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空間碎片致害中非國家實體法律責任研究
王 芳
空間碎片致害的責任研究長期停留在對國家責任層面,但隨著私人等非國家實體太空活動的增加,如何解決非國家實體外層空間活動中產生的空間碎片致害責任也不容忽視。本文立足于對《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以下簡稱《責任公約》)空間物體致害中的國家責任分析,認為非國家實體責任并不能簡單等同于國家責任,進而建構了賦予受害方求償方式選擇權的歸責機制,以及在空間碎片權屬不明情況下的保險責任機制。
空間碎片 非國家實體 法律責任
空間碎片也稱軌道碎片,是人類空間活動的產物,技術上一般將其定義為“軌道上的或重返大氣層的無功能人造物體,包括其殘塊和組件”。它一般包括完成任務的火箭箭體和衛星本體、火箭的噴射物、在執行航天任務過程中的拋棄物、空間物體之間的碰撞產生的碎塊等。而空間碎片致害往往被概括為碰撞損害及環境污染損害兩大類,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碰撞損害下的非國家實體的法律責任問題。
長久以來,空間碎片致害的責任研究始終停留在國家責任層面,盡管在現有的國際法框架下,國家是空間活動中的唯一責任主體,但《外空條約》并未明確該主體所實施的“國家空間活動行為”的范圍。在日益商業化的外空探索活動中,對于非國家實體在活動中所產生的損害,國家是否應對其負責,或是由非國家實體獨立擔責?
(一)空間碎片和空間物體的比較
首先,規制空間物體的法律在現有的國際法和國內法框架下并未明確當然適用于空間碎片。通過1972年《責任公約》和1975年《登記公約》這兩個公約我們無法明確空間物體的內涵與特征;我國2001發布的《空間物體登記管理辦法》,對“空間物體”所作出的規定也未包含空間碎片。
其次,空間碎片具有所有者的相對模糊性、非功能性、對外空活動和空間環境的危害性,與空間物體需要登記不同,空間碎片無法登記但卻需要監測。從時間上來看,空間物體先于空間碎片產生,二者具有因果關系。
因此空間碎片致害責任制度必須另辟蹊徑而不能簡單照搬空間物體的法律責任制度。
(二)非國家實體的責任承擔
按照現有的國際法框架,只有國家實體才是空間碎片致害的責任主體。通常情況下,空間物體的發射主體為國家,但是隨著空間商業化的發展,私營企業和國際組織都有可能進行空間物體的發射,由此產生的空間碎片形成行為以及損害賠償之主體又應該如何確定?
《責任公約》成約于20世紀70年代初,限于當時的外空探測技術水平,人類的認知還是很有限的,以為只有國家才能肩負起外空探測的任務,因此只規定了國家責任。時過境遷,今日之外空開發利用態勢較20世紀復雜許多,不僅參與的主體增多了,開發利用的方式、探測的工具以及外空探索的深度和廣度都在持續增加,因此當今急需改進與修繕。
(一)損害不涉及涉外因素的非國家實體責任
損害不涉及涉外因素的非國家實體責任由于當事主體雙方不具有跨國性,對于此類事故引起的法律問題當然應當適用該國國內法加以解決。如果由于非國家實體的空間碎片致使本國發射的空間物體受到損失的,在這種侵權的民法法律糾紛中,國家可以作被侵權方請求空間碎片所有者承擔民事責任。
(二)損害涉及涉外因素的非國家實體責任
損害涉及涉外因素的非國家實體責任實現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受害國通過外交途徑向致害的私人實體所屬國求償而實現,第二種則由受害的私人實體通過起訴的方式直接向致害的私人實體求償。在第一種情況下為了實現公平與正義,當致害非國家實體所屬國對外承擔賠償責任之后,可以根據國內法的對國內實體進行追償。
實際上,前面的分析與制度建構均是建立在能夠確定空間碎片歸屬的基礎上,在外層空間中還存在著眾多的體型微小的空間碎片無法識別其歸屬,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損害賠償責任都難以確定。
筆者認為,建立包括非國家實體在內的空間碎片損害責任保險制度應當是實現權屬不明的空間碎片致害責任的比較好的選擇。一方面這種保險機制能夠及時給予受害人以救濟,另一方面這種保險機制又能間接地促使非國家實體和國家實體在外層空間活動中盡量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可謂一舉兩得。
目前關于非國家實體致害的責任,由于各國在該問題上的分歧,故沒有實質性進展。關于空間碎片致害中的非國家實體責任,筆者認為,應當賦予受害的非國家實體以選擇權,是選擇國家求償還是選擇自主求償,由受害權衡選擇。當致害非國家實體所屬國對外承擔賠償責任之后,應當根據國內法的規定,對致害的非國家實體進行追償,以真正實現誰致害,誰擔責,進而實現公平與正義。然而,針對權屬不明的空間碎片致害責任則應當通過建立全球統一的保險責任機制來解決。
[1]IADC Space Debris Mitigation Guidelines (IADC-02-01,12 April 2002)
[2]趙海峰主編.空間法評論第二、三卷[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王芳(1992-),女,新疆哈密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2011級研究生,國際法專業,研究方向:航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