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婷
輔導員在解決貧困女大學生心理困惑的談話藝術
李雪婷
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得越來越多出身貧寒的學子依靠她們自身不斷的努力走入大學校園,然而由于受經濟貧困的影響,出現了一系列生活、學習以及心理上的問題。貧困女大學生群體應該受到關注,她們的心理問題需要解決,談話作為最主要的溝通交流方式在解決心理問題時起到重要作用。
貧困女大學生群體 心理困惑 談話方式
隨著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學生獲得了在高校學習的機會。其中貧困女大學生群體值得教育者集中關注。在這個群體之中有許多勇于面對困難、心態樂觀、積極進取的人,卻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貧困女大學生在經濟壓力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我情緒,無法保持良好的心態。高校貧困女大學生問題是在經濟與高校教育歷史性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這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城鄉收入差距拉大,區域發展失衡等問題在高校的體現。目前,高校已經出臺相關政策保障此類學生不因經濟原因完不成學業。但是,我們仍然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她們的心理問題,以合適的方式幫助其度過大學生活,以良好的狀態步入社會。
貧困女大學生生活水準低于一般學生,部分學生節衣縮食,每天只吃兩頓飯或每餐飯量很少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學生因經濟負擔嚴重,加之學校大環境對比鮮明,從而導致心理精神壓力劇增,由此她們更容易產生孤僻抑郁、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很多同學也因此成為經濟、身心“雙困生”。貧困女大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意識,其心理狀態表現為看輕自我,也認為別人輕視自己。與那些衣食無憂、消費闊綽或自由消費無拘束的學生相比,貧困女大學生由于經濟拮據、家庭困難,更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及巨大的落差感。貧困女大學生在信息量儲備、知識面廣度、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上也有差異。在多重元素的共同沖擊下,部分貧困女大學生在思想與心理上容易產生挫敗感。通常她們會認為貧困的家庭背景是沉重的負擔,給她們帶來了羞辱,以致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在主觀意識上給自己筑起一道“心理屏障”,在人際交往中更趨于選擇回避的方式加以掩飾內心的自卑,隨著時間推進逐漸演化為性格孤僻和心理自我封閉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影響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二)焦慮心理
焦慮是由心理沖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反映,常表現為不安、緊張、彷徨等。貧困女大學生由于經濟壓力大,除了要為日常必須支出的高昂學費、生活費勞心費神,更為擔心學業和前途,家庭給予學生“讀書改變命運”的期望,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是離開貧窮、出人頭地最直接方式。但是當畢業季來臨時, 她們會漸漸發現許多情況下,具有社會關系的同學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她們會為此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并且時常處在一種焦慮不安之中。有的甚至出現異常行為。
(三)敏感心理
貧困女大學生極易由經濟問題產生敏感心理,最突出的是人際交往中的敏感心理,這其實是家庭環境造就的過度的自尊心引起的。過度的自尊心是指過于顧及、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看法, 由此產生的一種消極有害的情感體驗。貧困女大學生不會向別人卑躬屈膝、暴露自己的弱點,更加不希望看到別人侮辱或歧視自己。她們往往羞于言談,不愿意別人了解自己的狀況。受這種心態的影響,她們從不輕易求助于別人,心理表現為猜忌多疑、敏感戒備,甚至常會把身邊人的善意或資助曲解為一種歧視。
(四)厭學心理
根據多項高校調查數據顯示,在貧困女大學生中,厭學的表現主要為沉迷網絡、逃課等現象。學習動機的缺失是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主要心理因素,大部分貧困女大學生的求學動機較為現實,改善生活是她們最主要的目的,總結起來她們的求學思路比較單一,上學是為了考取理想的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謀求高薪穩定的工作,有了保障的工作就可以在城市中生存,過上理想的生活。有的甚至只愿意獨自呆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慰藉,久而久之,也就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
解決高校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匯聚政府、學校、家長三方力量。在高校教育中,輔導員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極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是輔導員工作的重點,而交流談話則是工作中最為常見也最為有效的教育輔導方式,這也就要求輔導員的談話藝術要達到較高水準。
(一)談話的前期準備
1、建立學生個人檔案
內容包括學生個人基本信息和家庭基本信息兩部分。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家庭基本信息、興趣愛好、過往病史等;家庭基本信息應包含家庭地址及電話,家長和家庭成員姓名、工作單位及聯系方式,家庭平均月收入及收入來源等。通過此類基本信息,可初步判斷學生的性格及家庭經濟狀況等。
2、確定談話目的
