺激下,市場經濟表現出了更多的弊端。而我們的制度法規就是針對市場經濟所出現的弊端的一種宏觀把控。制度在一定范圍內能夠及時的發揮作用并對問題進行規整,但是,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會嚴重削弱制度的規范功能,沖擊制度的嚴肅性,從而誘使市場失靈。政府“看得見的手”一定程度上可以矯正市場失靈的現象,但是任何形式的宏觀調控都具有滯后性、遲緩性,我們針對問題所提出的宏觀調控方案處于一種被動地位,無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制定落實政策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總是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才能不斷趨于完善。這往往也會給問題留一個很大的生長空間。我們最初針對問題所提出的制度安排總是試探性的,并且力度較弱、目標模糊,常常缺乏精確的、數字化的工具性語言,導致政策無法落實到具體行為體上。
(一)轉變發展觀念,用科學發展觀引領認知素養
科學的認知素養首先得益于合理的觀念,文明的行為往往需要科學的認知素養做指導,才能使得理念融入到行為當中。首先生態法應成為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在此基礎上促使認識層面和行為層面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指導人們的行為。從工業文明背景下為經濟犧牲一切的行為到思考經濟和生態同步增長的嬗變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而進行觀念上的疏導與創新是縮短轉化期的可行之舉。首先,必須提高對我們生態問題的認識能力。認識生態問題主要是指對生態破壞的程度,資源枯竭的程度應該有一個適當的理性把握,我們應該促使人們去關注類似的問題,最主要的是通過輿論媒體宣揚,使他們對生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次,提高對政策法規的理解能力。廣大民
眾只有把對政策的內在理解很好的融化為個體的法律意志,進而外化到行為中去,才能達到真正的觀念轉變。對于政策法規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的知識水平,因此在全社會進行環境知識教育,引導公民對生態文明產生一種自然信仰將成為環境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后,通過完善立法、嚴格執法改善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缺失的狀況。行動是受觀念支配的,在我們謀求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過程中,公民的內在觀念是支配其行為的絕對力量。然而觀念的形成除了輿論的引導、個人的主動養成外,還需要社會通過立法、執法來加以引導。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相互補充與配合以實現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
(二)完善法律建設,用制度文明規范經濟行為
生態文明包括較強的生態意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態制度[3]。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制度建設的作用,并且在建設中不斷地細化條目使其日趨完善。在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上,生態要求必須成為市場資源配置的必要依據。具體操作上,首先,必須使得生態理念融入社會生產的方方面面;其次,必須加強各種制度建設。因為制度文明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是人類文明的最終走向,因此需要在各方面完善制度設立以提高生態建設的可行性;最后,在制度逐漸走向完善的基礎上,應該完善法律獎懲機制。明確法律獎懲的范圍、領域,強化法律的獎懲力度,促使法律適用的廣泛化,從而減少法律缺位、空位現象。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用生態生產創造經濟輝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發展成就巨大,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走了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不理智道路。當我們無法克服技術的異化并且無法抵制住親近自然的本能之時,才深刻認識到人類應該摒棄“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4],追求一種更高級的可持續文明。只有徹底的轉變以往的不合理發展方式,我們才能減少大自然對我們的懲罰,才能更好地享用文明成果。同時生態產業作為一種前提產業,應該在社會總產品中占有重要的席位,要徹底改變現在生態產品稀缺、高價位的現狀,使得生產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目前我們只有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才能改變污染局面。所以我們應該全力響應十八大的號召,很好的貫徹落實十八大的精神,將生態文明與現代化建設并舉,走一條新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道路[5]。
[1]王學儉,宮長瑞.生態文明與公民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
[2]胡錦濤.堅定不移的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中產當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9.htm,2012-11-17.
[3][英]霍布豪斯.自由主義[M].朱曾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4.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20.
[5]嚴耕,林震,楊志華,等.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0)[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8.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何紅娟(1989-),女,甘肅慶陽人,碩士研究生,助教;母小琳(1976-),女,陜西韓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