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強
關于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與高校師德建設
裴 強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隨著經濟時代的不斷創新和和改革,教育事業發展達到了一種新的發展程度,隨之而生的教師職業道德也在不斷的發展中。我國步入二十一世紀以后,經濟、教育和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展理念,高校的師德建設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點,同時也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緊密相連。創新教育是國家時代發展的新的需要,所以在進行高校教育改革時,要將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與高校的師德建設相關聯,促進我國高校師德教育的發展。
高校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師德建設
在我國,高校教育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精神活動,高校教師能夠通過對我國傳統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傳播,將新興的文化知識傳給廣大的學生,高校教師的師德建設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加強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就能不斷提升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培養社會主義優良接班人的使命感。但是我國當前的國際地位和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給我國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問題,尤其是在高校管理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不斷加強高校行為科學理論的運用促進高校師德的建設。
高校行為科學理論的來源出自西方,當時西方國家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它主要研究的是工廠企業的生產過程和企業內部的管理方式,比如系統的對工廠生產間進行研究,探討如何提高生產的勞動力,但是這種理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行為科學理論的產生很好的解決了古典管理理論中的缺陷。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來源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的霍桑實驗,它作為一種科學的管理理念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真正的實行起來,而它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芝加哥會議上第一次提出。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表現了工廠工人的工作動力不單單是金錢等物質條件,因為他們不是單純的“經濟學人”,而是一種“社會人”,工人都會有社會性質的需要,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這種前提也可以稱為人際關系交往學或者是“行為科學”對于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國外的人群認為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時許中虛化的科學管理,是不具有科學的真實性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理念是混亂,而且在概念上也不具有系統性,該理論的實施方法的可靠性是有待驗證的。而在我國國內主要有以下三種意見:(1)有的認為行為科學理論是現代化發展后一種科學,世界上的全部國家和階級組織都能夠進行充分的利用和探究;(2)有的人認為行為科學理論是進行階級矛盾調節的一種理論,只能應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秩序,不能再其他地方應用,是一種應該拋棄的科學理念;(3)有的人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事物,把人的活動當成一門科學進行研究是可以被允許的,行為科學理論本身存在著與我國國情不相符的地方,所以要不斷進行科學理論的基礎研究,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引入工作作出貢獻。
(一)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起始點
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就是先要對人包括學生和教師其其他的工作人員的性格進行假設,這種思維假設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影響下發展的行為科學理論首先對“社會學人”這一假設進行肯定,同意高校師生及其他人員的社會心理的影響因素如精神比外在的物質經濟因素更加重要,對學生的影響更加深刻。在進行科學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研究時,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發展,機器化在工廠的運用中越來越普遍,工人的工作生活越來越枯燥乏味,人們更加向往比較活躍的工作生活,工人的這一變化為行為科學管理的理論提供了理論假設。
(二)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中心內容
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中心內容就是實行激勵體系,因為高校師生及其他工作者的勞動行為是以需求為動力的。高校為了通過管理全面發揮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興趣,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和完善合適的師生獎勵機制。以人為本的心理學家通常認為,高校師生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是多種多樣的,人們除了需要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加重視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有這樣高校的師生才能夠更加有意義的進行高校精神建設。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實行激勵機制的影響因素是復雜多樣,通常會受到師生目標價值的影響,師生的目標價值較高時,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師生能夠極大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所以高校管理在進行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實施時要特別注意獎勵機制的實施工作,讓高校工作的每位員工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三)高校行為科學理論的重要成分
高校行為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成分就是領導人的領導風格,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領導人風格主要有以下幾種:(1)一種是比較差的領導風格,指的是專制型的領導風格,這種領導者一般只注重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員工的工作目標是否完成,被領導的員工很難體會到領導者的關心和慰問,這樣很容易導致工作者消極怠工甚至是對管理者產生潛意識的敵意,或者是對工作很難投入感情,只能頹廢的工作;(2)是一種比較放任型的領導風格,這種領導者很難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們一般都會將權利下放,做甩手掌柜,對整個團隊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漠不關心,最終會導致整個工作團隊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講工作人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3)這是一種比較受大眾歡迎的領導風格,為民主型的領導風格,領導者非常注重為工作人員營造良好的民主的工作氛圍,了解團隊的生理和生活需求,滿足工作人員的精神情感的需求,增強管理者和工作人員之間的聯系。
