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瑩
校園專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的體會與思考
姚 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對于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養,培養研究生獨立研究能力和科學思維方式有著重要作用。實際上,任何一種課程的課程建設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難以一勞永逸的工作,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其中各項任務。本文主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程導向性、教學體系以及師資隊伍這幾方面講述了對于該課程建設得體會與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課程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成為研究生的必修課這一決定旨在提高研究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以及在實際研究中對這一理論的理解和運用。該課程的課程建設亟待解決,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教師來說任重道遠,且有著非凡意義。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體系還是師資建設,在課程建設中都是不可分離的,且有著重要作用。
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要從轉變課程教學理念開始,從解釋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學理念的轉變可以說是首要要求,在本科階段的政治課程中,主要是理論知識和解釋說明,解決的是如何向學生教授的問題。因此,到了研究生階段就應當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社會實踐,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但更重要的是能夠把這些理論運用于實際,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的完美結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應從抓緊轉變教學理念開始,明確學生需要的是什么,根據教學大綱,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把握課程教學的基本定位。針對研究型人才,要著重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不能依舊守著以前那種教師教授,學生接受的模式,而應該試著讓學生去研究,去探索,并且得出自己的結論,而非教師把已有的他人的結論告訴學生。另外,要注意培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思維能力和科研能力。對于研究生而言,并不是一味接受教授的知識,而應該在學習了理論的基礎之上,能夠在實踐中增強獨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并且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是針對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課程,教學也應當針對研究生而開展,注重教學過程的研究性,強化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意識,使教師的教學更有實效性。抓緊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能力,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不忘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中關于教學理念這一方面最值得關注的一點。
教學理念是課程建設的首要追求,在課程建設這個大方向里,轉變教學理念的工作應該是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因為理念的轉變需要時間的改變,理念的傳達更需要接受者的采納和吸收。教學理念從這一方面來說是一個雙面的工作,需要轉換者和接受者的配合,所以才會難。但我們不應畏懼,而應迎難而上,只求走好課程建設的每一小步,以積小流而成江海。
構建完整科學的課程教學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得中心環節。合理的教學體系主要是說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步驟的實施,以及教學主題的層次分明。首先,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要體現層次性,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是循序漸進式的,從較為淺顯的內容到較為深入的內容,再到難點。從教學內容上給研究生一個漸進的學習,這樣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也能給學生不同的難度層次的體會。
其次,在制定教學步驟時也要注意步驟的合理性。教學步驟的設計既要貼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內容,也要從研究生的知識水平出發。研究生無論是從知識儲備、專業素質、學科能力上看,都比本科生高出很多,要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教學步驟,完善教學體系。
最后,教學內容的安排要體現層次性。從這一點來說,可以進行主題教學,對課程的內容進行分解處理,提取其中較為重要或值得關注的內容做成主題,通過對某個主題的探討進行課程教學。主題的提取要注意時效性,以及主題之間的緊密程度,另外還應注意主題對研究生群體的吸引力。
課程導向性意味著學生在對課程的把握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課程建設不能只是意味強調課程的教授內容和教授方法,更重要的是以課程為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引導學生養成好的學科思維方式,這就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良好的學科思維方式比一味灌輸知識要有用可靠的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理性與邏輯的力量教授學生,要學會與課程建設結合起來,加固課程的導向性,給學生的成長以更多的空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教授不僅要展現出中國傳統教學的優點,也要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魅力和對現實的巨大影響力。在教授時,更加注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幫助研究生形成科學的學科思維方式,不是簡單的內容闡釋,而應當從大局的角度出來,從歷史的長度出發,授予學生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這一點來看,注重課程的導向性是至關重要的,也是不可小覷的。
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應該加強其給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避免單向發展和弱勢發展。通過課程引導學生把所學理論與自身知識緊密關聯,關注實際生活,緊貼實際生活,唯有此,才能使這門學科具有真正的意義,才能使其有吸引力。對于研究生而言,理論性是這門學科教學的骨血所在,不可分離。教學內容的說服性和其對實際的解釋性,對理論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在課程建設中,教師要通過教學內容向學生解釋實際和理論。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良好的理論基礎對于實踐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樣是不可忽視的。
綜上所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課程建設中,要堅持課程的導向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是不可逃避的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必須加快教學方法的升級,運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中,教師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講解與解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的灌輸。正因如此,與本科階段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需要轉變,符合培養研究生人才這樣的目的。而探究式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研究,不是對書本知識的吸收,而是在獨立或團體學習研究中總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加強自身對課程知識的認識,重要的是在這之后能舉一反三,把從中學到的思維方式運用到其他學科。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探究式教學方法不會利用條條框框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是給予學生最大自由去實現自身發展,掌握該課程相關知識并加以運用。探究型教學方法意味著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研究課題,遵循學生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理論與實踐研究能力,也能增強他們的信息。但是這也并不是說教師就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在參與研究時多給學生機會,多多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在實施探究型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對于不同學生的研究結果要給予鼓勵,尊重學生的研究成果,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興趣。
師資隊伍的質量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同樣重要。對于教師隊伍來說,不應該還停留在以前傳統的“工匠”上面,而應該推進教師隊伍朝著專家的方向發展。建設一支學者型教師隊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來說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對專家型教師的要求不僅在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內容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能夠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引導研究生在這門課程上的研究,并且能夠給予適當的建議。在教師的選擇上面應該經過多層篩選,力求聘請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
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要角色,教師隊伍的品質和課程實施的質量有著直接聯系。因此,選擇什么樣的教師不容忽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教師選拔應格外注意,要從履歷、教學經驗、教學能力、個人能力等對個方面進行選拔,爭取能夠選到最優秀的教師。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的授課教師必須對這門課程有過深入了解,并且對其有自己的觀點看法,也能夠針對課文內容進行相應補充。如果一個教授語文的老師對語文知識并不了解或者說專業知識不到位,試想他怎么能夠較好學生呢?教師自身專業素質過硬,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良好的教學能力,才能在課程教授中做好自己的工作。
總而言之,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可分為以下幾個要點。一是要完全、準確把握教學大綱,依據大綱進行教學設計;二是教師之間的分工合作,相互協助,互相之間進行學術研究與交流;三是授課教師對該課程有著深入研究,能夠對課程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四是授課教師不斷學習進取的精神,在課程相關方面能夠不斷進步,追求創新。
課程建設固然是一項復雜且艱難的工作,但是其中的雜和難在眾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家的共同維護下,終會化難為簡。教師可在各方面進行課程建設,不僅是為了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也是為了培養研究生的獨立研究和科學學科思維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的進行,是對知識的創新教授,也是對新社會新要求的一種適應。
[1]邵彥敏.關于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新課程設置的思考[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4(6).
[2]顧海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教學大綱概要[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3):43~47.
[3]李齊全.問題研究式教學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9):17~19.
[4]丁俊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導論重點難點問題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4):38~43.
[5]武曉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當做到”四個突出”[J].高校理論戰線,2015(5).
[6]戴維·伯姆論對話[M].王松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姚瑩(1992-),漢族,河北冀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職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