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清
淺談如何幫助一年級學生形成有效的英語學習策略
楊 清
“活到老,學到老”,可想而知學習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比重。而學習又講究要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即學會學習。一年級作為較為系統學習英語的啟蒙階段,由于沒有相關的學習經驗和方法,因此教師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策略相當重要,為其終身學習和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作者根據自身在教學中幫助一年級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的實踐而撰寫了此文。
認知策略 教學方式 調控策略
未來的社會是學習化的社會。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因此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具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的能力,在極其漫長甚或終生的學習生涯中相當重要。學習策略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學會學習包含著學生對一系列學習策略的運用。一年級學生已跨入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門檻,正式進入系統的英語學習,他們就像一張白紙,教師既可以精心設計,也可以信手涂鴉(因為大部分學校的一年級英語課程都是由其它年級的英語老師甚至其它科的老師兼任。老師們都忙著抓自己主抓的教學年級多個班的教學質量,而對一年級的教學因為不用參加考試也就有些應付了事)。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作為啟蒙老師,更應注重通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來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和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英語的學習策略包括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認知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具體學習任務而采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學生對學習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交際策略是學生為了爭取更多的交際機會、維持交際以及提高交際效果而采取的各種策略;資源策略是學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策略。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時、因事而異。下面筆者就認知策略和調控策略談談如何幫助一年級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
(一)抓課堂,養常規
一年級的學生初入校門,學習常規和課堂常規基本都沒有養成。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或有效的學習方法前,教師的一些硬性規定,也即相應的學習指引,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良好習慣的培養。聽:要求學生帶著目的認真聽、細心聽,邊聽邊在內心重復說,并尋找自己的共識。說:要求學生積極地、大膽地、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說錯了沒關系,能改正即可,只要學生能勇敢地站起來回答問題,教師都予以表揚。這樣做學生就能產生不怕錯誤,敢于求異的良好的學習心理。讀:要求學生看著課本,并用手指著或字,或詞,或句,模仿錄音帶的語音、語調大聲朗讀。
(二)采用“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因為是“師者”, 始終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代溝”,或多或少存在著“溝通難”這一問題。而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則可有效避免這一問題的發生,因為他們是處于同一學習“起跑線”上的同齡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讓學生在合作中動腦、動手、動口,通過同學間的彼此溝通,而相互取長補短。如在練習I have ….句型中,可以在小組內展開競賽,比一比誰會說的文具多,比一比誰說的句子長。學生就會爭搶著說:I have a ... I have a ... and a... I have a... , a …and a... …同時通過小組學習,也可給愛動、愛玩的小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參與表現的機會,使枯燥的內容學起來饒有興趣,并且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拓展,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通過質疑問難,可以有效地誘導和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思維活動。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不僅在解決學生存在的不肯問,不敢問,更重要的是解決學生不會問。因為從學生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沒有提問的習慣,主要是不能發現問題。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他們認為只要單詞會讀了,課文句子的中文意思弄懂了,也就沒什么問題可問了,即便就此發問,問題也只屬于淺層次的。而真正的問應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充斥在鉆研的過程中。敢于向課本質疑就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能通過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維,提出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問題,是一種真正的問題。而此后教師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講解既是對學生思維的肯定,也是對學生思路的開拓。一年級的孩子只要老師允許,他們的問題是特別多的。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鼓勵、培養孩子們合理的、大膽地質疑問難,不要“抹殺”了他們的求知天性。
(四)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性思維又稱求異思維,是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途徑尋找答案的思維模式。英語教學中可以簡單地把發散性思維概括為從同一來源的語言材料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它可產生多個思維結果或多個合理設想猜測。如教材中的故事教學,我經常會要求學生改編故事、續編故事等。通過故事的改編、續編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知識的運用。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一般是按常規的思維去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會不可避免地成為妨礙學生創造性認識、解決問題的最大障礙。一年級的孩子由于剛從幼兒園出來,他們特別天真、純樸、聯想豐富,又不怕出錯。教師如能善于抓住孩子們的這些特點,適時地加以引導,他們的大膽求異思維將發揮得淋漓盡致。
(五)倡導、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學習
語言輸入的形式各不相同,有聽來的,看來的;輸入的渠道多種多樣,有課內的,課外的。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建立一個多媒體、多信息源的教學體系,以保證語言信息輸入、語言操練和語言實踐活動的密度。需要一提的是,俄國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i+1)",指出輸入信息不能太難或大容量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平時準備教學內容時,必須十分清楚學生的實際能力 (即"i+1")。只有做到"i+1",才能誘發學生的語言習得活動,激發學生創造語言的欲望。另外,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外語學習的意識,讓他們留意生活環境中的外語信息,如音像資料,報刊雜志,產品標記,傳播媒體,電腦網絡等。這樣既可以增加語言信息的輸入量,也可以提高語言的接觸頻率。信息量越大,知識面就越寬,就越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積極創造,越能激勵他們的智力活動。
(一)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課堂上學生學習時為什么會出現知識缺漏?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毫不知情,要掌握的重難點是什么也不知道,因此對學習完全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而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避免這個問題。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孩子先了解教師要教授的內容。同時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也將會發現知識的疑難,聽課時能有所側重,或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產生頓悟現象。因此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孩子們的預習習慣。
(二)教會學生說后評價
學生在回答問題或說話時常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現象。為此,教師可用“同桌互評”、“集體評”“自評”、“家長評”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評他人、評自己”的評議活動,使學生通過評議認識到自己的成功與不足,學會用良好的心態面對自己的不足,從小增強耐挫能力;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恰當的學習調整。在評議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予以誠懇的鼓勵,對有獨立見解的評價更應加以充分的肯定。使評價充分發揮它的雙向功能,即同時促進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同時都能有所得。
一年級的孩子是一張白紙,想在這張白紙上留下漂亮的圖畫,卻并非一蹴而就的容易事。想這棵棵的小小幼苗長成參天的大樹,需要老師持之以恒的教育和培養。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好的學習策略的形成,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1]李張敏.初中英語教師學習策略指導的調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2]陳小梅.初中英語課堂學習策略指導之調查與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單位:廣州市八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