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慧
論通識教育視野下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
石 慧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使學生將關注的重點集中到“效益”和“利益”上,而忽視其作為人的主體性價值,造成高職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文化熏陶的匱乏。文學類公共課,正是用以彌補實用主義教育方式缺陷的主干課程。本文以此為切入點試圖討論高職教育中通識教育視野下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在學有所專的同時,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通識教育 文學審美 實踐性
通識教育最早是在16世紀初由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將其與大學教育第一次聯系起來,之后就有了更多的人開始了對通識教育的研究。經過多次的嘗試和改革之后,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勞維爾推行了由主修課、分類必修課和自由選修課組成的選課制度,而他所說的分類必修課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識教育課程。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發揮人文學科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凸顯文學類公共課對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審美能力具有明顯意義。然而,在高職文學類公共課中確實還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一方面,學生們往往迫于就業壓力以及實用主義教學指導思想的雙重影響,將其主要精力集中于各種考試考證中,學生對于專業課程的肯定與對文學類公共課的忽視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文學類公共課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授課方式,這也是導致學生選擇熱情不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情況,教師將諸如文學作品的作家、背景材料、流派觀點、結論總結等一一羅列給學生們,以PPT幻燈片的形式進行展示,無論學生接受程度怎樣,教師只是一味地講解和介紹,學生們只能被動接受,缺乏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這樣的課堂勢必減弱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難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表達能力,這與文學培養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所以,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成為了當前吸引學生回歸文學類公共課的當務之急。實踐證明,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可成為改變教學現狀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以下教學方法有助于通識教育視野下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的有效開展,并最終有助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中對學生文化品味、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等方面的有效提升。
區別于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多關注于一般的人文、自然知識教育,以及對學生進行人格的教化,審美素養是人格教化的一個方面。董希文指出,文學經典文本指的是權威的、典范的、蘊含優秀民族傳統和作家精神的作品,文學經典文本中通常具有境美與情美雙重美。基于此,文學類公共課的教學首先應該進行教學材料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將其中有關文學史講解的部分進行刪減,精選經典文本作為教學材料,尤其是具有較高美學和思想價值的經典篇目。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于諸如文學常識、流派風格、理論分析、文學批評的傳授需要通過實踐的形式來完成,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文本內涵進行理解和欣賞,讓枯燥的學習轉變為審美享受,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味作家的語言優美和精妙,體悟作家思想精髓和審美觀。例如,在詩歌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音頻的形式進行詩歌朗讀欣賞,讓學生在聲音中感受作者所描述出來的意境。然后,教師通過圖片或視頻展現詩歌畫面,讓學生們在視覺盛宴中感受作者所描述的那種意境。再然后,教師通過相關背景知識和創作環境的介紹來進行詩歌講解、介紹,激發學生對于詩歌、詩人新的理解和認識,引導他們在此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和主動參與。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在選題設定和特定背景下仿寫,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實踐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文學類公共課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將經典文本所承載的人文精神最大程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如何最大程度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和參與性并由此來引導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較強的互動性,這是當前文學類課程實踐性最重要的教學目標。要實現這個教學目標可以通過兩個“結合”實現。第一,閱讀與演講相結合。采用“翻轉課堂”方式教學,教師在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將所要講解的篇目先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學生在課外閱讀相關作品并撰寫讀書筆記,在課堂上通過演講的方式來進行作品介紹和讀書感受分享,教師再組織討論并點評。這種教學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讀書積極性,讓學生帶有明確的讀書目的,使學生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雙提升,實現文學作品和自身語言魅力的雙審美。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演講是使學生閱讀效果達到全新的層次和高度的法寶。第二,講解與討論相結合。這種教學方法需要教師明確課堂中角色定位。教師僅是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發揮。教師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其他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教師歸納問題——教師指導總結問題的過程并不斷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在討論、探究的過程中對文本再讀,完成文學審美的實現。
文學類公共課可以依據不同內容、不同主題選擇不同參與形式進行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戲劇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經典片斷的表演和改編,讓學生們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內心的掙扎,這樣的審美過程自然比講授要深刻。在小說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人物和主題的討論,通過形象對比,領會深刻的精神美,并且讓學生賞析文中語言之美。另外,還可以通過定期詩歌朗誦、辯論賽、讀書匯報會等各種課堂延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身才能的表現,不但可以調動課堂內的氣氛,還可以激勵他們在課堂之外開展閱讀、鑒賞活動,提高他們對于對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和感悟,實現將知識到精神食糧的轉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升其對美的感悟和追求。
總之,通識教育視野下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需要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在注重文學鑒賞知識的傳授的同時,更要通過實踐性環節的應用來使得學生們獲得全方位的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文學類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分量也會隨著素質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日益深入和推進而越來越重要。對文學類課程的教師來說,也應該不斷更新自身知識體系,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積極開展文學審美實踐性教學,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文學課堂中,以期培養出具有高尚情操、豐富情感、全面發展的新一代學生。
[1]孫鴻飛.通識教育視野下的文學課教學改革[J].教書育人,2014(1).
[2] 王春暉.通識教育語境下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5).
[3] 肖太云.文學通識課的審美化教學及課堂操作——以《邊城》的審美化教學設計為例[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4).
[4]董希文.互文觀念視閾下的文學經典文本解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作者單位: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