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
朱 琳
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給高校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需求。“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小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停滯不前,本文將探討高校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的現狀、“互聯網+”背景下小語種專業的機遇、以及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互聯網+ 小語種專業 教學模式改革
2015 年,國務院提出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在“互聯網+”背景下,各國間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急需小語種專業人才。而我國小語種專業教學長期徘徊不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較為落后。推進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為國家培養一批優秀的小語種專業人才迫在眉睫。
傳統的小語種授課模式主要圍繞書本講授理論知識,教師一直處于英語教學的主導地位。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需要掌握基本電腦操作技能,能簡單制作PPT課件,并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就可以進行課堂教學。大部分高校教師過于重視小語種專業的語法、閱讀與及寫作技巧的傳授,缺乏口語情境練習和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的仍然是啞巴語言。互聯網背景下的小語種教學模式改革,要求小語種專業教師掌握較高的計算機技能,能承擔小語種課程網絡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測試設置、視頻制作、參與網絡互動交流等。而我國大部分小語種教師運用網絡技術的水平較低,課堂教學模式主要以PPT+板書為主,不能熟練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更談不上將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小語種課程有效結合。部分教師認為“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大大增加備課時間和精力,這種費時又費力的教學模式會影響教師對教學投入的積極性。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逐步引進網絡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提供多元學習的可能,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在大多高校中,對學生采用的還是班級授課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弊端越發顯露。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講授的大多都是理論知識,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也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互聯網+教育”,為傳統教育提供了發展新思路,利用網絡多媒體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改變了高校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小語種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教師可以利用慕課(MOOC)、翻轉課堂、云課堂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高度凝練的小語種教學視頻,引導學生學習,鼓勵小語種專業學生人機對話,人人對話,有效的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知識滿堂灌的弊病。
(二)學習方法的轉變
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普及,學生可以在多元化的網絡平臺自主的選擇公開課程,完全不受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限制,有選擇的自主學習。先進的網絡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感受到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所學語言國的風俗習慣、人文環境、生活方式等信息;通過虛擬課堂完成課堂討論、課堂提問、課堂小測,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外國文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完成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訓練,學習歸納語法知識,共同探討詞匯句子的用法與架構,還可以通過聲音、視頻進行人機對話學習知識。小語種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結交全球各國的朋友,進而在交流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口語水平,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建立論壇,在論壇上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互相切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也能在無形中提高小語種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三)師生關系的轉變
“互聯網+”在小語種專業的教學推廣與應用中重新定義了教學活動中師生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師生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逐步轉化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者。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給小語種專業的學生創造逼真的語言學習環境,通過“翻轉課堂”結合自身的備課內容,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相互交流的機會。“互聯網+教育”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水平和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學習素材,需要自己把控學習進度,培養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生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匿名給任課小語種專業老師的教學方式進行評價,指出不足。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師生建立互動交流的平臺,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一)構建“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新模式
慕課(MOOC)是依托強大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而來的大型網絡開放課程,小語種課程中的語法、句子結構等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學生學習起來較為吃力,而“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通過網絡技術實現了理論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它打破了傳統課程在授課人數、授課時間、授課地點、互動方式、學生反饋等環節的限制,實現了教師、學生和學習資源的深度互動。為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登錄慕課平臺學習對象國語言視頻,并完成網絡課堂小測。在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小語種視頻、完成人機對話、并將不懂的問題一一列出。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鼓勵學生以口語匯報的形式分組展示學習成果,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把不懂的問題一一解決,教師在課堂最后作出總結和點評。課后教師可通過在線學習平臺上傳課后閱讀資料的練習,更好地督促和激勵學生采用合理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慕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反復觀看優質的網絡教學視頻;翻轉課堂展示與討論環節更為學生提供了鍛煉口語的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意識。這使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更好地開展個性化教學,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中引導的作用。
(二)構建微信平臺多元互動的教學新模式
采用以筆記本電腦為載體,以互網為支撐的教學環境,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不方便攜帶、存儲空間較小等。微信是一種免費的通信應用,根據調查,擁有智能設備的學生中有89%使用微信。微信學習平臺操作簡單易捷,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間及時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實現語言碎片式學習。教師可與學生建立微信聊天群組,打開微信進行課堂點名;上傳相關教學視頻、教案、習題方便學生下載自主學習。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針對同學們的反饋意見,進行課堂講解與疑點解析。課后,教師可隨時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更深入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開展個性化教學。師生還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學習資源,拓寬同學們的知識面,使其了解更多的外國風俗文化。小語種教學中運用微信平臺,能夠及時收集語言素材,讓學生更直觀看到或聽到優美的語言和語句,使教學重點、難點更加清晰,大幅度提高了學習的容量。
(三)構建互聯網評價體系,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高校教學評價體系主要集中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流于形式。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成績為主要依據,難以實現對學生全方位、全過程的評估與評價,不利于開展個性化、差異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反饋,無時無刻都在產生大量的教學評估數據。高校應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評價數據的存儲與分析,一方面讓老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進行階段性學習反思,形成雙向評估與評價方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互聯網+”時代打破了傳統課堂授課模式的限制,實現了師生全方位的交流互動,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給高校小語種專業教學模式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小語種教師要不斷學習運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等教學資源和微信、QQ平臺,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
[1]王少林.互聯網快速發展背景下的高校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15(11):41~42.
[2]柴陽麗.基于微信的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聽說學習訴求的調查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9):37.
[3]國發〔2015〕40號,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S].北京:國務院,2015.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朱琳(199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