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網絡小說影視傳播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李 靜
網絡小說影視化的傳播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產生著重要影響。作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網絡小說影視傳播的特點和作用, 利用網絡影視傳播,使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以此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網絡小說 影視 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期熒屏激戰正酣,引人矚目的是,全國省級衛視排名前三名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盜墓筆記》、《孤芳不自賞》全部改編自網絡熱門小說,越來越多的網絡當紅小說“登堂入室”,剛剛播出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是賺足了收視與人氣。當青年人閱讀文學作品由紙書到網絡、手機時,網絡技術給了文學更低的門檻,更多的自由,更大的想象空間,和更高的流行度。當青年人看電視都從電視上移至網絡上時,網絡技術使小說影視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網絡小說影視化的傳播,對于個體的道德選擇、自我評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念使個體的價值選擇趨向盲點。大學生既是網絡小說影視的傳者,也是受者,這種身份的復雜性和網絡的獨特性,使我們要對于他們居于其中的個體行為方式、個性心理特點、個體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學藝術中所蘊含的價值、倫理、道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反映,表現著社會不同階級、層次的意志和價值觀。從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而言,網絡小說關注的是自身所營造的虛擬世界,傳統的“藝術真實”在網絡傳播時代趨向消解。人文社會價值則由傳統的社會認同而轉向個體的自娛自足,個人的興趣和當下的感受是選擇和評價網絡影視作品的基本尺度。由于網絡文學創作的自由性,影視傳播的市場化和廣泛性,使得網絡影視劇的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從而無形中也導致大學生成為網絡影視熱捧的最大群體。他們在接受的過程中,會面臨著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復雜性和混亂性。如何在當前社會這種娛樂至上的趨勢下,利用網絡小說影視中的積極、健康元素,針對性的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合理引導,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和語言文化進行交流溝通,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成效,這是每位教育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1)從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方面看,首先,可以擴大大學生生活體驗的環境。網絡小說的影視化作為大眾化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影視文化的基本屬性。網絡影視文本創作者反映的是人們最普遍、最世俗的情感和需求,觀看者則從心理角度對網絡影視作品的接受是一種更自發、更愉悅的追求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說,打破了創作者和大眾的藩籬,構造了一種通俗娛樂文化。這種網絡影視的開放性、包容性創造出可供大眾實現文化共享,擴展個體生活認知體驗的空間。當代的影視劇大部分取材于網絡小說的改編,而網絡小說的作者大多是80后、90后,在表達方式上相比傳統文學更加傾向于個體情感的宣泄和自我個性的張揚。從這個角度而言,大學生在觀看網絡影視劇時更容易導致他們在情感、個性、生活環境中引起共鳴。
其次,彌補課堂中文化知識觀念的不足。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國的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文化形式、范圍又不夠寬泛和新穎,大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中,文史類知識明顯欠缺。當代大學生是網絡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對網絡小說、游戲、影視有更多的需求。網絡影視傳播文化有著廣泛性、新穎性、多樣性的特點,同時也負載了許多新的知識和現代觀念,他們在影視文化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擴大了知識容量,更新了思想觀念。例如,《羋月傳》在熱播的同時,網絡上出現了用漫話故事的形式講解春秋戰國史,以彌補觀眾對影視內容背景知識的不了解。《山海經之赤影傳說》的作品中又蘊含著中國傳統神話故事山海經的內容。作為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交流討論、影視賞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學習優秀網絡影視作品中的相關歷史知識、文化習俗。這種方式與講授式的教學效果相比將事半功倍。
最后,弘揚傳播社會正能量。網絡影視傳媒成了大學生信息來源最廣,對思想品德影響最深的影響源。優秀的網絡影視傳播的廣泛性可以倡導廣大網民自覺傳播和弘揚正能量,使大學生在欣賞時可以潛移默化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弘揚社會正能量。例如:不久前,當南航空姐登上永暑礁后,水兵寫給她們的網絡情書《你負責美麗,我守護你》,“你是最幸福的姑娘,因為以前這片遙遠艱苦的礁盤,總是讓人掉眼淚。而你是帶著燦爛笑容‘飛’走的。這片國土終如你所愿,真希望那些前輩們也能看到你的笑容,分享這份驕傲!終于等到你。還好,我從未放棄。”這首網絡小詩MV既結合了當前國家形勢,展現了永暑礁的建設工程,又滿懷深情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這類網絡影視作品的傳播對大學生而言就是一堂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課。
(2)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負面影響看,網絡影視文化作為大學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其中的影視暴力、校園情感、穿越玄幻等題材,對大學生產生的消極影響更加突出。網絡創作的極大自由性和影視傳播的商業化行為,讓創作者和觀眾完全擺脫了傳統思想和道德的束縛,使得網絡影視劇表現出多元化的審美意識,這使一些中國傳統人文價值觀念逐漸消解,同時又結合了當前的后現代主義建構出新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多半重情節而輕文化,重故事而輕哲理,寫男歡女愛的少社會背景,寫家長里短的少悲劇意識。部分網絡影視劇價值取向的偏離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
