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淺析農村隔代撫養對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影響
王雪晴
農村隔代撫養,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在農村產生這種撫養方式的家庭逐漸增多,使得先前較為穩定的家庭撫養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隔代撫養 留守兒童 行為習慣
隔代撫養方式,對留守兒童的很多方面產生了較深的影響,本文主要從學習習慣、人際交往習慣和生活習慣這三個方面淺析一下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方面的影響。
(一)學習動機方面
在學習動機方面,大部分留守兒童認為學習是為了將來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希望擁有富裕的生活,擺脫自己的農民身份。
大部分祖輩在學習動機方面會激勵自己的孫輩為了將來擺脫農村生活而努力讀書,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讀書是將來擺脫貧窮的一種方式,意味著孫輩有擺脫土地和農村而走向城市出人頭地的希望。
(二)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方面
相關調查表明,非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方面有顯著的差異。雖然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傾向于以后可以走出農村,但是因為一方面祖輩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孫輩的學習輔導方面很困難,另一方面兒童此時正處于身心尚處于發展階段,自制力較差,容易受同齡人的影響等原因,孩子們容易出現互相模仿和跟風等現象。
當出現厭學的情況時,祖輩對孫輩的過分寵愛不懂得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和良好的態度,這也使得孩子們學習態度不明確,對學習的興趣不大。由此長期的惡性循環導致相當一部分的留守兒童會出現厭學的心理表現。
(一)在交往意愿方面
相關調查表明,留守兒童的交往主動性相比較非留守兒童要低,并且留守兒童的性格普遍容易害羞。一部分留守兒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產生逆反、敏感、自卑的心理反應,表現出來的是他們容易覺得自己受到了其他同齡人的欺負,對待一些小事也容易當真計較。
祖輩在教育孫輩人機交往方面都是希望小孩子們以和為貴,這與非留守兒童的家庭在教育孩子人際交往方面的要求沒什么太大的差異,都是希望孩子能和其他人相處的融洽、聽老師的話等等。
因此,至于為什么留守兒童會比非留守兒童的交往意愿上更加缺少主動性,筆者認為是因為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對孩子的重點放在學習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視和引導,不知不覺間在人際交往方面忽略了孩子。
(二)交往情況
研究發現,非留守兒童在與和同伴的人際交往方面與留守兒童存在一定的差異。留守兒童大多性格內向,課外活動參加的較少,表現的不太合群,這些表現都影響了留守兒童與同伴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研究還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師生交往方面也同樣存在著差異。部分留守兒童不善于和老師溝通,或者容易對老師產生懼怕心理而無法與老師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隔代撫養的祖輩們由于觀念較為陳舊,并且年事已高,對孫輩的精力有限,容易忽視孫輩們在人際交往方面產生的問題,并且難以找到對策及對孫輩進行指導建議,導致了一部分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
(一)在生活衛生方面
相關調查顯示,一些隔代撫養的祖輩由于將側重點放在對孫輩的人身安全的監督上,而無意中忽視了對兒童的衛生意識的培養。并且由于一部分祖輩自身的衛生觀念也比較薄弱,導致孫輩更加不注重衛生。
留守兒童普遍在衛生方面都表現出了衛生習慣不好的現象。表現在不勤換衣服,不勤洗手,對食品安全不注意等多個方面。
(二)在家務勞動方面
研究表明,隔代撫養兒童與非隔代撫養兒童在家務勞動的能力上面也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留守兒童在家務能力上普遍要優于非留守兒童,這是因為非隔代撫養的父母在對孩子的培養重點放在孩子的學業上,會覺得讓孩子多做家務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隔代撫養的祖輩們由于對孫輩學業的重視程度不足,在家務勞動方面也會一定程度上鼓勵兒童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務勞動方面是比較自立的。
但是在衛生方面我們也會發現,隔代撫養方式下的兒童較非隔代撫養兒童來說,孩子的衛生觀念以及衛生習慣更差。這是因為一部分農村祖輩本身的衛生觀念就不是很強,導致兒童得不到良好的衛生方面的指導,只能通過對祖輩的模仿和學習來潛移默化形成自己的衛生習慣。
因為祖輩觀念陳舊,教育方式不妥等原因,使得隔代撫養的兒童在學習、人際交往和生活習慣方面都與非隔代撫養的兒童產生了較大差異。隔代撫養是一把雙刃劍。隔代撫養方式下的留守兒童容易產生樂于助人、勤儉節約、城市淳樸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但另一方面,由于祖輩文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使得留守兒童在學習獨立性和人際交往主動性等方面容易遇到問題。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關乎祖國的未來,在留守兒童群體日漸龐大的國情下,我們更要加倍關心隔代撫養方式下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問題,并積極加以解決。在當前和未來的一段時間,農村地區以隔代撫養方式為主的這一撫養方式還難以逆轉,面對這一現狀,我們不該一味指著隔代撫養所帶來的種種弊端,也應該對隔代撫養這一農村普遍的撫養方式給予一種支持和理解的態度。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
王雪晴(1992-),女,吉林白城人,研究生,吉林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村社會建設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