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林
道家經典文化概述
高美林
道家幾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好玄虛者,以其為玄遠超邁之學,似可及實不能及,于是道家之學成了清淡之資。道家思想擁有無窮魅力,它對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產生了浸骨浹髓的影響。這遠遠超過了哲學的、歷史的和文學的理論研究,而在一天天、一年年的濡染中成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從道家人物介紹、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和道家經典文化的影響三個方面來論述道家經典文化。
道家 文化 思想
老莊的學說是道家學派的奠基之石,由此追溯道家之根源人物,不能不談及老子和莊子,對他們的認識是深入了解道家學派的必由之路。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他們所經歷的春秋、戰國時期,被人們認為是道家學派人物的還有關尹、列子和楊朱。
關尹,即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的函谷關的關令尹喜。人們認為他和老子同時,當時慧眼識老子,老子要離函谷關遠行的時候,強留老子著書立說,方才有了道家學派之根本思想。然而,關于關尹的身世人們卻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年齡小于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司馬遷在《老子傳》中,只記載了他對老子說的一句話:“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的“道家類”提到過關尹,說老子離開函谷關時,關尹放棄關令官職,隨老子而去,還作過《關尹子》九篇。然而遺憾的是關尹的著作散佚不傳。
列子,名御寇,最早提到他的是《莊子》。《莊子…達生》中記載列子曾向關尹請教過至人在水下潛行而不窒息、蹈火不熱,行于萬物之上而不恐懼的問題,于是有人猜測列子是關尹的學生。從《莊子》中可以知道,列子家里很窮,常是面有饑色,有時連飯也吃不上。在《莊子》中,列子多是莊子思想的傳聲筒,不可盡信,但隱約可以感受到他重視虛無自然的思想傾向。《莊子》里反反復復提到列子,由此可見列子的影響比關尹的影響要大很多,列子在道家學派占有重要的一席。
楊朱,名陽子居。關于他在道家學派中的地位有兩種意見。一說他是道家的始祖,老子和莊子繼承并發展了他的思想:一說他是老子的弟子,莊子的前驅。《莊子》記載到,陽子居曾經向老子請教敏捷干練、透徹明達、學道不倦的人是不是可以和明哲的君王治理國家是怎么回事。所以,一般認為,他是老子的弟子。楊朱的傳世著作也甚少,在零星的記載中,可以知道楊朱主張“貴己”,追求“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這與儒家學派思想主旨是大相徑庭的。孟子曾經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孟子訓斥楊朱、墨翟,落了一個“好辯”的名聲。但是,從這里也可以感受到楊朱在當時的影響。
老子,在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中,是古往今來是最受爭議的人物。其中,爭議主要集中在老子本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經》上。最早記錄老子的古籍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對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上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的記載出現后,對于老子的爭論便也隨之而來。首先,是關于老子的身世,在司馬遷的記敘中有些含混其辭。其中,他在《史記》中列舉出三個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一個是老萊子;一是戰國時代的周太史儋。現在大多數論者認為李耳為老子,即老聃。如若老子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為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在今河南鹿邑縣東。老子,著有《道》和《德》81章,建立了道家學派的基本理論。這本著作被后人奉為道家的經典,也稱之為《道經》和《德經》,合稱為《道德經》。至于這本著作的版本和產生年代,茲不贅述。在《道德經》中,老子的思想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老子的哲學思想,其最重要的內容一是圍繞“道”進行的論述所構成的哲學體系,二是在論述其思想時貫穿始終的素樸的辯證法思想。其次,老子提出了他明確的社會主張,對政治理想及處世原則進行了全面而深入地論述,從而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社會政治哲學,老子從道論和自然主義的觀點出發,提出了“無為、無欲、無名”的政治原則;二是養身理論,老子強調“虛心、寡欲”以保持生命的長久;三是精神境界,主要指的是人心中對世界的態度及由此達到的心理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講述的大多是道者的狀態。