(一)建立、完善以人為本的高校師德建設的理論起點
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人為本,這也是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起始點。從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和齊桓公的交往我們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的重要性。這對我國的高校師德建設仍有重要的意義作用。高校師德通過不斷進行以人為本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建設實施細則,我國高校的師德建設才能重新煥發新的生命活力。在當今社會,以人為本的國家發展理念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這也成為高校管理者所達成的共識。
雖然如此,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國高等學校的實施仍然有一段艱辛的歷程要走。因為當前我們國家高校的師德建設大多數還是以對教師工作的監督和監控為主,主要通過對教師所做的教學工作對教師的師德建設進行評價,這是我國進行師德建設很難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我國的師德建設的大體情況還是很不理想,主要存在這樣的困難,當高校的教師沉心于進行科學研究和科研成果的發表時,很難再專心進行對教學工作的研究,不能承擔起對學生以及家長的責任,出現敷衍教學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名譽。
這些不恰當的現象都顯示了教師工作的功利性,只注重科研成果帶來的名譽卻忽略了對人生本質的探究。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今正在轉型社會的大環境影響對教師工作產生的一系列的影響。所以在進行高校師德建設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行為科學管理理念,教師要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教書育人的內容上,為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榜樣,讓教師從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高校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
(二)建立健全獎勵機制促進高校的師德建設
高校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指出,如果一項工作使得工作人員感到難度過大或者是缺少吸引力,都很難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激情。所以高校在進行師德建設的過程中要事先了解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為教師設立明確的可以實現的目標作為教師的獎勵機制,激發教師教學工作的熱情,這是進行教師師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高校設立的目標要設立的具有層次性和多樣性,將每個教師的優點和特性都考慮其中,在適當的情況下維嘉禾斯提供適當的條件幫助教師達到激勵體系所設立的目標,不斷激發教師的戰斗斗志,。通過了解擁有不同特長的教師來設立不同的獎勵目標促進教師的全方位發展,避免教師產生焦躁或者是抵制完成目標的情緒。高校的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一般都要完成學校指定的相應的科研任務和教學任務,通常在三年的時間內對教師進行檢測,如果高校教師不能完成相應的內容很容易受到學校的處罰。但是這種統一形式的檢查機制,不能很好的對教師的 工作進行評判的,因為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都是不同的,有的熱愛教書育人,有的則是愛好體育運動,對于教師來說,總是進行科研是一項很累很枯燥的工作,而且在這種消極的心情下寫出的成果的意義也不是很大。但是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卻總是趨向于注重對教師科研成果數量多少,忽略了老師的教學質量,這種不公平的教學評價工作嚴重打擊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所以高校在進行獎勵體系的建設時,要遵守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通過設立合適的教學目標,讓教師能夠依據自身的特性進行教學目標的選擇工作,實現學生、教師和學校三者之間的共贏。高校師德建設的獎勵機制可以分為三個部分:(1)設立教學工作的固定任務,把教師的教學科研研究和教學方面降低到最低的教師能夠完成的標準;(2)為教師設立彈性比較大的任務,讓教師能夠依據自身的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目標任務,讓每個教師都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3)可以設置額外的任務,這種任務目標是不對對教師實行懲罰策略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讓教師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完成較高的任務目標,獲得成就感。
(三)強化高校師德建設的保障機制
強化師德建設的保障機制建設就是強化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建設。領導者在我國高校的師德建設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尤其是民主型領導風格的高校管理者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教師的工作效率和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與專制型的領導風格相比,它具有優先性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這種領導風格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民主型領導風格的優越性之一是它能夠讓高校師德建設取得長遠高校的發展,通過建立和諧平等的人際關系,營造出良好的高校師德建設氛圍,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的對學校產生歸屬感,自覺地為高校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高校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與高校師德建設是相輔相成,以人為發展中心的行為科學理論能夠讓高校領導者充分認識到以人為主體的師德建設,改變了高校傳統的師德建設模式,促進了高校師德建設的長遠發展。
[1]曲波.反思高校師德建設的幾個前提性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
[2]蒙家宏.試論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28).
[3]趙紅.新常態下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探析[J].山東工會論壇,2015(04).
[4]翟波,趙曉陽.網媒介質下高校輿情傳播的引導與應對[J].文化學刊,2015(03).
[5]顧小麗.從動機視角關注高職高專教師師德建設[J].科技資訊,2015(05).
[6]董勇.論新時期高校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
(作者單位: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裴強(1988- ),男,山西運城人,碩士,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決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