首先,影響大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會學上,生活方式是人類在特定歷史時期利用生活資料的方式。在心理學上,生活方式是自我認同的表達。而網絡小說和網絡影視大都以技術為手段,游戲為媒介,娛樂為目的。在傳播過程中通過畫面、聲音對觀者造成感官上的刺激,網絡的虛擬環境又容易使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所營造的虛幻世界,脫離現實,使他們對網絡產生依賴心理,從而導致人際關系的疏遠和淡漠。
其次,影響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當前網絡影視的題材主要分為穿越玄幻類和青春校園愛情類。穿越玄幻類以天馬行空的、超現實的想象和對歷史的另類解讀為主要表現內容,容易導致觀看者對相關的歷史知識產生誤解,同時又癡迷于影視所創造的虛擬故事情節,而忽略對現實生活世界的關注。青春校園愛情類則大部分充斥著拜金、享樂和極端的個人主義。例如,影片《小時代》就是網絡作品推向市場的案例。雖然作品想極力表達后現代青年在情感欲望中的自我成長,但作品中更多的充斥著對金錢、物質的膜拜,虛無的享樂主義以及情感中的無病呻吟。這種題材嚴重脫離了真實的校園、社會生活,而僅僅就是一部自我娛樂的商業化、媚俗化作品。網絡影視小說由于商定利益的驅使,導致社會低俗之風的盛行,使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受到沖擊。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到,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作為教育者,作為媒體宣傳,“不日新者必日退”。在全民皆網的背景下,如何脫離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說教行為,不再讓大學生被動地接受傳統文學影視作品、教科書中的既定知識內容,而是利用網絡、手機、微信等新興媒體,有針對性地指導大學生閱讀、欣賞優秀網絡影視作品,通過對其內容的評價、交流等互動方式,借助網絡作品中的積極因素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在新形勢變化下需要思考的。網絡小說影視化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因素既有學生個體,也有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原因。我們就僅從學校教育方面來探討如何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網絡小說影視中的積極、有效因素。
(一)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
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文學藝術方面的熏陶,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愛因斯坦曾表示,藝術比知識更有想象空間,利于拓寬人的思維,無限的想象力推動著知識的進化。在實際教學中,將文學藝術的形象思維與科學的邏輯思維相結合,進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造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將伴隨他們文學藝術修養的提高而提高,文學藝術使大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范圍逐漸擴大,對于網絡小說影視中的內容題材、表現形式,大學生們會有一個更好的鑒別判斷,會從中吸取真、善、美的積極因素,從而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婚戀觀以審美的角度進行校驗、調整。
(二)加強學生社團、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應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將校園文化和社團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積極有趣的文學氛圍,開展人文藝術節、沙龍活動(如書法、繪畫、舞蹈、歌唱等),社團文化藝術節,舉辦各種人文、藝術講座(文學、音樂、美術、電影等)等,讓經典的文學影視作品滲透到學生生活中,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鑒賞能力。
(三)結合課堂教學積極引導
針對學生的興趣,選取當前熱門網絡小說影視,以欣賞為主,理論知識為輔,引導學生自我欣賞,啟發學生的多種思維方式。組織多種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角色扮演,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進而能理性欣賞網絡小說影視,分清正確與謬誤、崇高與罪惡、文明與愚昧。
當前社會中,網絡小說影視已成為一種主流的精神消費方式,又在商業利益的推動下,受到大學生們的追捧。通過網絡小說影視的傳播性,使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這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2015年度“五個一百”網絡正能量精品評選活動中,就有百篇網絡正能量文字作品、百部網絡正能量動漫音視頻作品評選。高校更是應借助社會傳媒、網絡傳播的力量,用優秀作品感染人、鼓舞人,以此構建以網絡小說影視為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1]劉大椿,等.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決擇[M].北京:中國社科,2000.
[2]郭中實.涵化理論 電視世界真的影響深遠嗎?[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2).
[3]田艷華,王立榮.網絡小說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對策探析[J].東南大學學報,2015(6).
[4]許克松,陳英.微網絡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
[5]鄭安波,宋建國.利用“紅色經典”影視劇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時代文學,2009(12).
(作者單位:武漢商學院)
本文系市教研課題研究成果,武漢市教學研究項目“網絡文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研究”(2015020);也是院“職業人文素質研究所”研究成果。
李靜(1977-),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商學院“職業人文素質研究所”成員,武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學生生涯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