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早紅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問題與提升路徑
馮早紅
當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面臨專業化發展程度低、隊伍不穩定、績效考核體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拓展路徑,從制度、組織、個人層面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和職業化發展水平。
高職院校輔導員 職業化發展 問題 路徑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2006(24)號令指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近年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高職教育已經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角色也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各高職院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仍然存在諸如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低、隊伍不穩定、職責界限不明確、理論水平不高,存在科研短板等問題。
高職院校輔導員普遍被認為是專業不行,素質低才干輔導員這一行,因此應積極采取措施,營造有益于輔導員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改變社會對輔導員的偏見,同時還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培養,提高輔導員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建設輔導員隊伍,推進輔導員向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一)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低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選聘時要考慮“具有相關的學科專業背景,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接受過系統的上崗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但仍有高校在輔導員選聘中忽視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的條件要求,造成隊伍非專業化程度較高,不利于新時期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求職市場日益激烈,許多研究生把高職輔導員崗位當作入職跳板,致使高職輔導員隊伍呈現出學歷高、年齡輕、專業背景單一的趨勢,他們中不少人學習時間長,但工作經驗短,而面對高校大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又急需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并能具備多種能力高效率運轉。
(二)社會認同度低,崗位流動性大
由于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社會認同感普遍較低,甚至有人一提到輔導員就認為是管學生日常瑣事的生活老師,以高職為甚,因而高職院校輔導員成就感低,造成輔導員隊伍極不穩定,兼職比例高。輔導員隊伍的流動性大,專職輔導員很多人轉崗,有的轉到教師崗,有的轉往行政,導致缺口很大,輔導員工作往往聘用專職教師和其他行政人員兼任;即使專職輔導員也是名專職不專,在院系輔導員整體缺乏的情況下,有的還兼有其他事務性工作,有的所帶學生人數嚴重超標,勢必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職責界限不明確,職業歸屬感差
高職院校輔導員普遍感到事情多、責任重、風險大,工作界限不明確,而對于輔導員本職工作,即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顯不足。多數高職院校輔導員在高校中充當著勤雜兵、服務員、保姆的角色,學生的事事無巨細,遇事就找輔導員,已成慣例;對上接受學生處和系部雙重領導,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雜,工作強度大,對于自身卻沒有時間去發展。不少輔導員缺乏對自己工作崗位的認同,感覺自己與專業課老師相比差一個檔次,工作內容五花八門,每天都很忙,但靜下心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職業沒有歸屬感。
(四)理論水平不高,科研存在短板
高職輔導員多埋頭于學生的具體事務,很多人本末倒置,白天忙于瑣事,晚上累得不想為看書,整體科研水平不高,缺乏科研成果,在職稱評定上處于弱勢地位;國家對輔導員的出路問題缺乏實際的政策規定和制度保障,如評價制度、獎懲制度、晉升機會等。高職輔導員在學校教師中處于而職稱短板又和物質待遇掛鉤,待遇低勢必影響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輔導員名譽上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實際則是介于中間卻兩不挨的狀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輔導員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從傳統的單純的思想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向更加多元化的角色轉變。綜合輔導員的工作特點,輔導員的職業角色定位從高校角度包括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生事務管理者等;從學生角度看輔導員是學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導師、思想引路人;從輔導員角度包括心理咨詢師,職業生涯規劃師、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要求輔導員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努力成長為上述某一領域的專家,從而完善輔導員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高校輔導員要扮演好多元角色,處理好工作事務,提升職業化發展水平,需要從輔導員制度層面、組織層面、個人層面采取積極措施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及職業化發展水平。
(1)從輔導員制度層面。國家、地方和學校應完善相關規章制度,明確輔導員職責及角色定位,營造氛圍,健全輔導員準入考核培訓轉出機制。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文件,還應督促地方及各高校按照政策文件認真落實,如學校要落實待遇政策,提供輔導員專業培訓機會,創造晉升職務或職稱路徑等。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輔導員隊伍,需要因地因校制定出臺相關輔導員政策和措施。切實加強輔導員職業化建設,必須強化七項機制,即嚴格的選拔準人機制;合理的崗位設置機制;獨立的職稱評聘機制;系統的培養培訓機制;公平的薪酬激勵機制;規范的評價考核機制;科學的晉升發展機制。高職院校應做好頂層設計,精心打造輔導員專業學術梯隊,從學院整體高度或系部角度出發,建設一支專業擅長互補、結構優化、層次分明的輔導員隊伍,加強學術研究,提高輔導員理論研究水平。設立輔導員專項科研基金,鼓勵和支持輔導員對黨建、思政和學生管理等方面的課題開展研究,改變高職院校輔導員忙于日常繁雜事物,而被動進行理論研究這種務實有余,務虛不足的狀態。
(2)組織層面。高職院校從上到下比較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認為只要是學生的事,事無巨細,都是輔導員的事。高職輔導員每天奔忙于和各個職能部門(包括學生處、教務處、財務處、保衛處、后勤總務處、宿管中心)打交道,報學籍、錄信息、評獎評優、助學金助學貸款申請、催繳學費、教學考勤、教寢室管理等等事務性工作,過于繁雜瑣碎,這就人為模糊了輔導員的職責界限。輔導員的精力有限,長此以往必將產生輔導員的職業倦怠感,不利學生工作的開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清晰界定輔導員的職責,采取措施把輔導員從繁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保障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本職工作的有效開展。關注輔導員的健康成長,定期組織輔導員參加培訓,創造有利于輔導員成長發展的組織環境,幫助輔導員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工作,通過自身努力成長為專業的職業化人才。
(3)個人層面。從個體而言,職業化應具備“職業化素養、職業化的行為規范和職業化的技能”三部分內容。輔導員職業化指的是輔導員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標準和專業技能與專業知識。對輔導員個人來說,職業化、專業化要求高職輔導員應通過不斷地努力學習、培訓進修及教學研究,逐步成長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面的專家,主要包括以思想理論教育、學業指導、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等作為自己的專業領域,藉此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專家。因而,高職輔導員應該對自己做出全面正確的評價,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好職業選擇和定位,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規劃,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
[1]黃銳,輔導員隊伍建設難點的學理探討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
[2]鄭柏松.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內涵及基本特征探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8(04).
[3]楊潤賢,劉伯玉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思考[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12(6).
[4]朱平.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專業化解讀[J].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
(作者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安徽省職成教課題(項目編號:DCB15004)。
馮早紅(1976-),女,漢族,安徽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