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依能
抗戰時期黨的干部教育的基本經驗及其當代啟示
彭依能
干部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教育工作的一項基本和核心內容,事關黨的建設之成敗。黨在抗戰時期開展了規模宏大的干部教育工作,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以及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期黨的干部隊伍面臨著新的問題與挑戰,回顧與總結黨在抗戰時期干部教育的經驗,對現階段開展和深化黨的干部教育工作以及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抗戰時期 干部教育 基本經驗 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黨,就要確保黨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干部隊伍。”[1]加強黨的干部教育就成為了一項新時期刻不容緩的任務。
(一)加強干部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的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夢的第一個遠大目標,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到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強政治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黨的領導。所以應該以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為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作出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戰略部署,對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干部培訓教育工作中應該做到措施有力,工作到位,增強黨員干部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的本領,確保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加強干部教育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
習近平強調:“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黨校、行政學院是干部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主渠道,面對法治這場“大考”,責無旁貸、重任在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各級領導干部是關鍵。作為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真正尊崇并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樹立法治信仰,弘揚法治精神,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處理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各項工作,更加有效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實現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提升領導干部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
(三)加強干部教育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正在成為黨的建設新常態。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治黨的重要原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從嚴治黨也是鞏固黨的建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60年的實踐證明,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特別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堅持不懈開展反腐敗斗爭,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不斷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嚴治黨突出一個“嚴”字,然后從嚴治黨的關鍵便是干部,只有將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做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從嚴治黨。
(四)加強干部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執政骨干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成長為一個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3]組織部門需要切實履行職責,讓更多的好干部成長起來。各級領導干部作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軍,加強自身的理想信念、黨性修養、政治理論、政策法規、道德品行素養,并注重業務知識、科學人文素養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好干部,全面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以便更好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加強干部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環節。
在新時期的條件下,干部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黨中央提出的貫徹科學發展觀、鞏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所以,抗戰時期黨的干部教育的經驗為我國新時期的干部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極大的有益啟示。
(一)重視干部教育,完善制度建設
在治國治黨方面,黨中央一直十分注注重制度建設,也將完善干部的教育系統建設放在抗戰時期的干部教育工作的首位。其次是擬定各類詳細的考核獎懲規章制度,科學系統的制度建設給戰時干部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時期以來我黨也一直將干部教育放在工作任務的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為當前干部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重大指導意義。2015年10月頒布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4]深刻確立了干部教育培訓的首要地位,提出干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在推動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浩大工程和黨的建設的宏偉事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同志曾經重點強調:“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要造就一支強有力的高效廉潔的干部隊伍,根本解決之道只有持續促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堅持與時俱進,貫徹好干部“20字標準”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將“德才兼備”作為衡量干部的標準,認為應該培養德才兼備的干部。改革開放以后,干部隊伍明顯凈化和整體素質顯著提升得益于我黨全面實施“四化”方針以及德才兼備原則。然而,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我們黨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解決好“怎樣是好干部,怎樣成長為好干部,怎樣把好干部用起來”這三個問題,按照“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勇于擔當、清正廉潔”五條標準,培養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5]實際上,習近平提出來的好干部的“20字標準”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標準的具體化,成為好干部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行的具體展現。
(三)整合教育內容,突顯黨性教育
習近平指出:“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須在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中不斷增強。”[6]這就意味著我黨應將黨性教育放在干部教育的重要位置。
在推進干部教育工作時,加強黨員以及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顯得尤為重要。《條例》中的第十九條培訓內容中更是提到:干部教育培訓堅持以理想信念、黨性修養、政治理論、政策法規、道德品行教育培訓為重點,并注重業務知識、科學人文素養等方面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干部素質和能力。[7]《條例》中第二十條也提到:對黨員干部,必須加強黨性教育,重點開展黨章、黨的宗旨、黨規黨紀、黨的優良傳統、黨風廉政建設等教育培訓。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曾提到: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各級黨校要把黨性教育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8]這些重要論述對于黨員領導干部切實提高黨性修養的自覺性、科學性、實踐性,認真踐行“三嚴三實”,努力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干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創新方式方法,著力提升實效性
干部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得益于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通過多年的不懈探究,規范化和制度化已經成為我黨的干部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原則。《條例》提出依法依規開展干部教育培訓的同時,指出創建和完善健全黨委中心組學習、網絡培訓、在職自學、培訓機構準入、培訓項目管理、領導干部上講臺、跟班管理等方面具體制度的要求。這使得干部教育更加開放化和靈活化,還將促進創新型和先進性的干部教育方式的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建議,倡導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和實踐式教學相結合,并且要在黨校系統推行“名師工程”[9],重點培訓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著名黨校教授,培訓提拔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忠誠于馬克思主義和有學術影響力的專家學者,以先進的思想和實際的行動來帶動學員。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2013(6).
[6]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2013(6).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9]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CX2016B514)。
彭依能,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網絡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