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潔
高校聲樂課堂中對原始作品的解析與二度創作
劉玉潔
高校聲樂課堂中對原始作品的解析是學生進行二度創作的基礎,而二度創作又是賦予原始作品持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教師應當圍繞原始作品,營造逼真的情境氛圍,實現技能與情感的雙重解析,并通過引入相關領域的素材,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尋找二度創作的靈感,積極實踐二度創作的過程。
高校 聲樂 作品 解析 二度創作
對原始作品的解析不僅是高校聲樂課堂的重要內容,更是學生從事二度創作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對作者的感同身受、對作品內涵的深入理解正是自身音樂修養提升的過程,而二度創作又是學生聲樂綜合素養的一種呈現。這就要求教師對原始作品進行一種立體式的解析,讓學生掌握作品的原貌,并融入自身的真情實感,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感知。
教師對原始作品的解析不僅是高校聲樂課堂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又是學生開展二度創作的基礎,兩者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古今中外眾多經典的原始作品經過悠久的歷史沉淀,最終結晶而來,承載著前人的聲樂技藝、智慧和情感,描繪著生動的歷史畫卷。正如《藍色多瑙河》、《我的太陽》、《紅莓花兒開》、《黃河之聲》、《北國之春》等作品,在課堂中經久不衰,這些精湛制作理應成為當代人學習的典范。所以原始作品的解析對學生聲樂技能和修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需要掌握聲樂的核心技能,理解聲樂藝術的文化與情感訴求,就要將原始作品作為必要的參照,這也是教師為學生深刻解析原始作品的目的所在。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原始作品的生成背景與情感積淀,與之產生共鳴,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進而為二度創作提供啟發和指導。
而二度創作又是對原始作品的再次解讀,是賦予原始作品持久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二度創作是學生技能、情感、文化底蘊的綜合體現。通過原始作品的解析,學生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會融入更多自身的理解和感悟。這與作品本身的形成和學生的個性特征有著緊密的關聯。一方面,從作品本身來看,時代的變遷會為原始作品注入更多新的元素,比如內涵和寓意的升華,旋律與節奏的改變,這不僅可以使原始作品耀耀生輝,保持生命力,同時也能為受眾提供更好地音樂感受。例如,《東方之珠》作為跨越不同年代的經典之作,在不同階段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從最初的創作到香港回歸的廣為流唱,其二度創作尤其具有代表性。這恰恰說明二度創作對延伸作品價值和生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從學生自身的理解來看,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特點、文化積累、社會閱歷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會融入很多個性特征,進而作用于對原始作品的二度創作。因此,原始作品解析深刻,也有助于為二度創作激發更多的靈感。
高校聲樂課堂中教師對于原始作品的解析也存在一定難度,這主要是因為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創作年代相對久遠,其歷史背景不容易為學生所深入理解。所以作品解析并不是單純地追溯背景以及技能上的模仿,而是更強調情感上的互碰。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圍繞原始作品,積極營造逼真的情境氛圍,實現技能與情感的雙重解析,并通過引入相關領域的素材,啟發學生的思維。
第一,營造逼真的情境氛圍。每一部原始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創作背景,或是聚焦于某一歷史時期,或是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表達,或是對于時代的生動描繪。因此,對這些經典之作的解析首先需要教師去營造一種逼真的氛圍,進而帶領學生去了解創作的原貌,才能使作品的解析栩栩如生。正是基于時代的變遷,學生對過去的創作難免感到陌生,教師要善于還原當時的背景環境,讓學生體會詞曲以及聲音的孕育過程。例如,《南泥灣》柔美的歌聲背后,八路軍戰士開荒生產建立功勛的足跡需要從地域、場景、人物、活動等不同角度給予詮釋。
第二,實現技能與情感的雙重解析。聲樂學習旅程中尤其強調用心聆聽的過程,這也是聲樂技能培養至關重要的環節。對原始作品的解析也是如此,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不僅要夯實自身的聲樂技能,更要注重藝術修養的沉淀。所以教師也必須實現技能與情感的雙重解析。例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人們喜愛的抒情歌曲,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進行歌唱模仿,內在情感的表達還難以達到理想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以歌曲的內在情感作為切入點,著重從母與子的眷眷與拳拳之情加以解析,才能讓學生把握歌唱的靈魂。
