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嬌麗
培育好家風做好真表率
裴嬌麗
好干部的成長離不開和諧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風和嚴正的家規。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來影響后代,贏得民心,最終引領社會風尚。
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的講話中特別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他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習總書記特別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抓好家風。因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
黨員領導干部如何培育好家風,做好真表率,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家風是無言的教育,對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的培育和傳承,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這些著作對子孫的影響是很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場合發表了關于領導干部家風問題的重要論述,這就要求廣大的黨員干部要將家風的培育重視起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也對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培育好家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好的家風,能讓我們自身受益,讓家庭留名,讓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成為現實,所以我們黨員干部要在家風培育方面多做努力。
領導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是核心人物,一言一行都是家風的旗幟、風向標,所以在家風的培育方面領導干部要有自律的態度。
(一)加強自我修養。《大學》里說:“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領導干部要以修身為本,以克制欲望為首,人生短暫,欲望無邊,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源自欲望的膨脹。欲望不加克制,最后往往走向犯罪的道路。所以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自覺遵守道德準則,把握生活小節,常懷律己之心,時時謹記“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道理,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二)以齊家為準繩。《禮記·大學》中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齊家為根本。婚姻的幸福、家庭的和睦,離不開夫妻二人的齊心協力。“家和萬事興”,家和才會有家業的興旺和子女的健康成長。古人講,“妻賢夫禍少,妻貪夫招罪”。一名清正廉潔的為官者,其身后往往站著一位明智正派的“賢內助”,為其拒腐防變遮風擋雨,時刻叮嚀,促其廉政勤政,做好官,做廉官。
(三)把好家庭關和親情關。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關系到作風是否端正、廉潔能否守住的大事。領導干部對家庭有愛是人之常情。從嚴管好配偶、子女、身邊的工作人員,對利用自己地位和權力謀取非法利益的要嚴懲不貸,絕不能姑息甚至庇護。要嚴格教育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守德、守紀、守法,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松是害”的道理,真正肩負起從嚴管家、從嚴治家的責任,立家規、樹家風,形成良好的家庭風氣。
家庭建設關系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文明風尚。“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個文明進步健康向上欣欣向榮的社會,必定依賴民眾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行為,而家庭建設則是塑造人的價值觀、培育人思想品德的關鍵所在。
(一)家庭美德的培育。孩子是家庭的繼承人,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領導干部應通過日常要求、家庭格言、家訓等形式,培養子女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等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講規矩,引導子女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事業中來。
(二)家人品行的培養。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家訓家規家書中,以勤儉持家為首要義,品行是否端正,能否做到勤儉勿奢,決定了家業的興敗與家庭的盛衰。正如曾國藩在給弟弟信中所言,“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谷積產積書積衣,總是枉然”。
領導干部的家風好不好,黨組織有責任。過去,一些黨組織在認識上有誤區,認為家風建設是領導干部家庭私事,加上受“清官難斷家務事”觀念的影響,沒有將家風建設納入工作范疇。培育良好家風,除了領導干部的自覺,也需要黨組織的約束和監督,促使領導干部在重視家風、建設家風上更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
各級黨組織要關懷促進家風培育,通過對領導干部的日常監督管理,黨組織負責人采取談心交心、慰問、解決現實問題和實際困難等形式,及時動態了解領導干部的家庭家風情況。要以宣傳促進家風培育,各級黨組織定期組織黨員領導干部開展家風教育,講好先賢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故事,組織參加有益家風建設的相關活動,大力宣傳身邊人身邊事,發揮好典型示范作用。要以制度促進家風培育,《準則》、《條例》的出臺為黨員領導干部培育良好家風立了規矩、劃了界線、出了絕招。要嚴格執行有關家風建設的法規條例和規章制度。要以監督促進家風培育,完善舉報監督機制,強化“八小時之外”的監督管理。要以法治促進家風培育。完善執法制度,切實加大對領導干部家屬違法違紀的查辦力度。
好干部的成長離不開和諧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風和嚴正的家規。領導干部要廉潔齊家來影響后代,贏得民心,最終引領社會風尚。
作者單位:中共臨夏州委黨校 731100
裴嬌麗(1981—),女,漢族,遼寧遼中人,講師,研究生,從事文化學、民族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