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玲 師步越 王潤存
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暴力預防策略研究
陳曉玲 師步越 王潤存
當前的中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勞動技能型人才,招生也轉變為幾乎不設門檻的登記入學,所招錄學生大多數學習能力較差,文化基礎知識薄弱,較多一部分學生行為習慣和紀律性也相對較差。校園暴力事件在中職學生中也相對更加多發和易發,使之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
校園暴力 預防
概念界定:校園暴力:“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學校以及學校周邊地區,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程度的侵害行為。”此概念中,校園暴力的侵害地點涵蓋了校園內外、被侵害主體涵蓋了老師、學生、社會人員、侵害性質包括了對身體的侵害和對心理的侵害兩個方面,內容較為寬泛。
(一)品行不端和道德觀念淡漠的欺凌現象
少數學生在步入中職學校之前,由于學習能力差或家庭環境及社會交往環境等的影響,形成了吸煙、酗酒、打架斗毆等不良習性,品行不端,道德觀念淡漠,以欺凌他人為榮、為樂。
(二)兄弟義氣和缺乏是非觀念的霸凌現象
受一些不良社會文化娛樂環境和充斥著暴力的影視作品影響。低年級中職學生中經常出現拉幫結派的校園霸凌現象,在為人處世中缺乏是非對錯觀念,以哥們義氣至上,往往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幫腔作勢,甚至打架斗毆,意氣用事而不考慮黑白對錯,在學生中往往造成更為嚴重的不良影響。
(三)仗義而行和替人出頭的裁判現象
當欺凌和暴力事件發生或即將發生時,弱小一方若尋求保護時,往往會有人站出來為其幫忙處理事情,或調解化解充當“裁判員”角色,或替人出頭、打架斗毆等。
(四)崇尚暴力和簡單粗暴的處事現象
一些學生受成長環境和性格因素的影響,生活中性格孤僻,或暴躁易怒,崇尚用暴力方式解問題,遇到生活中細小的摩擦,往往以簡單粗暴的方式去處理,謾罵或毆打他人。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環境,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一個不和諧的家庭,不完整的家庭,甚至充斥暴力的家庭,給孩子的精神世界帶來的壓力和創傷是巨大的,也必將影響在校學習態度和生活情緒,為暴力沖突埋下伏筆。
(二)人際交往環境及社會關系因素
青少年時期是最活潑和最具塑變性的時期,也是成長過程中容易叛逆的時期,對人際交往環境非常敏感,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還缺乏理性辨別能力。這一時期學生接觸到不良的社會文化娛樂環境和人際交往環境,容易誘導學生發生品德行為和價值觀念方面的不良變化。
(三)家庭及學校教育因素
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的是知識傳授,忽視的是德育。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個別學生更是道德觀念缺失,缺乏對是非對錯的基本判斷,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扭曲。基礎教育階段德育的滯后致使學生離開家庭,步入中職校園之后,在紀律、生活、消費習慣等方方面面表現出不適應性,成為引發校園暴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娛樂及網絡環境因素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極度發達的網絡時代,各種暴力性網絡游戲,暴力性手機游戲,暴力性影視劇等對于身處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學生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生活中甚至有個別學生效仿電影情節進行綁架、偷竊、斗毆、賭博、拉幫結伙等。因此,不純潔的文化娛樂環境成為新時期校園暴力的又一誘導因素。
(一)制度建設
學校要重視學生管理的制度建設,嚴明紀律,明確責罰,讓班主任和學生管理部門在教育和處理學生時有規可依。并組織全體學生認真學習學生管理規章制度,起到告知、警示和激勵作用。
(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功能
立德樹人,在基礎教育中,更加注重品德教育,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心理咨詢室建設和師資培訓,將團體心理輔導制度化,并做好個別重點學生的心理疏導。
法制教育是預防校園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措施,學校可聘請法制副校長常規性開展法制教育講座,加強法制教育與宣傳,組織學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學生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學生。
(三)人際交往能力的培訓與教育
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暴力沖突絕大多數是由社會活動引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同學之間溝通交流活動和為人處世的基本能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一個較為感性的年齡階段,因此,學校及家庭要重視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與引導,讓學生懂寬容、懂分享、懂珍惜、懂禮貌,講衛生等,促使學生改變生活中的不良細節,更好的融入集體。
綜上所述,校園暴力的成因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的特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的兵,預防校園暴力,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一片藍天。
[1]佟麗華.未成年人法學…學校保護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嚴琦華.關于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及應對措施攀登[J].攀登,2005(4).
(作者單位:甘肅煤炭工業學校)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首批立項課題研究項目《甘肅省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暴力問題調查與預防策略研究》(GS[2016]GHB024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