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周曉景
閩東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文化源流考辨述略
——基于閩浙畬族檔案文獻資料的分析引申
文/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周曉景
閩東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歷史悠久,其文化源流考辨表明: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源于烏米飯的發(fā)明創(chuàng)制,文化源頭與始祖崇拜、英雄崇拜、谷神崇拜等有關;唐中葉畬民遷徙進入閩東后,“三月三”節(jié)日也在閩東落地生根,嬗遞流傳,民俗事象不斷地發(fā)展、充實、豐富,其活動內容、組織方式、活動特色等已經發(fā)生了多層面、立體化的流變。通過正源清流,可以更好地保護傳承畬民族文化特質、推進畬民族繁榮發(fā)展。
畬族;三月三;文化源流;檔案利用;民俗文化
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jié)”,相傳是黃帝的誕辰,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一些少數民族中的地位不亞于春節(jié)。雖然都過“三月三”節(jié),但由于傳統(tǒng)節(jié)慶“十里不同風,各族不同俗”的特點,決定了每個民族的“三月三”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形式和內容。相較其他民族的“三月三”節(jié)日,閩東畬族“三月三”的民俗事象更為豐富多彩、具備諸多唯一性的族別文化特征,因此對其源流進行考辨,意義重大。
(一)與烏米飯有關。通過與其他民族“三月三”節(jié)日民俗事象的橫向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畬族人民在過“三月三”節(jié)日時有全民族染制、蒸食“烏米飯”食物的習俗。烏米飯的做法,是采集“烏稔樹”嫩葉,加之糯米,經復雜工藝制成。烏米飯色、香、味俱全,能起到開脾、健胃、驅濕等作用;烏米飯具有防腐功能,適合作為長時間遠途勞作的干糧;畬鄉(xiāng)人還認為吃過烏米飯,可以避免被蚊蟲螞蟻叮咬。通過對閩東歷代有關畬族歷史檔案文獻的梳理以及大量田野工作的研究表明:閩東畬族的“三月三”節(jié)日的發(fā)源與畬家烏米飯的創(chuàng)制有著密切關系。在閩東畬區(qū)的民眾口口相傳的歷史記憶中,這個節(jié)日向來被稱為“烏飯節(jié)”,由于時值農歷三月三,又通稱“三月三”節(jié);在閩東福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9年編制的《福安市志》中記載的正式稱謂是“烏飯節(jié)”,“三月三”只是別稱;浙江學者雷彎山在其著作《畬族風情》中也提到,每年的“三月三”,閩東畬民都要“染烏飯”、吃烏飯,因此“三月三”也稱“烏飯節(jié)”。
(二)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源于烏米飯產生之后。歷史上,“三月三”是主流社會“官方/民間”共同認可的具備政教色彩的“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 或“上巳節(jié)”。但畬族長期生活在主流社會之外,農歷三月三只是本民族的“烏飯節(jié)”,此外別無他意。因此,這完全是一個畬族人“自己的節(jié)日”,其區(qū)別于其他民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烏米飯”的元素。烏米飯不但在畬族內受到推崇喜愛,也廣受閩東其他民族群眾的青睞。每年的這一天,閩東畬鄉(xiāng)人民都要按照慣例先染制蒸食烏米飯,然后換上節(jié)日盛裝,開展祭祀祖先、對歌、祈福等一系列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由此可知,應該是先有“烏飯”,然后才有“烏飯節(jié)”的。據此可以推斷:畬族“三月三”的起源應該就是在該民族創(chuàng)制烏米飯成功后不久的某個時代節(jié)點。
(三)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起源的幾種觀點。1.源于盤瓠時代。這種說法流傳于畬族的一些古老傳說與民間故事中,為很多學者及畬民所采納。在浙江建德縣民國八年版的《建德縣志》第三卷《風俗卷》中記載:“畬客亦有烏飯,乃于三月三日取柴汁和米蒸之,相傳其祖盤瓠王喜吃此飯也”。梁奕章主編的《閩東風物志》記述:盤瓠王在一次巡山時,被山羊撞下山崖,尸體擱在凌空樹枝上,三公主唯恐螞蟻損壞遺體,就煮烏米飯來引開螞蟻,所以畬家至今仍有吃了烏米飯就能防螞蟻咬的說法。以上文獻與傳說似乎間接證明了烏米飯在盤瓠時代就已經存在,后代吃烏米飯就是為了紀念盤瓠王,但并沒有提及“三月三”節(jié)日也是起源于盤瓠時代,此外亦無更多的直接文獻佐證。2.源于唐朝雷萬興的英雄事跡。以“三月三”節(jié)日的文化特點與烏米飯的文化內涵交互存證,來說明“三月三”節(jié)日源于唐朝的觀點,歷來受到重視。這種觀點以史載的唐朝初年發(fā)生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qū)聲勢浩大、波瀾壯闊、延續(xù)46年之久的畬族先民起義事件(史稱“蠻僚嘯亂”)為歷史背景,進行傳說化的詮釋,故而流傳較廣。根據《云霄廳志》《漳州府志》《臨汀匯考》等檔案文獻中的記載,唐朝建立后,封建化進程推進到閩、粵、贛三省交界廣闊山區(qū),強迫畬族先民(當時被稱為山越“蠻僚”)要交賦稅、服徭役,畬民不堪重負,爆發(fā)了以雷萬興等人為首領的農民起義運動。唐總章二年(669),唐王朝發(fā)兵圍剿,在一次激烈的戰(zhàn)斗中,起義軍被困山中,糧斷援絕,情況危急,雷萬興發(fā)動畬軍上山尋找烏稔果充饑,度過困難時期,于次年三月初三成功突圍。后來,雷萬興憶苦思甜,與士兵們共同研制出烏米飯,遂沿襲成為畬家固定的節(jié)慶習俗規(guī)制。3.源于唐朝“封金山”慶捷活動。