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軍 曾慶生 唐素芝
利用APP促進成人自主移動學習研究
彭建軍 曾慶生 唐素芝
自從李克強提出了要大力發展“互聯網+”后,充分利用網絡引起了社會各行各業的重視。所謂“互聯網+”移動學習主要是借助于一些移動設備比如以智能手機作為傳輸的終端,然后在上面下載安裝相應的APP應用,以此來進行自主學習。筆者基于學習者來分析APP應用在學習中的應用,另一方面還立足于設計者的層面,提出通過何種方法來能夠利用學習類APP應用來激發使用者的興趣。通過研究和歸納,提出了要基于何種原則來構建用于學習的智能手機APP應用。成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便是借助于APP應用實現移動學習,并且通過該方式還能夠確保“互聯網+”行動計劃得到有效的執行和落實。
APP 成人 自主 移動 學習
要想確保“互聯網+”行動計劃能夠更好都落實到教育界,不僅要從基本的概念以及原則等方面對相關的教育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同時還要對學習者怎樣充分借助于互聯網移動客戶端開展自主學習。而對于BYOD而言,則更加適合于成人教育的自主學習。隨著飛速發展和日益深入的技術發展態勢,我們更需要認真深入的研究成人自主學習。在“互聯網+”發展的驅動之下,成人學生借助于APP客戶端能夠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的目標。
Application的縮寫形式就是所謂的APP,指的是應用程序。隨著越來越普及的安卓爾系的應用,凡是下載到智能設備上的應用程序都可以被稱之為APP,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它叫作應用。并且,人們對于借助于客戶端來上網的方式已經慢慢地開始習慣,對APP的應用熟練程度也越來越高。
BYOD是自帶設備的英文表達方式,同時也可以將其叫作BYOT,也就是自帶技術,具體而言就是在學習或工作當中應用相關的移動設備的做法,比如平板電腦等。在工作當中,逐漸引入和應用了個人計算機以及智能手機等,對“帶著走”(on-the-go)的做法提供了硬件設施上的保障,使學習和工作不再受到時空上的限制。而高校相對而言更加關注的是個性的軟件。兩個設備在內容或設置方面基本不可能保持高度的一致,借助于自帶設備,不管是對于學生而言還是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有助于提高做事的效率。
BYOD對于教育模式的最大貢獻在于促成了在學習中學生主人翁地位的實現。將筆記本電腦等個人設備應用到課堂當中,可以更好地保障“一對一”學習的效果。學生借助于BYOD這種學習模式更容易在學習中變得主動,從而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掌控,但是學校提供設備就無法達到這一效果。將BYOD充分的引入到探究式教學實踐當中,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借助于掌上學習來構建自己的主體知識。
如果APP軟件很多,我們選取其中的英語口語學習軟件進行測試,所下載的英語學習APP是國內比較普遍的,通過親身實踐來對效果進行檢驗。而用于學習英語的APP應用也非常多,下面我們所介紹的軟件均來自于大家經常接觸的微信“朋友圈”的推薦。
(一)需要事前對多媒體內容做好規劃
對于學習者而言,學習內容就是他的首要需求。初學者一般情況下僅僅對學習的目的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學習的內容、方法、次序等均沒有明確的概念。但是他們能夠清晰的感知到學習目標和內容之間的關系等[1]。除此之外,如果單純以文字的學習為主要內容,那么就難以引起學習者的興趣,要想更好的認識學習內容,就必須要在文字當中配以必要的視頻以及圖像等。
(二)需要就學習成果反饋給學習者
學習者此外還需要具備交互性的APP應用。傳統的交互雙方使學生和老師[2]。而在學習當中引入了APP應用的時候,教師和同學原來所承擔的職能都要交給APP應用,通過應用來對學習進行交互和評價等。除此之外,這個代替角色的耐心必須要十足,能夠不厭其煩的進行示范,將某項內容不斷地展示給學習者,這樣能夠幫助學習者溫故、知新。
(三)學習者需要將關于學習的所有內容牢記
學習者在沒有APP應用的時候,對學習內容進行記錄都是通過筆記和教科書實現的,并且還據此對學習的進度進行記錄。而當學習當中引入了AP應用之后,相關的記錄工作都要由APP應用來完成,它不僅能夠對學習的狀態進行記錄,同時還要對期間所出現的疑難點進行記錄。通過APP應用能夠自發地進行記錄,而無需借助于另外的輔助工具。
(四)需要實現評價和反饋的智能化
在學習的時候借助于APP應用,實際上就等于將老師帶在了自己的身邊,從而保證智能判斷可以隨時進行,進而有效的統計學習的效果,并向學習者告知相關的結果。這種針對性比較強以及比較實際的評價可以將學習者學習變化趨勢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來。
APP應用自身屬于商業性,既能夠使學習者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還能夠借助于自身的技術優勢對學習者形成更好地促進。只有在使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同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學習者學習提供幫助,才能夠更好地普及和應用APP。在對應于學習APP進行了體驗之后,那些通過四條策略來為學習者提供幫助的APP應用最為優秀。
(一)要按照具體的情境來對APP應用進行分類設計
對于任何一個學習者而言,接觸到新事物之前對它肯定不會熟悉,因為你還不了解它。但是APP應用的成熟之處就在于要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結構來進行學習,有賴于經驗十分豐富的人對學習內容進行組織,以便于對學習內容體系進行展現。所以,基于實用的層面分析,在對類別進行劃分時要結合具體的知識應用情境,同時在級別進行劃分的時候要根據難易度的不同而進行,使學習者能夠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3]。
筆者所選擇的學習英語口語的APP應用,在進行內容構造的時候均是按照各種各樣的生活情境進行的,并將班級劃分成不一樣的級別,然后以升級的模式進行學習,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邁進。比如,在英語口語學習過程當中,我們最先進入的是交通出行相關的“新手班”,然后在該階段學習完畢之后,在進行爆破音起始路等語音訓練,也就是“流利班”的主要內容;在完成該階段的學習后,那么就該以職場交際為主要內容的學習,也就是所謂的“白領班”。
(二)APP應用必須要能夠很好地記錄相關的數據
