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艷
基于校企合作一體化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
杜艷艷
本文就校企合作一體化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進行研究和討論。
校企合作一體化 高職教育
校企合作一體化是指在學校與企業、學校與政府、政府和企業三方在提高人才質量,推動人才就業等方面達成共識并形成長期合作關系的校企合作組織。這是校企合作從淺到深,由松散組織到緊密合作共求發展的新方向。在這多層關系中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和提高的主要力量。
經過對江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一體化的調查,目前校企合作從數量上來說呈現上升趨勢,但從質量上來說效果不盡如人意,歸結原因離不開三方的原因。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政策支持存在滯后現象;地方企業與高校合作共贏的意識還不夠。據2017年初大數據顯示江西外出打工的人數占全省總人數的7.25%,位居全國榜首。高校畢業生也是人才外流重要的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必須重視;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以校企合作數量為評價標準,而忽略校企合作培育人才的質量和長遠發展。
筆者對當前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進行調查可以發現現階段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大體分為三種形式,即院校為主導的創新創業教育、企業為主導創新創業教育和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在對上述三種模式的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推進校企合作一體化創新創業模式的健康發展,我們目前主要以校企合作型創新創業為研究目標。
在校企合作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中,學校和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資源互補、合作共贏的教育模式下,從學校角度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從企業來看的優秀技術人才到高職院校為學生講課,學校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實地工作,接受崗位培訓。校企雙方進行了資源互補,有效地解決了各自發展路徑上的短板,逐漸形成深層次的合作。
(一)在社會經濟形勢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淡薄,態度不積極
再對目前學即將畢業的學生的進行問卷調查的反饋上看,高職學生在創業意識、創業政策的了解、創業的關注等方面的都比較欠缺,即使有創業想法,其質量和層次都不高。創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創業者的毅力和決心,但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有創業的想法,但缺乏堅持的毅力品質,最終因為家庭或個人選擇較為穩定工作而放棄創業。
(二)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或技術含量都偏低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當下,高職學生創業的市場選擇相對比較狹窄。從我院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現狀來看,創業項目以生活服務類為主,這類創業項目的特點是成本不高、技術含量低、社會市場競爭激烈,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這些項目的競爭優勢和市場發展空間都不夠。
(三)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人數少,成功轉化率低
目前在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更多是以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為主,再請一些成功創業的校友辦講座或作報告,也鼓勵學生去創辦創業型公司,這些活動的開展確實可以打造創新創業的氛圍,但僅在學校層面開展這一類活動由于缺乏與企業的合作并不能產生長遠的作用。在此情境下,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人數自然越來越少,更不能形成強有力的創業團隊,成功的轉化率更是難上加難。
(一)學校和企業之間以訂單班為合作契機,實現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的深度對接
創新創業教育要滲透到的職業教育教學中,就必須在培養理念、人才培養方案、具體教學等多方面做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對接和融合。這就不是高職院校單方面的工作,企業必須積極地參與進來,在訂單班學生的招、選、育等幾個方面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提出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將企業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實施以創新創業實踐為主線的訂單班教育。
(二)學校和企業之間以訂單班為合作模式,企業出資建立學生創新創業社團
在“訂單班”學習和實踐的基礎上,開展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打造以創新創業為主流的校園文化氛圍。企業支持并贊助高職學校進行創新創業競賽,邀請企業專家做創業演講,有想法的學生可以成立創新創業社團,以企業良好的外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通過活動的開展,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敢于創新、樂于創新,將創新創業意識轉化為行動,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創造良好環境。
(三)建設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建、共管的創業孵化基地,形成長效、穩定的校企合作機制。
在校企合作一體化模式中,還有一個重要力量,就是來自于政府的支持和參與。在高職教育積極發展的今天,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尤為重要,在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過程中,地方政府不僅僅是在稅收等政策方面給予企業支持,更應該在創新創業方面給予幫助,建立地區性質的創業孵化基地,這對高校和企業合作項目的開展、推進以及后期的成果轉化都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
本文系江西省2015年教學改革課題“基于校企合作一體化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研究”,編號:JXJG-15-5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杜艷艷(1984-),女,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