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津含
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的歷史貢獻
郭津含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最終形成“以人為本”思想。本文從梳理馬克思主義人學觀念入手,繼而論述從人學向以人為本的轉變,最后淺析馬克思主義人學在中國化過程中的歷史貢獻——以人為本。
人學 以人為本 貢獻
本文先從四個方面闡述馬克思人學觀念,點明人學觀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提及,為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在中國化的繼承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個時期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理解還帶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還受到黑格爾關于人的本質論述的影響,帶有費爾巴哈人本學的痕跡,帶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階段的理論
《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剖析的基礎上的,具有時代的局限性。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價值的理論
馬克思指出:“物對于人的使用價值,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屬性。……實際上是表示物為人而存在。” 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提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馬克思主義者強調人的價值在于人對于社會的貢獻,而不取決于社會對個人的滿足。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價值主要是指“人格價值”,主要是為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非人性”性質,對于人的價值的界定有些狹窄。
(四)馬克思主義人權思想
在馬克思看來,人權是個社會的、階級的概念,外在于社會的人權是不存在的。人的“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爾關于人權社會性的論述,同時馬克思也強調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向人學的轉變
長久以來,我國學術理論界受限于前蘇聯馬克思哲學教科書的影響,導致專家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物”的研究過剩,而對 “人”的研究相對不足。1978年前,我們“談人色變”,忽視人學的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開始逐步關注與研究馬克思主義人學。
人學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不是偶然的,20世紀50到 70年代的失誤探索,特別是“文革”的發生,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人”的重要性。同時,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也更加系統準確,理論上也逐步成熟。回顧并考察我國關于人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歷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1978-1984年)討論的主要是關于人道主義、人性和異化等問題,探討方向多是面對過去,也就是說在對十年浩劫的文革導致人們非人境遇的批判中展開理論思索。深入階段(1985-1989年)由人道主義的討論轉入人的自主活動、主體性等的討論,預示國內廣泛開展人的研究時代的到來。展開階段(1990—1998年)對人的討論主要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在理論上,怎么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去構建人學;另一方面是在實踐上,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和發展進程與人的關系之間展開探索。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在這一階段的探討中逐漸形成研究人學的流派。1999年以后對人學的研究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
(二)以人為本思想的形成過程
隨著理論界向人學的轉變,當代社會越來越回歸人類本身,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我們正在走向“以人為本”的時代。
鄧小平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提出“三個有利于”并把此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標準,始終把人民大眾的利益作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江澤民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內涵具有深刻的人學意蘊,并提出“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價值追求,”暗含著人民本位的思想并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首次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又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表明以人為本已經深入黨政民心。
2013年習近平同志曾說:“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建設美麗中國。”表明以人為本思想進一步發展。之后又在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強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完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定不移反對腐敗”“依法維護人民權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是以人為本在新時代下的創新。
首先,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作為深入人心的一種思想,其科學內涵可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解讀:
(一)“以人為本”是以什么“人”為本
人首先是類存在物,因此以人為本一定要突出人類的向度,但是我們必須警惕和防止那種不顧其他物類的“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思想。恩格斯曾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大量事實可證,我們人類如果對大自然一味的、不受節制的、隨心所欲無情無理的進行索取,恰恰是對以人為本思想的僭越,結果必然就是我們現在自食惡果,承受著自然給予我們的“不能承受之重”。人是以群體的形態存在的,因此以人為本要體現集體向度,但是防止打著集體的名義對個人進行壓制的集體專制主義。不能以集體主義之名、以組織的名義來忽視、排斥、否定和壓制個人。以人為本必然落實到個體,但要防止個人至上的極端個人主義,不要把以人為本應落實到個體的人與作為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突出表現的個人主義等同起來。
(二)“以人為本”是以人的“什么”為本
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局限于生物性意義上的物欲來談以人為本,不能局限于人的片面需求和物性欲望,必須超越生物性立場的片面性,站在人類性的立場上來談。即不應該以“自我(個體)”為中心而是以“社會(人類)”為中心,不應該只索取不奉獻,或者想多索取少奉獻,不以“本能占有”為目的而是以“共存共享”為追求,強調在合理性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來滿足人自身的合理需要。在任何情況下、任何場合中都應在站在人類性的立場,自覺自知的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共識,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以人為本”是“什么人”以人為本
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探討“以人為本”的實踐主體問題。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歷史上君主始終是主體,西方則是以個人為主體或者以我為本,而我們現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實踐主體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廣義上應該是全體社會成員,而不能只是其中的某些人、某些階層;狹義上是中國共產黨,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關鍵在黨,假若黨員干部都能夠把人本理念作為科學、民主決策和辦事的指引和標準,那么社會上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以人為本的氛圍,更會產生推進以人為本的強大動力;反之,則使以人為本囿于政治口號止于空談。
(四)“以人為本”的“本”是什么
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主要是一個價值觀的命題。這個本是“根本”的本,是相對于“末”而言的,也就是出發點、落腳點的意思。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就是把現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把發展經濟、推進政治、繁榮文化、改善生態、完善社會管理看成是實現目的的手段。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果——以人為本的提出,不僅把馬克思唯物史觀中本來就已經存在,但是長期被人們忽視的一個根本原則凸顯出來,而且把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推到一個新的水平和新的高度。其主要歷史功績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豐富升華了黨和國家的領導理念。中國共產黨執政六十多年的光輝歷史中,曾出現把人泛化、整體化與類化的失誤,一度陷入唯“GDP”論,嚴重忽視人們的幸福感,走進了以經濟為本、以物為本的誤區,有意無意的忽視群眾利益。而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將人作為黨和政府開展工作的最根本的出發點和最高宗旨、目的,切實做到了從對人以外的世界的關注轉到對人本身的關注,將人當做分析、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第一位的最高的維度和終極指向,所有的領導方式和手段都圍繞著“人”這個因素進行,堅持人民的實踐主體地位,肯定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升華了黨和政府的領導理念,使人民群眾從心底愿意努力爭取和祖國一起出彩的機會,增強民族凝聚力。
(2)社會發展理念從“以物為本”走向“以人為本”。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外在“物”的作用,忽視人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思想理念引入當代中國的發展后,我們以人的方式推進中國的發展,把人民作為發展的主體,社會發展理念發生質變。
在經濟上,以人的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不再是“又快又好”,而是“又好又快”,使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社會發展,使發展成果有效地為人民服務,努力縮小貧富差距,讓改革的成果更好的惠及人民。發展方式上,從過分突出物質投入逐步走向注重人力資本投入,兼顧效率與公平,凸顯“人”的地位。
在政治上,堅持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官本位、錢本位走向人本位,貪腐現象大大減少,不良賄賂風氣得到有效肅清。同時公民意識變強,政治素質顯著提高,以人為本深入人心。
在文化上,以人為本的提出與發展,有效的防止和克服了唯集體主義和極端個人的產生,有助于正確處理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索取和奉獻的關系。同時推動傳統人格向獨立自主、誠實守信、開拓創新、平等互利等新型人格的轉變,有助于實現人的個性解放和發展。
在社會發展作為人自身的物質力量的顯現,既有屬物性,又有屬人性,當今社會的發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孤立前進,而是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各方面的進步。現代社會越來越朝向民主法治的方向發展,在構成社會的各個組成要素中,“人”凸顯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生態上,人與自然關系更和諧,合理利用自然、注意保護環境已經成為成為人們的共識。習近平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態建設上更凸顯“人”的地位與價值。可見在以人為本的引領下,我們不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社會,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都服務于人的可持續發展。
[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郭津含(1992-),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在讀碩士研究生,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