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婷
試論通識教育對高職的重要性
楊 婷
通識教育起源于西方的自由教育,但其內涵卻在不斷的豐富,當今社會我們對通識教育的界定有很多,卻都強調要培養完整的人。顯然,在社會的市場化發展等一系列背景下,通識教育對高職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增強學生的基本能力;社會的市場化轉型的需要;給予高技能人才以營養補充。因此,我們必須要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重視通識教育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通識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 以人為本
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育場所,是培養一批又一批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職業人”搖籃,但是,這些所謂的高技能人才、職業人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全的“人”,應該是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一)起源
通識教育起源于西方,最早是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而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更多的是指“自由人”的教育,是一種閑暇教育、一種精英教育。再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及19、20世紀,自由教育的內涵又不斷地發生變化,自由教育并不能等同于通識教育。直到20世紀初,美國的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提出“通識教育”一詞,并應用于高等教育領域,但是帕卡德教授的“特殊的”、“專門的”教育在高等學校中并不突出,直到后來“通識教育”更多地出現于評論學院教育的著作中,通識教育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尤其是美國在20世紀爆發了三次通識教育運動,不斷地重新定義“受教育的人”,深刻地影響著通識教育的發展。
(二)內涵
從詞義學的角度來看,“通識教育”在英文中稱為“general education”,通常也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但是在《新漢英實用百科詞典》把“普通教育”譯為“common education”,把“全面教育”譯為“all-round education”;[1]這樣看來,把“general education”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似乎還不能準確表達它的真正內涵。
在古代漢語中,“通識”一詞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學識淵博的人”;二是指“學識淵博”。《現代漢語詞典》中將“通”解釋為沒有堵塞,可以通過等意思,將“識”解釋為認識、見識等意思,也就是說“通”、“識”與general的含義是相通的。
對于通識教育的內涵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眾多混亂的界定以至于很多人把“通識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甚至是選修課程的教育等。但是真正的通識教育應該是從“人”出發而不是“學科”、“專業”出發。
李曼麗和林小英,通過對50中通識課程內涵表述中常用的若干共同核心概念的提取,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方面來認識通識教育的內涵。他們她們將通識教育定義為: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
而陳向明在也在《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中表明,認為通識教育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本文采用的是張壽松提出的:“通識教育是通識教育理念和通識教育實踐的統一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3]
教育的根本要旨就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這已經是古今中外公認的通理。教育本姓“人”。為此,“以人為本”對于教育來說是不言自明的。然而,從教育實際展現的歷史來看,它卻又經常背離這一常理。[4]而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也不應該由于強調“職業性”教育而忘了教育的本質,理應承擔起“育人”的職責。
通識教育已經引起本科教育的重視,出現了北大的元培計劃,復旦大學的復旦學院等專項的通識教育計劃;而作為高等教育的另一重要分支的職業教育還欠缺對通識教育的深刻認識。眾所周知,高職是要培養的是生產一線所需要的高技能的專門人才,但是如果一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卻是一個缺乏基本的道德品質的人,甚至是在走上崗位后不能處理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淪落為知識和技術的奴隸,那么我們至少可以說這樣的高等教育是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一)增強學生的基本能力
這里所謂的基本能力是指無關學生的學科或專業,在工作、業余生活和終身學習方面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的技能,一般而言包含六大技能領域:交流、計算、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信息管理、人際交往、自我管理等六項能力。[5]而通識教育就是一種非專業的、內容廣泛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的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基本能力,完美地融入社會。
雖說高職的學生首先是作為一個“職業人”培養的,但是他們也需要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企業是很注重員工的忠誠度、抗挫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是離開學校后的單向度的“職業人”是否會主動進行必要的學習?是否會對生活、工作和學習進行自我管理?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靈活地應對工作中發生的各種問題?雖說高職生更擅長于動手操作,但作為一個走向社會的人,同樣需要與他人、社會進行互動,需要用言語等方式清楚地表達自我或者說來“出售”自己技能,甚至于表現他們的職業能力。因此,高職教育不僅要堅持就業導向、培養高技能人才,還要加強通識教育不斷增強、完善學生的基本能力,既教學生做人也教學生做事,使其掌握高技能的同時成為會生活、會做事、會做人的專門人才,避免走入片面強調專業性的誤區。
(二)社會的市場化轉型需要通識教育
現代社會不斷地向市場化轉型,使得我們不斷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將其視為社會發展的工具,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專門人員。從教育哲學的角度來看,如果秉持單一的社會本位論思想,那么人就會成為社會的附屬品、社會的工具,在這樣的功利心理和浮躁情緒下開展的高職教育,忽視學生對自身和諧發展及內在人文精神的追求,削弱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培養完整人的高等教育的價值。此外,在市場多元化的背景下,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快速發展,職業需求多元易變、就業崗位互通兼容,社會迫切需要高職培養出復合型且具有可持續能力的人才。通識教育能夠在知識和技術更新迅速的時代,不斷增強學生的通識性知識、技能和態度,使其個人與社會價值相連接,不僅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中的突發情況,而且有助于現代人順利地進行職業轉型,得心應手地應付職業生涯的挑戰,不斷適應時代發展。
(三)給予高技能人才以營養補充
通識教育具有導向性和價值性,能夠明確價值追求,肩負著育人的重任,促進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同時,還要幫助受教育者陶冶人格、培養理性、完善人性。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強調專業知識的掌握,尤其是專業技能是其特色,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人的生成與完善這一內在的目的性價值,不能走上使教育異化的道路。正如魯潔教授所說的,教育要使學生兼通于“何以為生”、“為何而生”兩個領域,學生既要懂得他所處的外在世界之道,以求生存與發展,更要懂得他與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與目的。兩者相通才能形成完整、完滿的人格。[6]高職教育突出的專業技能幫助學生解決“何以為生”,而“為何而生”卻需要通識教育為學生輸入必要的營養。通識教育引導高職教育站在“人”的立場,而非學科的立場,幫助人獲得情感、意志、理性、科學人文素養等,追求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統一,不僅得到物質層面的滿足,更有精神層面的發展。
通識教育以其自身的意蘊幫助人追求真實的自我,追求完美的人性,追尋自身的和諧發展。正如柏拉圖所言:“追求真實存在是真正愛知者的天性;他不會停留在意見所能達到的多樣的個別事物上的,他會繼續追求,愛的鋒芒不會變鈍……通過心靈的這個部分與事物真實的接近、交合,生出了理性和真理,他才有了真知,才真實地活著成長著;到那時,也只有到那時,他才停止自己艱苦的追求過程。”[7]通識教育應該成為高職生求善、求美的有效途徑,成為他們成長為完整的人、和諧的人的必由之路。
隨著當今國際教育的普職融通的趨勢和社會的市場化轉型對綜合素質及能力發展完滿的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教育本身也追求回歸人的本性,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高職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性教育,更強調專業技能的訓練,但為了培養出能擁有完美人性的完整的人,使他們能更正確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更出色的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化,我們必須要重視通識教育在高職中的重要地位,明白通識教育的無可替代性。
[1]朱祖美.新漢英實用百科詞典[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729,773.
[2]李曼麗,林小英.后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以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8.
[3]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
[4]魯潔.教育的原點:育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6(4):94.
[5]鄧曉婷.以基本就業技能為導向的高職英語通識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4~45.
[6]魯潔.通識教育與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7]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7~238.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楊婷(1992-),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