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輝
精準扶貧下四川省農業產業發展的研究
高 輝
精準扶貧是我國十三五規劃的工作重點,是習近平同志赴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的重要指示。其目的是為實現農業產業的有效發展,利用產業鏈的發展帶動農村平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提升,針對不同地區的貧困農戶,科學的選擇特色產業進行扶持,對建檔立卡平困戶實施精確幫扶,將扶貧落實到每戶、每人;在實現我國3000萬貧困農民增收扶貧、脫貧的同時,推動全國經濟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四川省相關農業產業扶貧研究,發現農業產業在實現產業經濟增長帶動農民脫貧的同時,還促進農戶來自第二、三產業的收入。
精準扶貧 特色產業 增收扶貧
精準扶貧是指各省、市、地區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及不同貧困農戶的實際情況,采用科學有效的程序步驟對需要扶貧的貧困戶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方式扶貧。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最早是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其重要指示是“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即科學的選擇各地區特色產業,以產業帶動發展,分層、分步對各個產業實施政策引導,通過產業鏈發展對每家每戶貧困人員進行精確幫扶。黨中央、國務院將農業產業扶貧、脫貧作為實施精準扶貧、脫貧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業部于2016年5月31日專題部署了農業產業扶貧規劃的相關編制工作,傳達學習汪洋副總理對全國產業扶貧工作的思想指示。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農村農戶在農業生產的收入占據全部收入的90%左右,而到了2015年這一比例仍然高達41%。因此,農業產業不僅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基本依托,也是全國300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需要重點扶持的產業。以往的研究表明,在影響農業產業發展的相關因素中,農業政策、農業科技、資金投入、農業產業從業人員量以及耕地面積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近年來各個產業發展陷入瓶頸,依靠資源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并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大量產業需要轉型,農業產業也在其中。而在農業產業轉型,實現向集約化的轉變過程中,農業科學技術至關重要。樊勝根對中國農業科研投入的效益進行了測算,得出我國農業科研投入的收益率為44%~169%;黃季焜等對農業科研投入的效率進行模擬推算得出,在市場開放條件下,農業科研投入回報率達到59%,在市場不開放的條件下,農業科研投入的回報率也達到55%。刁懷宏,陶永勇測算我國1980~2001年的農業技術進步率為2.75%。由此可見,科技發展不光是創新型社會的要求,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基石。
四川省于2015年選派11500余名農業科技人員,從當年下半年起,對全省各地區分片、分期、分產業的11500個貧困村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兩委”帶頭人和貧困戶實施農業技術培訓,統一編制免費發放100多萬份農業技術培訓資料,培訓貧困農民約63.2萬人,農業技術培訓工作覆蓋到全部相關貧困村。還積極推進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行動計劃,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24個,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工藝、新技術、新模式48項,示范推廣面積達到3.5萬畝。全省的農業科技投入對農業產業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加大,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川省是我國農業大省,也是扶貧工作的重點省。精準扶貧工作覆蓋為全省20個市(州)、160個區、縣,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500萬。四川省的發展經濟目標是到2020年初步形成“跨鄉聯縣”特色產業體系,產業幫助貧困農民增收人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貧困地區、縣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88個貧困縣和1150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創業和相關技術的應用,進而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實現全省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農業科技投入是指為促進農業科技發展而進行的投入也是為了促進生產而進行的投入,也包括雙創。而在農業科研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有效的將成果進行轉化、推廣,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亦是重點。可以搭建產學研一體平臺,實現研究到推廣轉化一條龍;建立實驗基地,將科研成果從理論變為現實。
農業科技進步讓農業產業實現集約化發展,推動相關產業鏈的經濟共同進步,而從事相關工作的貧困人員就可以得到產業發展帶來收益,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完成扶貧、脫貧。具體可以表現為:農業科學技術進步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節約相當一部分資源、人力和物力,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用比以往更少的資本;采用新技術能讓一些農業生產更具競爭力;開發的新品種還能擴大農產品市場,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力,伴隨這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會相應減少,而多余的農村勞動力還能向第二、三產業流動,讓農村家庭形成更多的收入來源,以農業生產保障今本收入的同時,通過第二、三產業獲取額外收入,對于貧困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1]樊勝根.科研投資投入質量和中國農業科研投資的經濟報酬[J].中國農村經濟,1997(2):11~17.
[2]黃季焜,胡瑞法.中國農業科研投資:效益利益分配及政策含義[J].中國軟科學,2000(9):21~24.
[3]刁懷宏,陶永勇.生產要素的配置變化與科技進步——中國1980-2001年農業技術進步率的估計[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4(6):438~442.
[4]張曉慧,梁海兵.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村不同部門勞動力從業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9):42~49.
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
高輝(1989-),男,漢族,四川成都人,世界經濟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