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述群
涔天河水庫移民在傳統生產方式上的適應
——以務江鄉為例
劉述群
文化適應是指個體或者群體從一種文化過度到另一種與母體文化不同的文化中后,基于兩種文化的認同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種有意識、有傾向性的行為選擇和調整。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是湖南省一號工程,其對地方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有重要意義,當地移民老百姓搬遷后的文化適應過程是富有研究意義的,本文選取當地有代表性的務江鄉為案例點,分析當地移民的經濟適應過程。
文化適應 傳統生產方式 務江鄉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工業非常繁榮,但是中國的內陸地區大部分生產經濟還是以農業為主,老百姓普遍靠種植糧食水果和養殖牲禽滿足生活需求,老百姓對土地的依賴度相當高,關系可謂是“血濃于水、唇齒相依”的關系,案例點務江也不例外。然而隨著涔天河水庫的擴建,當地老百姓不得不遷出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家鄉,到政府安置的地方生活,他們的土地、山場被剝奪,一時間讓老百姓手足無措,舉步維艱,生產資料的喪失以及周圍生存環境的變化,使他們不得不對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做出適應性調整。通過走訪調查,可以真實的看到移民老百姓在受到外來環境變化時是怎么樣做出適應和應對的,其深層次的文化又是怎樣發揮作用的。
務江鄉是嶺東主要的林區鄉鎮之一,地勢東高西低,山巒疊嶂,森林資源、水能資源豐富。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移民前當地老百姓都擁有自己的山場,他們在自己的山場種植杉、松、厚樸、楊梅等經濟作物的創收,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山場外,還開墾了農田,種植了糧食和蔬菜,家家戶戶都有養殖牲豬、雞、鴨、鵝等家畜,他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所需的物質基本能實現自給自足,對于滿足生活所需之外的剩余農產品他們會拿到市場去賣,賣來的錢一方面用于購買自己沒有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工業得到發展,外出務工成為農民謀生的一個新手段,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閑時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主要集中在廣東、深圳、上海、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當然也有部分農民就在當地縣城從事搬運或者建筑勞動等工作。總的來說,老百姓生存環境還是比較穩定的,并沒有太大的壓力。
但是,老百姓接到搬遷通知,搬出家鄉后,這種情況發生了重大改變,可以說是完全被改變了,以前他們有自己的山場和農田,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他們的生存很有保障,搬出來后,這些資源都沒有了。再加上當地工業不是很發達,沒有工業的支撐,就業十分困難,又沒有土地資源的配給,不能從事農業生產,創收十分困難,基本靠著低保和政府發放的各種補助維持生計,無法實現基本的經濟收益,移民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筆者的一位朋友是務江鄉務江村坪沖組朱姓農民,他說:“以前我們在瑤山,有自己的山場,屋前屋后自種有蔬菜,雞鴨都是自己喂養的,喝水也是沖里面的天然水,直接接到廚房的,煮飯煮菜都是燒柴火,再怎么樣都餓不死,現在搬出來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買,喝水水要花錢買,煮飯煮菜的沒錢要花錢買,連煮湯的蔥子都要花錢買,生活成本太高了,我們現在又找不到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只能靠政府的一些補貼款,坐吃山空,生活壓力非常大呀”。
生產資料的銳減和勞動對象的改變一時讓移民手足無措,生活變得困難。移民不得不開始艱難的經濟適應過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帶領移民走出困境,當地政府根據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的出臺了很多政策,其中就有,鼓勵老百姓種植草莓、芋頭、食用菌等經濟作物,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為移民重新獲得土地資源,組建農村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業開發企業,實行“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機制,由政府對其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協助其采取“土地流轉經營”的方式取得土地資源或者經營場所,由政府搭建銀行和老百姓之間溝通的橋梁,方便因創業缺乏資金的客戶取得信貸資金,符合一定條件的政府還給予貼息減輕移民的財務成本,對于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合作社政府會按照種植面積每年每畝給予一定的補助,購買設備的按照設備款給予一定補助等等,鼓勵移民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收益,政府的政策有利于移民做出傳統生產方式的適應。
通過對當地移民老百姓在傳統生產方式的適應情況進行剖析,筆者認為,傳統生計方式對生產資料的依賴度特別高,年齡較大的移民他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那個時候的中國國情,相對保守,經濟產業也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在那種生存環境中,大多數都較好的掌握了傳統生產方式的生產技能,移民搬遷后,當地政府在安置過程中,統籌規劃,為移民量身定做一些政策,想辦法給他們配備土地、資金、設備等生產資料,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生產環境,這部分移民基本都能很好的在傳統生產方式上進行適應。
[1]程曉毅,馬建釗.粵北山區瑤族移民的文化適應[J].民族研究,2006(04).
[2]長江水利委員會.三峽移民研究[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3]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4.
[4]風笑天.安置方式、人際交往與移民適應[J].社會,2008(02).
[5]楊甫旺.異地扶貧搬遷與文化適應——以云南省永仁縣異地扶貧搬遷移民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8(06).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