另外一種“三月三”節(jié)日來源的說法也是以唐代“蠻僚嘯亂”畬民起義事件為歷史背景,認為“三月三”節(jié)日起源于唐景云三年(712)年。根據史載,在雷萬興犧牲后,公元711年,起義軍首領藍奉高與雷政(雷萬興兒子)等將領,率十萬畬軍,攻破唐朝正規(guī)軍大本營粵東綏安城,取得大捷。712年春,畬軍主動撤出綏安,回到“封金山”都城(今廣東饒平),三月初三在“封金山”都城召開慶捷大會,載歌載舞,表達勝利的喜悅。部分學者以此認定畬族“三月三”歌舞節(jié)即來源于此,且閩浙畬鄉(xiāng)自古亦有畬歌《封金山》流傳,目前還存有各種版本的手抄本。這種說法與雷萬興的事跡有內在脈絡上的交集,但無必然的因果關系;沒有出現(xiàn)烏米飯的元素,有出現(xiàn)歌舞的元素,對后世“有三月三必有對歌”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典制亦無論述。4.其他源起說。此外關于畬族“三月三”與烏米飯來歷的還有以下傳說故事:一是畬族起義民與敵兵交戰(zhàn)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畬民故意將米飯染黑。二是雷萬興被捕入獄,母親送飯常被牢頭搶走,所以用烏稔葉染黑。三是雷萬興越獄后,于次年農歷三月初三戰(zhàn)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四是“三月三”為谷神生日,畬民要給米谷穿上衣裳,故涂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
(一)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流入閩東的歷史節(jié)點。畬族最早進入閩東的時間,根據《馮翊郡雷氏宗譜》(民國22年)刊載的《廣東盤匏銘志》與《新唐書·王潮傳》以及福建《羅源縣畬族志》的檔案文獻的辨析互證,可以得知:唐中葉,由于畬族先民起義遭受唐王朝的殘酷鎮(zhèn)壓,紛紛從閩、粵、贛三省交界區(qū)分海陸兩路向東南遷徙,大部分進入傳統(tǒng)地緣意義上的閩東區(qū)域(泛指羅源、連江、寧德、福鼎、霞浦、福安、古田、周寧、壽寧、柘榮、屏南11縣市)。另據目前浙南發(fā)現(xiàn)最早的平陽縣《高皇歌》抄本(乾隆二年)所述“廣東人旺幾萬千,大子姓盤遷過番。盤藍雷鐘為夫婦,廣東搬走落羅源。羅源住久又分散,六親九眷也分散。亦有搬去福州府,亦有搬走去崇安”,當年畬族先民從廣東遷徙閩東,第一個落腳點是羅源,這與《馮翊郡雷氏宗譜》記載的“由海內閩至連江馬鼻道登岸時,涉羅源大壩頭居住焉”是吻合的。因此,通過民間檔案資料的分析,具有畬民族獨特文化內涵的“三月三”節(jié)日應該也就是在唐朝中葉這個歷史階段進入閩東,落地生根,嬗遞流傳的。這個流變過程較為復雜,無法一一考證。但以今視昔,基本上是活動形式內容等方面的“量變”,并無文化內涵特質等方面的“質變”。
(二)唐代至改革開放前閩東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組織方式、活動特色。上古時期的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組織方式已經很難清楚地進行再現(xiàn)描述。但從清代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歷史階段的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組織方式,在閩東畬民的口述歷史記憶及相關學術著述、文學作品等文獻資料中基本上能夠得到較為完整的全貌復原。若以1978年的改革開放作為一個分界點,之前閩東“三月三”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踏青、制作烏米飯、對歌、祈福、祭祖。組織方式:以畬鄉(xiāng)民眾自發(fā)為主,聚居地范圍較廣、畬民人口較多的村落,會以宗族(宗祠)的名義進行組織,參加的人員對象被較嚴格地控制在本族群以內。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前,在閩東乃至全國范圍內,民族歧視的現(xiàn)象還是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的。歷史上畬族長期被邊緣化,物質文明的發(fā)達程度與主流社會有較大差距,因此容易受到主流社會的忽視,致使畬族在歷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話語權的種族博弈中處于弱勢群體的地位。即便如此,在畬鄉(xiāng)內部,每年的“三月三”節(jié)日,都是歡樂的海洋:烏飯飄香,對歌活動從早到晚方興未艾;兒童歡天喜地到處亂蹦;青年男女借機尋找意中人;長輩祭祖祈福。畬民們在其樂融融的節(jié)日情狀中獲得極大程度上的精神滿足與心靈慰藉,從而忽略了經年累月的艱辛傷痛、撫平心靈創(chuàng)傷。
(三)改革開放后至今閩東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組織方式、活動特色。新中國建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畬族的繁榮富強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閩東歷屆黨政領導都十分重視民族政策的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東工作時,多次就畬族的發(fā)展作出重要指示,多次下畬鄉(xiāng)開展調研、幫扶活動,離開閩東后仍心系畬鄉(xiāng),關注畬鄉(xiāng)發(fā)展。