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婷
淺析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政策
蔡雪婷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流浪兒童問題日益凸顯。我國現有的救助保護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卻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限制。從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視角出發,針對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政策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建議通過構建中長期的預防機制對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設立長遠目標,加大對兒童、支持家庭的社會政策的投資,并對流浪兒童進行針對性的保護性特殊教育。
流浪兒童 社會政策 救助保護
(一)流浪兒童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l998年發表的一份文件,中國政府定義流浪兒童為18歲以下的離開家人或監護人在外游蕩超過24小時且無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終陷入困境的人[1]。
(二)我國流浪兒童問題的現狀
據國家民政部門統計,目前我國約有15萬人次的流浪兒童。從性別上看,男性占70%,女性占30%;從流出地看,來自農村的占83%,來自城鎮的占17%;從受教育程度看,文盲占20%,小學以下的占65%,初中以上的占15%;從年齡分布上看,7歲以下的占10%,8~12歲的占23%,13~15 歲的占63%,16~18 歲的占4%;從離家次數看,初次流浪的占60%,有兩次以上流浪經歷的占40%。由民政部的統計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流浪兒童的數量是相當巨大的,存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2]。
面對日益顯著的流浪兒童問題,本文選擇以發展型社會政策理論視角為理論支撐。
首先,在政策的重點上,發展型社會政策特別關注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及勞動力人群能否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其核心理論是將社會政策看成是一種社會投資行為,認為社會政策對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有直接的作用,社會政策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面對全球化的挑戰,以投資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發展型社會政策試圖將個人、家庭、群體和國家等不同層面的利益與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后形成一種幫助個人和國家的政策機制。
其次,在社會政策與經濟的關系上,它注重社會政策對于經濟發展的貢獻,強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政策是嵌于經濟發展政策中的,發展是最重要的主題,經濟發展之后才能提高社會福利的效益,增加就業崗位和人民收入。
最后,在思維方式上,發展型社會政策強調對于社會問題的“上游干預”,重視中長期戰略。
我國現今規范流浪兒童救助制度的立法主要是2003年國務院通過的《救助管理辦法》以及2003年民政部通過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這兩部法規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其中明確了救助對象的范圍、救助的內容、救助對象的權利義務、救助機關的職責等。
客觀地說,這種臨時性救助制度在保障暫時處于困境的流浪乞討人員權益方面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不過,從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實施的實際效果看,我國救助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需要對它進行適當的完善。
發展型社會政策相對于傳統的一些社會政策最大的區別在于其解決當前問題的方式是主動的、促進型的和積極干預型的,而不是傳統的被動、短效型和事后補救型的。從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出發,對于我國流浪兒童救助制度提出以下建議:
(一)從中長期發展戰略角度構建預防機制
發展型社會政策在思維方式上強調對于社會問題的“上游干預”,重視中長期戰略。在流浪兒童問題上,政府應該著重預防,而不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姿態。針對現行救助制度在保護流浪兒童權益方面的缺陷,在救助制度中專門設立流浪兒童救助的規定。目前可在現行救助制度中專門規定流浪兒童的救助問題,并盡可能地把所有需要救助的流浪兒童涵蓋其中。
(二)突出強調投資兒童、支持家庭的社會政策
流浪兒童問題的存在,突顯的是我們對于兒童保護的不夠,也是對于兒童投資的不夠,而一個人在兒童階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度過,所以流浪兒童問題的存在也間接說明了目前家庭在預防兒童流浪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通過大力投資兒童、支持家庭的社會政策,促使家庭在兒童成長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保護好兒童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創造一個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可以有效地從源頭減少流浪兒童。
(三)實施在社區范圍的有針對性的救濟,利用社區資源對流浪兒童安進行保護性救濟,并進行特殊教育
有些流浪兒童由于家庭原因而長期滯留在外,也不愿返家。針對這種情況,可將流浪兒童安置在臨近社區進行保護性救濟。這樣有助于增大流浪兒童救助的覆蓋面,也便于救助資源的獲取與使用。
而對流浪兒童所進行的教育,并非普通的學校教育,自然更不是義務教育,這種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性特殊教育,是對流浪兒童進行特殊社會化的過程。在對流浪兒童的教育上借助社會力量是相當必要的,這不僅可避免因救助經費的短缺和師資的不足而使教育流于形式,也有利于引進新鮮血液從而避免救助教育人員因長期面對流浪兒童而產生的厭倦、厭煩心理而對教育效果的影響。
[1]田克迪.發展型社會政策視角下的流浪兒童問題研究[J].學術探討.2011.
[2]流浪兒童社會救助問題調查報告[J].上海政法學院,2010.
(作者單位:武漢民政職業學院)
蔡雪婷,女,湖北武漢人,社會工作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