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慧
我國高校競技體育體系存在的問題
葉 慧
高校中發展競技體育,對學生提升體育競技技能、打造學校個性體育文化、營造良好體育氛圍,以及國家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現有高校競技體育體系設計在目標定位、教育體系、統籌布局、競賽體制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本文就主要對我國高校競技體育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高校 競技體育教育 體系
高校競技體育教育是高校體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學生在完成一般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進行專門的體育項目訓練,不斷提高其體育運動水平和比賽競技能力,以在體育比賽中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的一種教育活動。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指出: “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是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創辦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我國競技體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做貢獻!”毋庸置疑,高校開展競技體育教育,對我國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體育強國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
我國專業運動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體育成績突出文化素質偏低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不利于我國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運動員隊伍,也不利于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高校中引進競技體育課程,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系統的課程、專業的教師,為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提供學術支持,使學生能夠德、智、體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師一般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系統的教育方法和體系,也能夠為學生的體育發展提供專業支撐和系統訓練。通過體育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體育教育事業中的充分貫徹,也是當前提倡的“體教結合”理念的必然要求。
(二)促進學校品牌建設和體現商業價值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隊伍,通過比賽體現體育的魅力和價值,使運動員得到磨礪、淬煉和提升,彰顯高校的體育精神和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在大學擴招、許多高校競爭優秀生源的情況下,能夠有一支專業的、高水平的運動員隊伍,代表學校參加各類體育賽事并取得優秀成績,不僅表現了學校全方位發展的教育理念,以此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而且是學校綜合實力的一部分,有助于打造學校教育品牌。同時,學校也能夠以舉辦體育賽事獲得門票收入,以及商業贊助形式創造經濟價值。比如:美國密西根大學和圣母瑪利亞大學,每年僅競技體育給學校帶來的收入超過20萬美元。
(三)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輸送人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參加全球最重要的體育賽事——奧運會時,其代表團的大部分運動員為大學生。2004年雅典奧運會,美國共派出537名奧運選手,其中417人都是來自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于美國大學的運動員,占運動員總數的比例高達78%。聲名顯赫的游泳神童18個奧運金牌得主菲爾普斯,即是美國密西根大學體育管理專業的大學生。高校競技體育可以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后備力量,是體育人才成長的沃土。在高校中發展競技體育,不但使高水平運動員有歸屬感,還有效地發揮了儲備體育人才的作用。為我國發展體育事業,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打下堅實基礎,亦成為發展我國競技體育成果顯著的一條康莊之路。
(一)目標定位不夠全面
在我國高校中發展競技體育,是為了將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包括文化科目資源和體育專業教育資源,與運動員的體育優勢結合起來,使運動員全面發展。不僅能夠學到文化知識,也能夠借助專業的體育訓練,將自身體育方面潛能最大化發揮,在各類體育賽事上賽出優異成績,為國家爭光,并為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后備力量。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競技體育發展中,目標定位并不明確。一些高校存在短視行為,只是將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參加各類賽事并取得優異成績作為提高學校知名度的手段,并不切實在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綜合水平、為國家體育事業發展輸送人才方面下功夫。比如現階段,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各高校高水平運動員隊伍競技的主要平臺,各個高校也都積極主動參加。但是在參加各類國際賽事,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做貢獻方面,只有極少數的高校完成目標,比如清華大學的跳水隊,北師大的劉翔。而在培養大學生運動員全面發展方面,很多高校只注重運動員參加體育比賽并為校爭光,導致他們訓練和比賽任務繁重,影響了作為大學生正常的文化學習,這對于大學生運動員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
(二)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教書育人是高校神圣而光榮的使命。相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高校運動員的教育分為文化教育和競技體育教育兩部分,由于長期的、甚至從小開始的體育訓練可能會占用正常的文化學習時間,造成文化方面較弱,因而對其進行文化科目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有學者指出:“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在校期間的主要矛盾是競技體育和文化教育的問題。文化教育包括德育和智育,是運動員文化課學習問題; 競技體育是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與比賽問題。優秀運動員的競技成績是通過長期、系統和專業訓練的結果,因此,優秀運動員在役期間文化教育不足是導致大學生運動員學習困難和文憑‘注水’的主要原因。”文化教育和競技體育教育不能合理安排、齊頭并進,成為高校競技體育教育體系的一大短缺。同時,由于大部分高校沒有條件聘請有豐富競賽實踐經驗、專業的高水平教練員,很多高校由體育老師兼任高校運動隊的教練角色。實踐經驗不足,兼顧公共課導致力不從心,成為體育老師兼職教練的一大弊端,也成為教育體系的一個明顯不足。
(三)統籌布局不夠合理
經驗表明,高校發展競技體育,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應該根據高校的體育基礎、場館設施、資金支持、人力資源等,做科學的論證,選擇競技體育項目。通過科學規劃和本校實踐相結合來設置運動項目,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校競技體育發展無序化和項目設置隨意化。但是在我國,高校運動項目統籌布局不合理的現象依然存在。高校在設置運動項目上,考慮到資金支持、群眾喜好或體育基礎,往往傾向于選擇群眾基礎較好或者是傳統性明顯的項目,其結果是一些項目成為“香餑餑”,被許多高校“搶占”,導致招生困難、生源不足、質量不高,高校體育競技項目發展不均衡。
(四)競賽體制亟需完善
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目的之一就是參加各類體育賽事。經常參加體育賽事也是檢驗培訓成果、推動高校體育教育積極性、為國家選拔體育人才的重要渠道。比如在2005年土耳其伊茲密爾大運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學生運動員胡凱表現突出,一舉奪得田徑男子100米金牌,獲得征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機會。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各個省、市、區之間,各高校之間舉辦體育比賽并沒有全面規范地鋪開,作為大學生運動員參加的主要比賽——大運會也只是四年一次,單項目的全國大學生比賽一年一至兩次,對于全國數百高校的大學生運動員來說,參賽機會仍然太少。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很多運動員沒有機會參加高水平的體育賽事,自身參賽經驗不足,競技水平很難獲得更大的提升,陷入“只訓不賽”的尷尬境地。
[1]樊申元,秦紀強,孫文樹.普通高校開展競技體育的意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7):199~200.
[2]王凱珍,劉海元,劉平江等.我國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02):126.
[3]高明發,趙穎,陶伍建等.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與發展問題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07):161~164.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葉慧(1984-),女,漢族,湖北十堰人,碩士,中原工學院體育教學部,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