第三,引入相關領域的素材。高校聲樂課堂中對原始作品的解析實質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因為作品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對創作背景與意境的解讀需要極為豐富的素材作為基礎。為此,教師在講解某一時代的聲樂作品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中的精髓,可以引入同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作為烘托,讓學生感受一個時代的整體氛圍。這種相關領域的素材引入也更利于對學生形成啟發,使學生產生頓悟。例如,爵士樂的風格與眾不同,學生往往感覺對曲調的把握不夠自如。如果能夠配合對爵士時代相關美術作品、文學成果的展示,學生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原始作品解析的基礎上,為促進學生更好地實現二度創作,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范例作為引導,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二度創作活動,并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揮。
第一,選擇二度創作的范例。從原始作品的解析到二度創作的實現需要一種過渡,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始作品,例如《茉莉花》、《月光下的鳳尾竹》等“常青樹”般的曲目,通過對比作品在不同年代的光彩綻放,讓學生領略二度創作的重要性,加強學習反思。這些跨越不同年代的作品,本身就是不斷進行二度創作的范例。從最初的創作形成,到持續融入新的內涵,每一次二度創作都會帶給人全新的感受。以《茉莉花》為例,其詞曲前身甚至可以追溯至清朝年間,時至今日每每歌唱起來仍帶有一種隱約的、含苞待放式的動人之美,歌曲儼然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經過這種過渡式的分析,學生可以逐漸理解原始作品與二度創作之間的緊密關聯,并從中尋找二度創作的情感訴求。
第二,組織多種形式的二度創作活動。在原始作品分析的基礎上,二度創作的過程則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實現,這也是二度創作的意義所在,原始作品生命力的持久恰恰在于不同時代與環境下的演繹發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歌唱、歌舞、配樂表演活動,將歌唱與舞蹈、演奏融合起來,其二度創作也擁有了更為實際的載體。例如,很多動聽的民歌與舞蹈的配合,可以創造更加生動的意境,讓學生練習歌唱的過程充滿激情。另外,一些影視作品也是二度創作的重要背景基礎,是學生情感培育所不可或缺的催化劑。例如,電視劇《潛伏》片尾曲《深海》,俄語原曲為《神圣的戰爭》,將這一經典的歌曲寓于當代電視劇作中,既能夠有一種追憶過去的情懷,又能令人從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以為二度創作帶來啟發,提高學生參與二度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揮。二度創作的藝術表現力因人而異,特別是經過教師對原始作品的深刻解析,學生自身也會迸發二度創作的靈感。教師要善于對學生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二度創作的表達。例如,有的學生擅長對歌曲的二度演唱,有的學生則更樂于將原始作品應用于新的劇作之中形成背景音樂,這些都是學生聲樂技能與修養逐步提升的過程。以學生的個性化表達為基礎,其二度創作也會對其他學生形成啟迪。教師應當積極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體會原始作品的情感真諦,用心思考二度創作的目標方向,讓二度創作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釋放。
當代聲樂教學講求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而二度創作的過程正是對學生聲樂技能、文化修養與內心情感的共同體現。所以教師在課堂中對原始作品的解析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目標,通過對技能和情感的分析解讀,讓學生感受原始作品的珍貴之處,進而在二度創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形成對作品的又一種詮釋。
[1]金晨.構建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評《聲樂教學法》[J].中國教育學刊,2017(04).
[2] 李思.高校音樂學專業聲樂教學的社會適應性研究[J].黃河之聲,2017(02).
[3] 蒙玲玲.“自然歌唱”理念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實施的必要性[J].音樂創作,2016(04).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