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怡鄧 楊曉玲 高 源 李 南
地方醫學院校引導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的體會
姜怡鄧 楊曉玲 高 源 李 南
本科生參加科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文章闡述了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以及學生科研梯隊建設的具體做法和體會,并在實際工作中逐步實現了教、學、研相互促進的目的。
醫學 本科生 科研
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精神已經在很多大學的人才培養中得到了體現。我校一直都在提倡本科學生早期接觸科研,進而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然而作為醫學院校,我校5年制醫學本科專業學生畢業環節主要是以實習為主,沒有涵蓋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等,使得本科學生的科研基本技能無法得到全面的鍛煉。針對醫學專業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結合目前筆者所在團隊引導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的現況,筆者歸納了本科生參與科研訓練的一些做法。
(一)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提高獨立思考和探究能力
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問題。有學者[1]通過相關調查研究也認為,本科生早期參與科研實踐,改變了以往教學理念,順應了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利于醫學本科生科研思維、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驗證性的教學實驗課不同的是,科研工作總是在不斷的探索未知領域。而這正是培養本科生創新意識的良好途徑。通過參與科研實踐,本科生能接觸到學科發展前沿,有哪些未知領域尚待開發,還有哪些棘手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有什么別人沒想到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在實踐中啟發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本科生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科生參加科研是消極被動學習方式向主動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科研過程中,學生不但增加了實踐動手機會,而且還學到了很多課堂之外的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據筆者指導的本科生回顧,本科階段參與科研訓練能夠很好的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學生通過參加科研訓練,使學習不再是簡單的、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在教師指導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基礎的主動學習過程。基于研究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符合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時代趨勢和醫學人才培養目標。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一個團隊的力量遠大于一個人的力量。尤其是當今社會,在很多情況下,單靠個人能力已很難完全處理和完成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并采取切實高效的行動,因此團隊協作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新時代背景下的本科學生性格非常自我,往往欠缺的卻是團隊協作精神、分工合作能力。而在科研工作中,處處都在強調并體現群體合作、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參與項目研究工作,學生們可以領悟到同在一個項目組,自己或他人的研究進程直接影響到整個項目的研究進展,一個項目的完成,需要彼此共同默契合作,才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才能達到預期成果。
(一)合理安排研究內容及任務分工
醫學生在本科階段基本沒有系統的學習有關科學研究的專業課程和方法。所以指導教師在給本科生安排研究內容和工作時,安排的任務和內容不能太難,以免造成學生無法完成相應的研究工作而喪失信心和熱情,也不能太容易,否則學生容易滋生浮躁心態。同時,指導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分析,因人而異,對科研內容進行合理的分解并對學生進行分工安排,做到人人都有事情做。同時教師要樹立責任心,要對參與完成科研工作的本科生進行系統嚴謹的科研訓練,尤其要重視他們科研素養的培養,達到提高指導質量的目的。
(二)培養學術寫作,錘煉表達能力
作為未來的醫療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寫作與口頭表達素養。筆者曾指導本科生參加了一些科研項目的研究,學生在此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新想法,并申報了學校大學生創新實驗資助項目。在申報和完成該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準備項目申請書、參加項目申請和結題答辯、撰寫項目總結和學術論文等,其中,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的初稿口語化嚴重,術語使用不規范,專業性不強,不能運用規范的學術語言來撰寫文章。幾經修改后,學生逐漸領悟了其中的規則,學術用語以及文字表述逐漸清晰規范,最終該論文得以順利發表。因此,在對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工作中,適當的給予學生機會用來鍛煉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學術語言的規范性和表達的邏輯性。
(三)協調好專業學習與科研訓練兩者之間的關系
科研工作拓寬了本科學習的視野,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而不斷的、持之以恒的有效學習則是科研思想產生的根本[2],因此,學習和科研是相輔相成、互惠互利的共同體。但是,科研訓練往往會占據大量的時間,醫學各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較多,業余時間較少,處理好學習與科研訓練的時間精力等分配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指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課程特點給予合理建議,學生也要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側重點,達到日常學習與科研訓練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目的。多年以來,筆者發現,學生雖然在科研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由于培養了學習的興趣,磨練了吃苦耐勞的意志,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得參與科研訓練的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能夠處于年級班級前列,通過科研訓練培養的這種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學會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這些均有助于今后學生的個人成長、工作和繼續深造。
(四)注重本科生的持續、遞進式培養
科研訓練是個持續的艱苦工程。在本科生參與科研的過程中,指導教師一定要做好本科生持續培養的計劃和學生科研梯隊建設,避免階段性工作完成后,學生也隨之退出的“科研訓練一錘子買賣”現象。這就需要導師要建立一個人員構成合理、行之有效的學生科研梯隊。筆者認為,醫學生科研梯隊應由本科生、研究生和指導老師共同組成,本科生應包含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鼓勵不同學科交叉融合,避免學生因畢業或實習出現斷層的現象,并且梯隊中要有研究生的參與協助。同時,在強化管理上,筆者所指導的學生科研團隊,一直以來,倡導“公平、公正、開放、共享”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實驗平臺設施與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實施了技術與信息資源的內部共享、鼓勵梯隊人員創新與合作基礎上的良性競爭,建立了科研小組微信群和QQ群,在群里發布學習信息、最新科技動態以及資料共享等。學生梯隊的建立,減少了指導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也讓科研團隊得以健康持續發展。
提高本科生綜合能力,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關注點,許多高校都相繼對本科生參與科研工作進行了探索與嘗試,盡管目前本科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相應的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不夠成熟,但筆者認為,在引導本科生進行科研的過程中,本科生在實驗室工作中啟蒙了科研素養,培養了創新精神,端正了學習態度,強化了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了堅忍不拔的意志,提升了表達能力,從而在本科階段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筆者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了解了本科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方面的薄弱點,進而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及授課方式,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研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良性循環。
[1]李芳,戴茹萍,張建偉,等.醫學生早期科研實踐式訓練模式探討[J].解剖學雜志,2012,35(2):261~262.
[2]姚祥,張冬梅,謝娟,等.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303~304.
(作者單位:寧夏醫科大學)
姜怡鄧,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病理生理學》教學、科研以及科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