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浩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分析
周 浩
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老師本身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本文就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進行研究,提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應該遵循四條路徑,第一是強化培訓,第二是重視考核,第三是與學生進行溝通,第四是探究校企合作模式。本文意在通過有益的探索,為推進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整體職業素養的提高提供借鑒。
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 師資隊伍 建設分析
(一)培養職業能力的必要性
職業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的核心競爭力,培養高職院校的老師的職業能力實際上是有三方面的考量。首先,對于學校而言,提高每一個教師的職業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滿意程度,提高高校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其實對于教師本身而言,在這樣一個競爭率伐激烈的時代當中,教師本身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是他們立足于社會的核心競爭力。培養教師的職業能力就是賦予教師更多的附加價值,一方面能夠使教師在現有的崗位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在今后的職業歷程當中有更多有突出的貢獻,這對于老師長遠的發展很有幫助。第三,對于學生而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來建設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實際上能夠幫助學生在一個更好的環境當中開展自己的學習,這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也有幫助。
(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在高職院校當中進行實習隊伍建設很有必要性,這是基于高職院校本身的實際狀況而言的。高職院校本身具有其固有的特性,它是一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院校,也就是說,高職院校本身在我國的整體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體系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為社會輸送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相比于正規的研究性大學所進行的更高層級的院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高職院校在進行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他們所秉持的理念和采用的方法一定要要求過程短、見效快,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在專科的高職院校短暫的學習生涯當中,更快更好的獲得應具備的職業技能。也只有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當中,才能夠適應職場對于他們本身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才能夠更快的適應職場的節奏,更快的在社會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三)改革高職院校教師管理模式的緊迫性
改革高職院校教師管理模式,開展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實際上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管理的迫切需要。一般來說,在高職院校當中,許多一線的教師往往處在一個相對緩慢的生活和工作節奏當中,因循傳統意義上的高校教師管理的規章制度。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除了完成一般以上學校布置的講課工作之外,其他的時間高校允許他們自由支配。換而言之,這種不需要坐班的工作節奏,使得很多高職院校的一線教師他們本身養成了懈怠的習慣。特別是考慮到高職院校當中老師的教學科研任務也沒有那么重,因此很多高職院校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往往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在課程準備上乃至于日常的自我要求上都有了很多人懈怠的行為,這也使得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出現了整體下滑跡象。
(一)強化培訓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實習隊伍建設的路徑,首先應該遵循的就是要強化培訓,培訓是提高高職院校一線教師職業能力的根本之策。任何教師甚至是學生,他本身都存在著惰性,特別是考慮到高職院校當中的老師需要平衡工作與生活,因此他們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提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很有限的,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考慮給他們提供機會、創造空間、提供可能來進行自我的能力提升,而強化培訓工作就是題中之義。所謂的強化培訓工作,就是高校應該考慮利用多種多樣的方式,采用網絡授課等形式,并且開發出一整套簽到和學習檢驗系統,讓老師在一個相對規范化的環境當中自覺的參與學習,以此來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
(二)重視考核
當前應該遵循的第二個進球是要重視考核。上面提到的,學校拿出精力時間乃至金錢,給老師提供接受培訓的機會,那么對于老師來說,他們本身在培訓的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投入的時間和精力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培訓的效果。因此,學校為了更大程度上的提升教學和培訓的效果,就應該對教師培訓的總體質量和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目的是為了使學校內的培訓資源進行優化的配置,讓老師在接受培訓的過程當中能夠用更加認真的態度來對待有關的訊息,讓學校的投入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
我們在這里談到重視考核,實際上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要進行考核模式的確定,要進行一個有固定節奏的考核模式的制定。這樣做是為了將考核常態化,讓老師在日常給接受培訓的過程當中一能一個一以貫之的嚴格標準來要求自己。其次要進行考核內容的梳理,一定要依據現實情況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考核,要針對學生和老師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教學和培訓內容的制定,同時也要對考核標準考核內容進行精心的謀劃。
(三)與學生進行溝通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進行的過程當中,還應該考慮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星期一再告訴你,交通中學生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因此他們本身的感覺和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所獲得的收獲,是一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開展的成效高低的標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高職院校在校時間進行自我提升的過程當中,學校與老師都應該建立一個合作的機制和溝通的機制,女學生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和溝通,讓老師和學生之間都能夠建立起一個交流溝通的循環通路,要是能夠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想法,學生也能夠及時的了解老師的意圖,這樣雙方能夠合作學習成功,取得更大的進步。而對于老師來說,他們本身的職業能力就應該包括學生進行良好溝通的這一項。所以說,學校督促老師在接受培訓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密切的互動和溝通也是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本身的題中之義。
(四)探究校企合作模式
一段時間以來,校企合作辦學已經成為了高職院校在發展自身的過程當中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問題。傳統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僅僅是老師組織一部分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進入到企業當中,從事一定的職業培訓,以獲得實踐操作能力的一種方式和手段。但是從現在的實際需要上看,學校還可以組織一部分高職院校當中的老師進到企業當中,以不同的視角和層次來觀察企業在日常運轉的過程當中對于學生的實際需要需求技能的重點,以需求為導向,指導高職院校的老師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能力的提升,用這種方法來實現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整體質量和水平的雙重提升。對于學校而言,在這個問題上,學校在構建教師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的過程當中應該有所考量,要對教師在企業當中的工作和學習的過程進行實時全面的要求和管控。要讓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行之有效。
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實習隊伍建設涉及到一個學校建設過程當中的方方面面,需要學校老師和學生進行通力的溝通合作、相互配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老師職業能力提升的前提之下,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老師也才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
[1]王雨,李衛紅,高職高專課堂的管理[J].黑河教育,2014(09):45~46.
[2]朱曉莉.簡析班主任優化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4(07):75~76.
[3]頡夢寧.高職高專老師課堂差異化管理理念及其實踐[J].教學與差異化管理,2013(15):89~90.
[4]趙培光.高職學生管理體制改革趨勢預估[J].南昌理工大學學報,2013(8):12~13.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周浩(1984-),湖南益陽人,碩士,講師,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