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靜
翻轉課堂在《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王文靜
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在教學中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或課堂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為學習的主體。
翻轉課堂 教學 教學改革
《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主要是面向信息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學生基礎差異相差較大,課程內容又具有實踐性和難理解的特點,教學難度較大。如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我們提出一種基于網絡平臺(云平臺)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充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來提高教學質量。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就是將以前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方式改為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或課堂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1]。在教學中,需要教師首先創建視頻和課件,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等相關內容進行自學,回到課堂上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討論和完成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這種課堂徹底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將課堂的主導權完全轉移到學生身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生為中心”。
《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主要講解Offce等軟件的高級應用,由于課程內容重實踐操作,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興趣存在著較大差異。教學方式上也注重案例教學和任務驅動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學習還是面臨內容老套、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
由于該課程教學資源還比較欠缺,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都不方便。開展課程的教學改革,建設開放式課程資源的網絡平臺是非常有必要的;從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來看,以往教學中以考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學生為考試而學習。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綜合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我們提出在課程教學開展模塊式項目化教學,利用網絡平臺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方法,將枯燥的講解和實際項目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
基于網絡平臺的《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分為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
學生活動:學生需要在課前通過視頻、課件等提前預習課程相關知識,并對課程難點進行摘錄,帶著問題進課堂;在課堂上和同學們開展小組討論,向教師提問,聽老師講解等;在課后學生需要鞏固課學內容,完成相關作業等。
教師活動:教師需要在課前將課件和視頻上傳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自學;課堂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解答學生相關問題,知識進行總結等;在課后,教師需要檢查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并對學生進行網上輔導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含課前知識傳遞和課堂知識內化兩部分。首先,教師需要確定好教學目標,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層次等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其次,選定適合分層次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微視頻和其他配套的教學資源,創造自主的學習,支持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再次,依據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習題,供學生課前進行學習效果評價。在《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課程的翻轉課堂中,將教學設計分為以下三個過程:
(一)課前準備
翻轉課堂中,課前的教師材料準備和學生自學是前提。教師制作相關視頻、課件和作業,上傳這些資料到網絡平臺,供學生進行自學。教師錄制的視頻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學生在課外通過觀看教師準備的微視頻等學習資源,完成對課程內容的自學環節。
(二)課堂學習
翻轉課堂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課堂上組織的互動式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一下課程的難點和重點,然后開展探究式的實驗或實踐活動,組織實施基于項目的學習討論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幫助他們形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完成重點知識的強化。學生展示前一天的學習成果,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解答疑問后采用小組分工協作實踐練習,完成對知識的初步掌握。老師再根據學生掌握程度進行個性化指導,進行深度探索。課后布置難度略超出課堂實踐的作業練習,以促使學生課后進一步查閱資料加大學習深度。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非教學內容的傳遞者。
(三)課外總結和復習
課后,學生需要對課堂學習進行反思總結,進一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成果匯報的過程要進行錄像,課后上傳到網絡平臺,老師和學生在課后,進行學習討論。
在實施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內容模塊化、項目化和視頻化;2.考核方式多樣化;3.教學安排網絡化和課堂化并重。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網絡平臺,發布課程資源和作業,學生自學相關課程;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翻轉課堂教學,開展討論式教學;學生課外完成作業,教師進行網上評價,將原先單一的期末考核變為過程考核+期末考核。基于網絡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將網絡學習與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形成計算機教學的新模式。
[1]劉銳.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4(5):26~32.
[2]祝智庭.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6):66~72.
(作者單位:遼寧水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