莊子,據考證,生于老子死后約230——270年之后。他被后人尊稱為哲人、奇人、偉人、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的代表,更有人把他比作德國的哲學家尼采一樣,說他是個“瘋子”。莊子的生平事跡,主要記載于《史記》。以下是《史記…莊子傳》中的記載: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關于莊子的籍貫,爭議頗多,但學術界一般大多依從馬敘倫的考證,認為莊子是宋國蒙城人,即今河南商丘人。莊子是一個有才華,不求為官的人,但是生活極為貧困。據《外物》篇載,他需借糧才能以飽饑腸:“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候”。司馬遷在《史記…莊子傳》提到:莊子的著作主要有《漁父》、《盜跖》、《胠篋》、《畏累虛》、《亢桑子》。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提到《莊子》共52篇。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莊子》一書,是晉郭象編的版本,一共三部分,包含內篇(7)、外篇(15)、雜篇(11)。《莊子》一書以其廣袤的知識、精辟的見解和汪洋恣肆的文筆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和哲學史上的一部奇書。其中,莊子以他豐富的想象力和恣縱的寓言表現方式,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浪漫風格。《莊子》首先是一部哲學著作,然后才是一部文學著作。莊子首先作為一個哲學家,他對傳統和當時現實的批判,追求個人絕對自由的浪漫精神,書中表現的深刻的矛盾又有精辟的哲理,使他成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特色的哲人。莊子的哲學思想與其散文,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其哲學思想借助其散文表現得更為玄虛;而其散文,又借助其虛無之道,描寫得更加超脫和縹緲。
(一)道家的自然哲學
“道”是道家自然觀念的最高概念和范疇,道家之所以為道家是與他們對道的推崇和強調是分不開的。老莊對道的闡釋和理解便構成了他們的道論。由此,便可以理解為他們的道論就是他們的自然哲學。“道”是道家學派的出發點,也是道家思想的最終歸宿。至于“道”是什么。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由此看來,老子對于他所想象或說所認識的道有相當的局限性,他把道看作先天地而產生的“物”,以寂寥、獨行為基本形態,以產生天下萬物為基本功能。莊子把“道”同樣說得叫人難以捉摸:“夫道,有請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級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太宗師》)從這里不難知道,莊子所認為的“道”是真實的,沒有作為也沒有形體,可以心傳而不能口授,可以得到而不能看到。道家的“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凌駕于萬物之上,又蘊含在萬物之中。在老子和莊子的心目中,“道”總是離不開自然,它生于自然中,與自然融為一體。
(二)道家的道德哲學
道家的道德哲學也就是道家所認為的倫理學。傳統的道德是以“仁義”為本,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種建立在道德之上的“超道德”。道家主張超越善惡、超越名利。在他們看來,世俗之善之惡均非真善真惡,真善乃是無為善而善。道家在處世問題上的理論原則是:為而不爭、為而不有;以德報怨、無責于人;安之若命、安時處順;居上謙下,虛懷若谷;以百姓心為心,不以出乎眾為心;順人則不失己等。
(三)道家的人生哲學
道家的人生哲學主要包括人生價值、理想人格和超越生死等幾個方面。道家主張人在自然界中占據至高的地位。他們高揚道的價值和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人的價值,物有物的價值。對于人格的追求,道家主張無名、無欲、無私、救人救物、自知自愛、法天貴真,主張超越生死,認為生死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而且反對悅生惡死,主張跳出生喜死悲的情感糾葛。老子認為最佳的人格追求是 “無為”,這里的“無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無功且無名”,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禍全身為標準的。
(四)道家的社會政治哲學
莊子在《秋水》里認為自然是事物的原貌,即使改造,也是是局部的、細微。道家堅決反對破壞自然,他們認為人與物應該保守自己的自然本性。這對社會和人生來說,意味著返樸歸真和純真自由。社會上不再有為權勢、地位、利益產生的勾心斗角,不再有為土地發生的矛盾沖突,也不再有種種法律和道德規范約束人的行為。人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順應自然,沒有思想和欲望。對于統治者政權,老子在第三章中說到:“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百姓無知無欲”。六十五章中說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從這些章節中,不難看到老子認為百姓要無智,統治者也要無智,由此便能達到和平與安定。此外,老子主張的是不要建立功業,不要建立名譽,由此才是通往無己的途徑。
道家思想使中國文化實現了“中國哲學的突破”。“哲學”這個詞來源于西方,而老子的思想與西方哲學有著共同之處,由此道家的思想擔當了中國哲學這個角色。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到了萬物存在的根源問題,故道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是甚為深遠的。由此,老莊以及確立的道家學派成為了一個永恒的話題。道家之思想自從產生以后,便有一個漫長的流衍過程。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太用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對其認識有一定的不同。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就是其深遠的影響,以及其不可改變的學說存在的原始面貌。
[1]佘斯大.國學典籍精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單位:欽州學院教育學院)
高美林(1988-),女,河南林州人,碩士研究生,欽州學院教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