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安徽省廣德縣委黨校 許啟軍
試論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
文/中共安徽省廣德縣委黨校 許啟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公共決策作為政府最主要的職能之一,對國計民生、公共事務有著巨大的影響。日新月異的社會形勢對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參與是提高公共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的關鍵,是提高公共決策質量的關鍵。本文就公眾參與的理論內涵進行了闡述,并且就當前我國公共決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
公共決策;公眾參與;科學化;民主化
(一)公眾參與是公民實現民主的過程。隨著體制的改革和我國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對于政府提出的一些公共政策和公共方案,民眾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強化了自由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愿望。從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具體的實施,再到民眾提出自己的意見,所有的過程中民眾都希望能夠充分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在整個過程中公民也能夠充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正是實現民主的過程,政府和人民的關系也會因此更為和諧。
(二)公眾參與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經濟的高度發達,越來越多的公民有了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的愿望。在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所有的利益過程進行調整。雖然政府的政策能夠給公民帶來一定的利益,但是和公民所期待的利益還有一定差距。所以很多公民都有了解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以及參與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中的愿望。
(三)政府轉變管理方法和管理職能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在經濟體制變革的過程中,受“權利清單”的影響,政府除了需要把一部分權利交由市場規律自行調配之外,也應該把另外一部分權利交給社會團體去操作。而公民是參與社會團體事物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而政府就需要把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權力下放給相應的企業組織或法人。
(一)我國公眾參與現狀。雖然一直強調要讓公眾參與到政府決策中來,但目前為止,公眾參與到決策中來的途徑依然有限。目前來看,參與公眾決策主要有兩種途徑:第一個是讓人民代表直接參與到政策和規章的制定中來,政協委員也可以參與政策的制定。這些都是由下面的人民推舉的。第二就是黨和政府直接通過信訪、領導接待和召開座談會的形式來傾聽人民心聲。這樣既有利于防止黨政機關的領導人以權謀私,又有利于拉近與群眾的關系。當然,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民眾更多地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和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我國公眾參與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1.公眾參與到公共決策中的熱情不夠高,責任感不強。即使有部分公眾參與到決策中來,多半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物質利益,對于真正的決策性和方向性的基本政策往往不能很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此外,很多公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還遠遠不夠,尤其在廣大農村地區還存在著文盲和半文盲,這導致即使很多公民參與到相關的行政事務中來,但是并不具備最基本的參政和議政的能力。真正遇到行政機關的領導人,往往還是不能夠充分發揮主動性。2.公眾主要還是對各種公共決策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披露,僅僅參與到事項的公布和調研中去。真正參與到核心決策的情況亦是比較少的。而且即使有公眾參與到決策中來,參與的范圍還是比較窄的,很多人僅僅局限在情況的了解上,真正能夠有話語權的地方不多。導致最后參與的程度還是普遍偏低。所以,其實讓公眾真正在決策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的地方不是很多。3.現在公眾能夠參與到政治活動中的渠道普遍比較少,而且真正在決策中能夠讓公眾知道的信息還不夠多,廣大公民并不能夠隨時隨地都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去。即使有所謂的民主評議、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等等方式,但是這些制度往往只是走一個過場,真正能夠讓公眾參與進來或者發揮作用的地方不是很多。即使社會上有很多能夠參與到決策中去的社會團體,真正制定政策時能夠發揮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一)提高公民素質,讓公民重視決策。只有讓公民有參與到決策中來的意識,同時又給他們提供相關的渠道,能夠真正地為政策的制定獻言獻策,這才能真正體現出公共決策的民主與科學。讓公眾有參與到政治事件中來的意識和培養公眾政治決策的能力是讓公眾更多地參與到決策中去的有利方法。只有放眼各個層次的民眾,并讓各個行業和領域的公民都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公共決策的事情中來時,才能夠真正培養起整個公眾參與政治的熱情。
(二)為公眾創造更多的參與渠道。社會團體、法人代表、民間學者、民間思想家和其他各個階層的黨派人士都是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主體,他們可以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既是政策制定的主體又能夠為政策制定獻言獻策。在政協內部通常有各個階層的參政黨、工會組織、共青團組織和政協成員等等,它們普遍都屬于政協組織,能夠很好地表達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而其他形式的組織主要通過人大和政協等組織表達出屬于自己的愿望,并能夠直接就一些政策與政府對話,從而間接地為公共政策的制定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提出可以執行的設想和意見。建立可以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目標是公眾參與的重要機制,同時也是各大政府實施行政策略時的重要目標。讓公眾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人民群眾的利益,從而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而公眾參與到基層的政治活動中來,應該是政府進行行政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而不是僅僅把它停留在口號的層面。我們既要為公眾的參與搭建一個可以利用的平臺,也要讓政府和公眾能夠在平臺上更加積極地進行交流,增加兩方之間的互動。
[1]顧戛良.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必然選擇[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
[2]裴茹飛.廣泛的公民參與促進公共決策的有效執行[J].魅力中國,2009.
[3]王彩梅.論我國公眾參與機制的建設[J].理論界,2006.
[4]公共決策的公共性和公民參和[J].互聯網文檔資源,2016.
[5]王預震,周義程.公共決策中的公眾參與[J].廣西社會科學,2002(5).
[6]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J].互聯網文檔資源,2012.
[7]胡永琴.公民有序參與:公共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基石[J].學術交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