來自遼寧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的資料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心理問題存在不同的“焦點”,大一新生的心理問題集中在人際關系緊張、生活適應障礙等;而對于相對成熟的大二、大三學生,情感問題和考研選擇、未來定位兩大類問題較為突出;大四學生的心理問題來自于就業壓力。除此之外,還有戀愛、生涯發展等相關問題。
(二)談話方式的類別
貧困女大學生普遍存在一些相同的問題,比如生活和學習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可以和她們集體談話;也有一些問題是個人特有的,比如思想問題,對于這種問題一定要有針對性地進行“一對一”的談話。
1、集體談話
這種談話方式一方面可以增進貧困女大學生之間的了解和感情,讓她們從別人身上受到啟發;另一方面可以讓她們之間互相幫助,形成互助的合作小組,畢竟她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多的共同語言,相似的家庭背景會讓她們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愿意將自己的心事向對方傾訴。對于這種談話方式,輔導員一定要對每個貧困女大學生的狀況非常了解,選擇恰當的時機和談話地點,談話時要注意語言藝術,讓學生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耐心傾聽。
2、個別談話
此類談話方式具有靈活可變的特性,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談話時,輔導員的態度一定要和藹,既要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朋友一樣對待,主動向自己傾訴,也要保持教師的威嚴,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對她的引導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在談話結束后,輔導員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和希望,使她明確今后的方向。
(三)明晰談話原則。
貧困女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輔導員在與其談話的過程中要嚴格把握一定的原則,才能保證談話的有效性。
1、普遍性
與貧困女大學生的談話,要力爭涉及到該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不留“死角”。同時還要注意不能把這些方面孤立起來,要形成彼此相互關聯的系統。
2、針對性
辛燕曉跟權頭嘀咕了幾句,倆人就跟著何守二走了。怕何守二篡改化驗結果,倆人就到化驗室門口守著去了,然后跟著送化驗單的護士進了何守二的辦公室,并要求當場復印一份。何守二一一照辦,從何守一打電話告訴他因為何東沒跟權箏登記,權箏自殺了,讓他趕緊上醫院,怎么也得把權箏救活,他就開始委屈自己當孫子了。憑經驗,他明白作為肇事者一方的家屬,就算是救死扶傷的醫生,這孫子他也得當,才能讓這么大的事兒過去的順溜點兒。
在談話前要有計劃性的進行準備,從各方面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著重梳理“找誰談”、“什么時候談”、“從哪些方面談”這幾類問題;要緊緊圍繞主題、講求效率和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談話結果。
3、時效性
根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選擇談話時機。有些問題需要第一時間談,有些需要讓她們先自己思考一下再談。
4、藝術性
與學生談話要巧妙運用談話技巧,切實達到以情動人、以心感人、以愛育人的教育效果。
(一)諳熟學生的個性,使談話具有針對性
(二)尊重學生人格,使談話語言具有情感性
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在工作中,輔導員必須始終帶著感情來關愛貧困女大學生,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學生成為朋友,關心而不同情。只有當學生認為老師是自己可以交流思想并能獲得幫助的值得信任、依賴和尊敬的朋友時,她們才會敞開心扉,吐露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三)肯定學生的長處,使談話具有激勵性
很多貧困女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自信,所以輔導員在與這些同學進行談話的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學生培養自信心。即使學生做錯事也要把握好批評的藝術——選擇恰當時機,把握尺度,含蓄委婉。
(四)時刻注意學生情緒,使談話具有延續性
貧困女大學生問題是長期受到家庭和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這些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場“攻堅戰”,輔導員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將談話效果與跟蹤相結合。
談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一,是連接師生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溝通的有效方式。過程中只要我們全情投入,用心傾聽,就一定會真正的幫助到學生,更好的適應學習、生活和工作。
[1]余啟利.淺談貧困女大學生“ 心理貧困”問題及其教育對策[J].鄂州大學學報,2005(4):75~76.
[2]劉剛,李衛東.淺談貧困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
[3]伍撰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J].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7).
[4]蔣永華.人文關懷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3).
(作者單位:大連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本文系大連市婦女研究課題立項,項目名稱為《體驗式教學視角下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7dlf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