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慶江
擔當,比金子貴重的政治品格
◎文/樊慶江
京劇《徐九經當官記》深揭封建社會官場百態,一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更是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當官不為其害更甚,為求自保,不愿擔當,不敢擔責,誤黨誤國。正本清源,《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提出“黨的各級組織要旗幟鮮明為敢于擔當的干部擔當,為敢于負責的干部負責”。擔當,體現的是一種比金子貴重的政治品格。
沒有擔當就沒有忠誠。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政治品格,“不擔當,半點忠誠也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擔當問題,從民族擔當、為民擔當到改革擔當,乃至面向國際的大國擔當,無一不身體力行,充分展現了敢于擔當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風范。縱觀我黨96年的奮斗歷程,對忠誠的詮釋無時無刻不閃爍著“擔當”二字。革命戰爭時期,救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大義擔當;和平建設時期,帶領全國人民走向繁榮昌盛,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在民族走向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更體現著義無反顧的擔當精神。遇到困難“軟骨頭”,碰到責任“耍滑頭”,見到好處“忙伸頭”,這樣的干部怎能依賴?十面圓滑、八面玲瓏的“老好人”;見風使舵、見責就推、見硬就躲的“老油條”;貌似忠厚、實則大奸的“老實人”,等等,這些封建官場文化殘余的表現,又哪有半點忠誠可言?離開擔當的忠誠是假忠誠,是理想信念虛化、宗旨意識淡化的集中表現,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需要偉大的擔當實踐。
沒有擔當就沒有廉潔。民意大于天,民心傷不起;發展大于天,事業誤不起。“干部不擔當不作為,就是不講政治,就是腐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領導干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實質是誤黨誤國誤民,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其危害程度較腐敗有過之無不及。《人民日報》曾刊登過《不貪不占,豈能也不干》一文,充分詮釋了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對黨和國家事業、人民福祉的重要意義。相對而言,“腐敗”這一顯性的社會毒瘤更易清除,而“不擔當、不作為”這樣的官場“痼癖”更難根除。近日,《人民日報》刊載對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導演馮小剛的專訪中的兩段話不無道理,作為黨員干部看后理應有所啟示、思考和觸動。“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有的干部為了求自保就寧左勿右、寧嚴勿松,而我認為這是最大的腐敗,比貪污還厲害。最大的腐敗就是不負責任,而且是以負責任的面目出現的,它的本質是只對自己負責,對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不負責的。”政府部門中所謂的“權力部門”“強勢部門”與“普通部門”之間掣肘,造成行政資源、行政成本的無謂浪費,同樣值得深思。
沒有擔當就沒有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民族要復興,事業要發展,沒有擔當就沒發展,沒有實干皆為空談。焦裕祿同志立下“苦戰三年驅走三害”的軍令狀是何等的擔當?“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又是何等的擔當?大梨樹村老書記毛豐美,以“苦干實干加巧干”的擔當實踐,展示了一名好干部知難而進、敢于擔當的精神風范,以30年的默默擔當實踐,將“共產黨員”四個閃光的大字鐫刻在了大梨樹村村民乃至全國農民的心里。“跟我上!”“看我的!”這些凝心聚力的語言,在硝煙彌漫的革命戰爭年代時時閃現。也正是因為這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先士卒帶領人民打敗了侵略者和各種反動勢力,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面對蓬勃發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圖偉業,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員領導干部,不擔當者當戒,不作為者當止。深化改革處于攻堅克難階段,“爬坡過坎,滾石上山”“啃硬骨頭”需要難能可貴的擔當精神、擔當力量與擔當氣魄,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需要敢擔當、真擔當、善擔當的好干部。
(作者單位:沈陽市人民防空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