我們在對不同的學習英語的APP應用進行測試后發現,均可以對學習的過程進行自動的記錄,并且在對學習數據進行表現的時候,所采取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別。如,在對學習進度進行表示時借助于的圖形演示,比如柱狀圖等。除此之外,對于在學中遇到的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也會自動被記錄保存在APP的記事本當中。
(三)APP應用在判斷時要實現智能化發展
我們通過實際應用APP應用的時候不難發現,一般所提供出的學習內容都是動態生成的。對在利用APP學習英語口語的過程當中,既能夠智能判斷文字是否存在錯誤,同時還會提示是否確實正確,也就是說對學習者的發音進行糾正和調整,以使其能夠對不正確的地方進行改進,在此過程中,系統會自動的標注出需要改進的發音單次。對于屢次不能夠正確發音的單詞,APP應用匯自動地將相應的發音技巧等告知給學習者。此外,在網絡推送的幫助之下,APP能夠促進學習者進行交流和分享經驗,從而在互教互學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四)APP應用要能夠通過相應的激勵機制來針對學習情況
APP應用會向學習者及時的反饋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從而促進學習者學習[4]。有的學習APP應用源自于游戲APP應用,如此一來便能夠以不同的形式來更好地促進學習者學習,防止學習者中途產生厭煩的心理。借助于心理因素來激勵學習者,這和心理學的要求是較為符合的。這種激勵機制目前已經被應用到了很多較為成熟的APP應用當中。
除了上述之外,激勵的方式一般還有星級以及關卡,在學習圈當中公布學習者的等級,并能夠向微信圈分享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且,在關卡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以拿這些來進行學習資源的兌換。APP應用能夠對學習進度進行自動統計,通過比例列表的方式了反映學習進度,同時還能夠對連續學習時間進行記錄,以使學習者能夠對學習情況充分的掌握,并有效地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盡管這是一種較為簡單的激勵方式,然而在對學習者的激發方面卻是非常有效的,能夠使學習保持一定的連貫性,進而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
要充分結合教育受現代技術的影響來進行“互聯網+”環境當中自主學習進行研究,除此之外,還要充分的結合學習的心理特點等等,要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更好的落實優質教育。對于國外而言,BYOD已經對基礎和高等教育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而對于國內成人高校而言,智能手機在學生中間已經非常的普及。通過實踐后發現,要按照以下原則來設計APP應用。
(一)要科學規劃和設計學習內容
要按照有用和實用的要求來設計和規劃成人教育APP應用的學習內容,和一般意義上的教科書以及學習材料而言,APP應用由于能夠將不同的多媒體內容展現出來,因而其優勢更加的突出。在對學習內容進行組織編排的時候,不但要充分的結合使用者的教科書,與之保持同步,另外為了可以將學習的規律體現出來,以充分的彰顯多媒體的強大力量,必須要重新設計和規劃學習內容。如果僅僅是根據教科書的傳統方式來對學習內容組織,并且只是實現了立體化的教科書是不行的。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當APP應用所扮演的是輔助者的角色時,更要結合教科書的設計規律來組織學習內容,以更好地對學習進行輔助,而不能夠一味地增加題量。
(二)智能多媒體感知能夠應用到交互過程中
要本著充滿樂趣的原則來進行智能多媒體感知交互學習。隨著日益普及和廣泛應用的智能移動設備,使得很多的多媒體信息能夠通過這些設備進行接收和播放。所以,借助于多媒體設備能夠對工作情境進行再現,將較為真實和立體的內容呈現在學生眼前,再借助于該系統對學生的相關意見進行搜集。
由于將一些感知技術應用到了智能移動設備當中,因此其能夠對設備狀態進行實時的采集,更加便于對真實工作狀態進行模擬。學習者可以借助于不同的感知技術來對實際工作進行體驗,同時展開相應的技能操作訓練,以提高實戰經驗。APP應用能夠幫助多媒體技術更好的實現智能控制,對學習的狀態進行隨時的反饋,同時提出改進學習的重點。
(三)智能激勵性要體現在評價機制當中
要按照高效的原則來進行評價機制的建立。學習成果如何最有效的檢驗方式就是智能激勵評價機制,對學者的表現做出綜合的評判,找出存在的不足,計算出最終的測評分數,使學習者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對學習過程、成果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使學習能夠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其中,過程和成果均屬于評價的主要對象。該評價方式的主要目標使對學習者進行有效的激勵,以促進其保持學習的持續性,按照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借助于不同的激勵手段對各個學習環節進行實時的反映。
總而言之,在BYOD設備當中作為主力的智能手機,使得成人高校的學習能夠借助于該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他們可以有效地掌控資金學習進度以及取得的成果等,因此在學習當中處于主動的位置。而BYOD的APP應用客戶端包羅萬象,有很多不同的內容,所設置的也是較為科學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習者在歡樂和充滿興趣當中進行學習,在當前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會改變目前傳統的成人高校學生學習方式。
[1]趙曉陽.基于學生參與理論的高校學生發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大學.2013.
[2]馮艷.淺談利用多媒體技術上好計算機課[J].大學時代(下半月學術教育版).2006(10):45.
[3]李娟.中職數學“項目引導、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踐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4]張瓏,李海峰,馬琳.利用移動設備輔助漢語普通話發音學習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二).2011(10).
(作者單位:南華大學)
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SJG19)。
彭建軍(1967-),男,湖南祁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公共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