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故鄉的甜酒(外一篇)
王華
沒有酒的村寨是沒有靈氣的,尤其是那濃濃的甜酒的味道。我們山岔村絕對是一個山清水秀,充滿靈氣的好地方。好水釀好酒,每年臘月,如詩如畫的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是甜酒飄香,醉意盎然。
釀甜酒是一門手藝,父親母親在世的時候,我們家每年都要釀甜酒。那時釀酒用的是一年四季不會干涸的天然井水之靈氣,甜蜜可口,芳香四溢。臘月二十左右,我的父母總要忙上一陣子,提前一天父親便忙著挑井水,第二天母親開始做甜酒,我和妹妹在母親身邊轉悠著。只見母親把精選出來淘洗干凈并已放在水里浸泡一夜的糯米倒在簸箕里濾干,然后把鍋里盛滿水、木甑放鍋中,灶里架上柴,用旺火蒸。糯米隔水蒸上一鍋到剛好通透,以不夾生而偏硬為佳。不一會兒,甑子里的糯米便散發出一股股濃香。蒸好以后,父親把甑里的糯米倒在簸箕里,這時,目前總要從中捏幾團給我和妹妹吃,新鮮的糯米團軟軟的,香甜、爽口。冷卻后,母親便把早已搗碎的酒藥撒在糯米上,拌勻,接著裝入一只干凈的米口袋里,再把口袋裝進籮筐中,用舊衣服捂得嚴嚴實實,父親把籮筐抱到灶邊持續加熱。一般三至五天,最多一個星期,甜酒就可以出窩了,袋子里的糯米變成了淡黃色,一股濃濃的馨香撲鼻而來。這時,母親會盛出些剛出窩還散發著熱氣的甜酒讓左鄰右舍品嘗。甜酒飄香的日子,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今天嘗完張家的米酒,明天李家又送上新出窩的甜酒來。
甜酒最常見的吃法,是摻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兩個雞蛋或捏上幾個糯米湯圓放在鍋里小煮片刻,起鍋舀出,吃起來芳香糯軟,入口化渣,又香又甜,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甜酒還可以用來煮甜酒糍粑,甜甜的、糯糯的,既可以驅寒,又可以飽肚。那時到山上地里干農活時,備上一壺甜酒糖水,一整天都不會口渴。下雪的時候,我們從菜園子里打來干凈的雪花,用適量甜酒拌上一缽,左鄰右舍的大人小孩圍在火爐旁吃起來又甜又脆又爽口,比現在的冰淇淋還有味道。由此可見,家鄉的甜酒老少皆宜,童年的快樂大多就是在香甜的甜酒中度過的。
時光荏苒,我已多少年沒有吃到故鄉的甜酒了,但那甜酒的清香和美味早已溶入我的生命之中。如今的社會,人們可以擁有更多的捷徑,四時都能買到廉價而便利的食物,也包括甜酒,許多吃食不用再一一親手炮制。習慣之后,也許有些人早已忘記了故鄉的食物,但故鄉的味道終歸是難以復制的。
家中老屋已多年沒人居住了。父母去世后,我帶著妹妹到城里讀書,后來我也在城里工作了。
父親和母親就埋在老屋右邊自家的地里。每年春節、清明前后或者有長假的時候,我都要回去幾次,一是看看父母,二是看看老屋,因為父母和老屋養育了我,是我的生命之根。
事實上,這老屋并不算古老,一百五十多年前我的祖輩艱苦創建的寬大的三間兩層全木結構的老屋,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突然就成了幾家外姓人的居所了,自然與我毫無關系。我記憶中的老屋是三十多年前,我的父親辛勤建造的三間石墻磚瓦結構的房子。聽村里人說,建造這房子的石頭是父親一個一個從山里打磨并背回來的。后來由于無人打理,位置也僻靜,并不影響整體形象,早已千瘡百孔,成了真正的老屋。漸漸地,老屋與村里的別墅、洋房格格不入,簡直就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古董,使人不由得想到世事的滄桑。
老屋時常會勾起我對美好童年的回憶。記得在我上小學三年級以前,家里還沒有照明電,夜晚靠的是點煤油燈照亮。母親很節儉,每次看到燈捻子長了,就拿著納鞋底的大針在嘴上舔濕,往下壓一壓燈捻子,怕浪費煤油,綠豆大的燈頭照在家里,光線很是昏暗。這時,我在一旁寫作業,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父親便拎著自制的四周裝有玻璃罩子的煤油燈拉著我到上寨去向高年級的學生請教。我的父親和母親雖然從來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對我要求很嚴,他們白天忙著干農活,晚上要我把當天學過的課文背給他們聽,父親拿著語文書,我背不出來的地方就讓我看一會兒再背誦,母親在一旁納鞋底或者縫衣服,有時一燈盞煤油燃完了他們也毫不吝惜。
老屋不算大,卻有我最大的樂趣,屋前院落便是我兒時的樂園。用捉來的蟲子在門前大石頭下逗不同類型的螞蟻爭搶、打架是那時我們幾個小伙伴樂此不疲的事。我們還經常在房前屋后的大樹下轉悠,哪兒有個鳥窩都逃脫不了我們的法眼。我們常常用自制的彈弓到處打鳥,有時還打碎了鄰居家的窗子玻璃,因此沒少挨罵。那時,我一直夢想著長大后要當一名威武的軍人,保家衛國。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太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卻不見長,身體又單薄,投筆從戎之理想終究還是成了夢幻。老屋見證著我成長的每一步,這里有我童年灑下的歡聲笑語,有世界上最寵愛最寬容最心疼我的兩個親人留下的氣息。我時常在想,沒有老屋就沒有我的成長,也就沒有我的今天。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曲折,無論成功與否,無論身在何方,老屋終將是我永遠也走不出的精神家園。
王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生于貴州盤縣三岔村,畢業于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現供職于六盤水市鐘山區委宣傳部。工作之余,愛好讀書、寫作。詩歌散見于《貴州日報》《貴州宣傳》《六盤水日報》《烏蒙新報》等;詩詞入選《涼都雅韻》《鐘山詩聯》等;散文在《新都市文學》《中國涼都》《當代六盤水》《鐘山文藝》等;有論文入選 《以四個全面引領貴州發展——2015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貴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貴州省委講師團系統 :構建理論宣講新常態:研討會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