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升
法律公平視角下的“二胎”政策
董永升
平等作為一種價值理念不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更是法律公平的真諦。法律公平是公民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它是通過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各項基本權利的結合來體現其價值的,而公民權利的平等就是法律平等的根本內容與核心。隨著社會發展,我國施行的“二胎”政策,一方面該政策體現了法律公平觀,另一方面該政策也存在一些問題,為更充分實現社會主義法律公平尚需調整。
法律 公平 二胎政策
(一)法律公平的基本概念
法律公平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不應該有特權的出現,也不應該有歧視的出現,人人平等的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同時也應平等的履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但是由于人與人在智力、體力、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機遇等方面的不同,受人的本性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一旦這種不平等成為一種社會普遍存在的狀態,社會矛盾也就隨之形成,這就需要某種規范來調整這種不平的,使之符合社會大眾的利益。作為唯一一種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規范,法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法律公平的原理
法律公平既是立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項基本原則。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國家,必須將法律公平貫徹于法治社會的各個環節。法律公平體現了立法的目的,是法律的宗旨,是執法人員執法的準繩,是公民守法的指南。
依照實體法與程序法律的不同,可以將法律公平分為實體公平與程序公平。實體公平就是指在實體法的具體規定中公民的權利義務是相同的,沒有優劣之分,指的是法律的具體規定。而程序公平更加側重的是司法公平,是指公平的適用法律。實體公平與程序公平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實體公平是程序公平的前提條件,如果實體法違反了公平原則,即使是在程序公平的條件下被執行。
(一)我國的“二胎”政策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單獨二胎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子女。《決定》并沒有規定二胎政策實施的具體時間,而是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自己確定具體時間。以河北省為例,二胎政策實施后可以生育二胎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1)女方戶口是農業戶口的一胎是女孩的允許要二胎:(2)城鎮非農業戶口的女方無論一胎是男孩還是女孩之允許要一胎;(3)男女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允許要二胎(必須符合生二胎的標準):(4)一胎子女殘疾的,需要有市級(包含)以上醫院開具的殘疾證明,允許要二胎;(5)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此外還有《河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的13種情況。
(二)人口政策的法律公平觀
二胎政策規定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兩個子女。有人認為這一政策有違法律公平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平等、獨立的個體,不管你是獨生子女還是擁有眾多兄弟姐妹。而同樣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為什么“一個人”的時候可以生育二胎,而“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情況下自己的生育權卻要受到限制?自己的父母生多生少并不是由自己的意志決定的,不應該因為父母的原因從而限制自己的生育權。
我們需要理解法律公平并不是絕對的公平。平等并不意味著否認一切差別。在法律平等這一大的前提下,合理差別是可以存在的。我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存著13億人口,并且人與人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在立法過程中,立法者不可能去對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了解。但是如果不問具體情況,法律對一切都平等對待,雖然形式上體現了法律公平,卻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平等,這就失去了法律所要保障的公平的本意。所以法律平等并不是要求絕對的平等,而是要求在合情合理的情形下,可以存在一定的合理差別。
我國的新人口政策正是合理差別的具體體現。二胎政策之所以選擇單獨二胎的家庭可以生育兩個子女,是考慮到了這些單獨家庭為之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依據民族和城鄉差異,之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對少數民族和鄉村地區的規定較為寬松。例如,新疆、內蒙古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在1000萬一下的可以生育二胎。西藏地區對夫妻生育子女的數量沒有限制,這是我國唯一一個沒有限制生育人口數量的省份。對于農村地區,法律規定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生育第二胎。與之相反的是,計劃生育法對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的要求非常嚴格。《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不符合本法第十八條規定生育子女的公民,應當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第四十二條規定:“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人員,是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其他人員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組織給予紀律處分”。我國人口政策如此規定,體現了法律平等下的合理差別。據統計,我國獨生子女的覆蓋率僅占35.4%。在這其中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正是因為如此,這部分人成了二胎政策中最大的受益群體。作為既得利益的擁有著,如果有一天法律要求要將其利益平均分配,在這部分利益的擁有者看來,這就是不公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果要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平等的開放其教育資源,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不公平的。
(一)新人口政策存在的法律不公平的問題
新人口政策是建立在舊的人口政策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舊的人口政策存在法律上的不公平,那么新人口政策也就無法避免的出現相應的問題。以上海江蘇的人口政策為例,上海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必須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方可申請生育二胎,而江蘇省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夫或妻一方為兩代獨生子女可以申請生育第二個胎,這就意味著一方為兩代獨生子女的人員在上海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生育二胎的情形。再如,上海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夫妻一方為烈士的可以生育二胎,而江蘇沒有。江蘇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因公致殘的家庭可以生育二胎,這一點上海沒有。上海曾經隸屬于江蘇省,上海和江蘇無論是在經濟發展水平或自然條件上差距都不大,可以說,兩個地區在影響生育的經濟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上并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是關于生育二胎的規定卻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也就決定了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崗位,二胎政策的受益人群也就大不相同,容易產生生育權的“貧富差距”問題。一部分人一出生就會因為父母的原因,使自己的生育權受到限制。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進一步完善立法。公民的基本權利是靠公平、公正的法律來保障的,法律對部分人群的生育權的限制,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所以,法律平等的原則必須要貫穿于法治的各環節。立法上要平等,既要滿足多數人的意愿,又尊重少數人的要求。只有法律公平才能保證所有人的權利義務的公平。法律適用上要平等,包括司法上的平等、執法上的平等、守法上的平等。
其次,要建立平等的社會保障機制。對自覺實行現有計劃生育政策的人,應該繼續給予獎勵扶助;對放開“單獨二胎”后,仍堅持“單獨”生育的,加大獎勵扶助力度;對違法生育政策的,嚴格征繳社會撫養費,依法依紀予以處理。
法律公平作為法律的根本內容與核心價值,貫穿于中國法治建設的整個過程,實現法律公平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但是前景必然越來越廣闊。研究法律的公平性,可以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公平提供更多的理論指導。本文通過我國的新人口政策討論了我國法律的公平性。但是由于整個社會環境的復雜性,法律沒有辦法做到絕對的公平。因此,合理差別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沒有做到法律面前“一切”平等,但是這種不平等可以通過其它的社會制度來完善,達到最終的人人平等。
[1]楊思斌,呂世倫.和諧社會實現公平原則的法律機制[J].法學家,2007(3).
[2]秦博.憲法視角下的生育權保護[D].鄭州:鄭州大學,2011.
[3]高叢林.論計劃生育工作中公權與私權的衡平[J].遼寧行政學院報,2011(6).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