當前閩東畬族的“三月三”節(jié)日,其活動內容、組織方式、文化內涵、社會效益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從2012年至今,福建省連續(xù)舉辦了六屆畬族“三月三”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顒觾热萆希w了畬族傳統(tǒng)飲食、歌言、巫舞、茶藝、手工藝、書畫、攝影、筆會、燈謎,以及境內外其他民族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精彩紛呈的表現(xiàn)形式;組織方式上,完全突破了自發(fā)性的族群內部民俗活動的范疇,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學術機構等都參與了活動組織,參加人員也由以前單一的族內人員拓展至國內其他民族、港澳臺地區(qū)的其他民眾,以及全世界對畬族文化感興趣的個人與群體;文化內涵上,已經具備了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文化交流、民族特色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術特質;社會效益上,影響力已經遠遠超越本族群民俗節(jié)慶日的意義,甚至已經反哺促進了一方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繁榮發(fā)展,取得了多層面、立體化的社會效益。
(一)閩東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的文化源流界定具有多元化特點。從民俗文化意義上而言,當前畬族民俗文化意義上的閩東畬族“三月三”的源流可以界定為“祖述盤瓠,憲章中唐,歌言盛之,枝繁葉茂”。在當前情況下,以檔案文獻資料的發(fā)掘、累積的學術基礎,去考鏡源流,力圖明晰地辨證出閩東畬族“三月三”源流的具體時間節(jié)點與歷史情境,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通過從古至今畬民族文化傳承脈絡的梳理,其源流關系卻完全可以在該民族宗法嗣續(xù)的合理性中得到莊嚴、完美、一致的普世價值認同。在閩東畬民的文化認同中,關于“三月三”來源的多種版本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情感上趨向盤瓠說,理性上偏向雷萬春說,傳承上認同“對歌會”的規(guī)模及影響力。
(二)以檔案文獻資料辨析源流,是為了保護傳承畬民族的文化特質。畬族在歷史上由中原的邊地遷向中國的邊地,再由中國邊地遷向瀕臨蠻荒的閩東,進而進入閩東的邊地,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邊地民族,尤其是閩東畬族,其民族文化蘊涵的深度、廣度、向度所概括生發(fā)出來的文化獨立性與特異性都是中華傳統(tǒng)多元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閩東畬族人民在當今一體化已經是勢不可擋的潮流下,既要保持普遍的華夏意識,同時又要保持自身基于少數民族立場的種族記憶、生命血質和個性選擇并承擔將本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的重任,確實是任重而道遠。因此,從文化民俗的層面上對當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畬閩東“三月三”節(jié)日源流辨析,具有為畬民族的文化特質“正名”的重大意義。
(三)以檔案文獻資料辨析源流,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推進畬民族的繁榮發(fā)展。一個民族要繁榮發(fā)展,必須知道自己來自哪里,將要走向何方。通過檔案文獻資料辨析以及實地的田野工作,我們可以知道畬族“三月三”節(jié)日是張揚民族性格、凝聚民族向心力,強化族群認同、傳承集體記憶、弘揚民族精神,并以此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發(fā)展的一種文化活動。閩東畬族從艱難困苦中崛起,發(fā)展至今,民族文化大煥異彩,“三月三”節(jié)日的作用功不可沒?!叭氯币呀洺蔀殚}東畬族的文化傳承的充要條件載體,不僅要傳承,還需持續(xù)光大??上驳氖?,目前閩東各級黨政領導部門尤其重視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工作,以一年一次的頻率,支持開展以畬族人民為主體的“三月三”節(jié)慶活動。因此,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更是為了服務推進畬民族的繁榮發(fā)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與文獻】
[1]施聯(lián)朱編著.畬族風俗志[M].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3-1.
[2]俞郁田編纂.霞浦縣畬族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5-1.
[3]藍炯熹總纂.福安畬族志[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1.
[4]藍運全,繆品枚主編.閩東畬族志[M].民族出版社,2000-3-1.
[5]景寧畬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景寧畬族自治縣畬族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1.
[6]鐘雷興主編.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民俗卷[M].民族出版社,2009-2-1.
[7]張登賢,左夷山.閩東畬族節(jié)俗來源初探[A].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8]金葉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重構現(xiàn)象——以泰順畬族三月三為例[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104-107.
[9]王慧.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景觀化現(xiàn)象——以泰順"畬族三月三"為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