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調調
對孫中山“知難行易”說的當代解讀
姜調調
知行問題向來是古今中外的學者熱衷探討的問題。時至今日,國內關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已基本初具體系。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近代革命浪潮背景下,孫中山集思廣益,借鑒前人理論并辯證地否定了傳統的“知易行難”說而代以“知難行易”說。本文試圖就當代我們在思想領域奉行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方法來分析孫中山“知難行易”思想的淵源與價值。
孫中山 知難行易
中國歷史上關于知行問題的記載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年》的“知易行難”說,儒家的代表作《尚書…說命中》也提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主張。從字面上看,后者說明“知之”比“行之”容易,“行之”比“知之”艱難。它蘊含著古代先民對勞動生活的反思與感悟。也為探討知行問題開了頭,經過先秦孔孟、后來的程朱與陸王、王陽明、再到孫中山、毛澤東逐步對知行問題有了更為透徹的把握。
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導師,他的“知難行易”說打破了原有“知易行難”說。馬克思曾說過:“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的決定作用。郭湛波認為近代中國的變化“較之春秋戰國只有增加,而無遜色。”孫中山指出近代中國之所以屢敗屢戰是思想上受傳統“知易行難”說影響太深。他認為,“知易”的說法會使人們“輕視革命理論的指導作用”,導致行動盲從,缺乏對理論的價值認知和信仰。且“行難”也會讓人畏懼革命的艱難性,導致革命士氣低落。因此,孫中山否定了“知易行難”,確立了適于革命需要的“知難行易”。
正因如此,孫中山不僅擴大了知和行的具體內涵,又從知的來源、社會分工、人類文明進化方面對之進行了解析。他認為“知”難是因為“事物所以然及其所當然之理難”,這涉及理論的闡明,學說的論證,只要知之,行自然就不是難事。就知行的內涵說,孫中山用飲食十事,以“行所指的對象”和“知所指的對象”闡發了他對知行關系的理解。賀麟說:“他列舉常識的事例作證,乃是援切問近思的方法……以決定其難以所在的邏輯方法上。”這樣,孫中山認為的“知”,不僅包括我們可用肉眼觀測的對象,也包括我們用具體的科學實驗加以論證得到的“知”。因此他的“知”的范圍不僅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認知;同樣,他的“行”不僅突破了王陽明等人道德標準下的“行”而且“基本上包括了生產活動、科學實驗和民主主義革命活動。”從而擴大了“行”在以往指代的范疇。他認為,“行”是“知”的基礎,且“行”也可作為檢驗“知”的標準。這樣,他在探討了“知”與“行”各自內涵基礎上提出了“以行而求知,因知以進行”(《孫文學說》)的辯證統一觀,并強調在革命時期,革命理論對革命實踐的指導意義。
孫中山強調的知行觀不同于王陽明等人建立在道德修養上的“知行合一”,孫中山辯證地看待兩者關系更增添了“知”與“行”的雙向互動,也就是辯證唯物論所說的認識的循環向上過程。毛澤東說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可見孫中山“知”與“行”的關系為毛澤東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經驗,分析革命狀況提供了豐富的思想來源。
應看到,孫中山的“知難行易”是為了革命的需要,方克立認為:“知難行易說的創立也為他后期革命實踐的偉大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多數學者認為他的知行觀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成分共存,有學者認為他的知行觀“是唯物主義反映論”,“且包含著比較豐富的辯證法因素。”我們不否認孫中山在認識論上的唯心主義傾向,例如他分析現代社會分工提出的“知行分任”論和“分知分行”論割裂了“知行統一”原則,方克立認為他“過分地突出了知難行易這個非本質問題,把‘知難行易’絕對化”。這都導致學者們對他知行觀的二元主義的認定。
不可否認,孫中山割裂“知行合一”的做法為后期革命造成了消極影響。但我們也不能過分苛責于之,孫中山將自身奉獻于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他的“知難行易”說更是想通過自身號召來激發處于信仰迷失的人民大眾,希望他們加入革命浪潮,這種革命精神值得肯定。同時,我們更應該吸取由于對知與行關系認識的不徹底,導致在形而上學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的問題。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傅云龍.中國知行學說述評[M].北京:求實出版社,1988.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方克立主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中國哲學小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
[7]許遠和.試論孫中山知行觀的性質和特征[J].哲學研究,1980(07).
[8]孫中山.孫文學說[M].北京:新時代教育出版社,1927.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姜調調,女,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