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南
摘 要:霍達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向讀者搭建了一個烙有自我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的獨特世界,描繪了六十年間的三代人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悲劇命運。該文通過霍達的悲劇意識的體現來把握作品的悲劇性,分析作品中的悲劇人物,并進一步探討作品所表達出的悲劇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穆斯林的葬禮》;悲劇人物;積極意義
中圖分類號:H15;I2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07-01
一、前言
悲劇誕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至今已兩千余年歷史。中國文學中也出現過《竇娥冤》、《紅樓夢》等悲劇作品,隨著20世紀初期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國悲劇文學在符合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進了西方的悲劇理論,魯迅認為悲劇如無聲的言語,多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①,人需要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有價值的毀滅”中讓人們正視現實,有著與不幸奮斗的抗爭精神。
中國式悲劇作品有著自己的特性,“體現了悲劇作家對社會、歷史與人生的清醒意識”②,因此并非所有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悲劇都可以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看?;暨_小說《穆斯林的葬禮》描寫了一個平常人的悲劇,霍達提及她認同魯迅對于悲劇的觀點,“有價值的東西,真善美的東西,當眾被打得粉碎,卻能給人以靈魂的震顫,激發人的良知,因而我認為悲劇仍然勝過喜劇?!雹?/p>
二、人物的悲劇意蘊
悲劇的發生往往與人物自身性格有關,“對于悲劇來說,致命的不是邪惡,而是軟弱。”④有缺陷的性格不僅會造成自身的悲劇,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他人的悲劇人生。而這一點也恰好印證了梁君璧與韓子奇的悲劇命運。
在戰爭面前,梁君璧不敢面對國外的未知,也怕辛苦得來的家當因自己的離去而散落,她的遲疑讓丈夫與妹妹暗生情愫。韓子奇因戰爭攜玉去英國,并與妻子的妹妹互生愛意,回國后,看到這個家庭不能接受他與梁冰玉的愛以及他們的女兒新月而爭吵時,他只是沉默。對于冰玉要跟他一起離開的提議,他勸她先忍耐,懦弱導致了他乃至這個家庭的悲劇。
雖作品描寫了許多因性格缺陷導致的悲劇命運,但是更多的是在面臨困境時的抗爭與進取。斯馬特認為如果人逆來順受地接受了苦難,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劇,只有表現出堅毅和斗爭的時候,才有真正的悲?。骸澳呐卤憩F出的僅僅是片刻的活力、激情和靈感,使他能超越平時的自己。悲劇全在于對災難的反抗?!雹蓓n新月因病住院,在昏迷中,她意識到自己并沒有死去,最終以強大的對生存的渴望醒過來。雖然新月最終沒有逃離自己的悲劇命運,但她面臨死亡時那奮斗不息的精神,仍讓讀者受到心靈的激蕩。
如果說霍達筆下的人物在面臨困難之時表現出了斗爭、抗擊與奮斗不息的性格特征,那么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將在不斷尋找自我及實現自我中前行,盡管結局是悲劇,但這種與之奮斗的精神,體現了他們的生命意識。
三、悲壯的崇高之美
悲劇在表面上帶來的是主人公悲痛的命運以及為讀者展現出其遭受的苦難,但是悲劇的深層含義卻具有積極意義,不是讓人于悲劇中沉淪,而是增強人的尊嚴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噙著熱淚而又樂觀開朗地直面現實生活的苦難。朱光潛認為“崇高感是悲劇感中最重要的成分”,“具有令人生畏而又使人振奮鼓舞的力量”⑥。
小說中描寫了三場葬禮,描繪了生命的有限與死亡的不可避免。小說開頭梁亦清為了寶船的制作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葬禮質樸簡單,與他一直以來的信仰相符。他的死亡帶給韓子奇的是擁有吃苦耐勞、自信自強的精神,走入玉的長河,為回回爭光。而小說中姑媽的葬禮是進行略寫的,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沒有反對新月與楚雁潮的相愛。在新月向她詢問自己的親生母親時,即使死亡之際,仍守住了秘密與諾言。與梁亦清簡樸的葬禮相比,韓新月的葬禮則更為隆重。韓新月的死亡帶給讀者的是悲痛與惋惜,但新月的努力、好學,在病魔面前與之搏斗并追求生命價值,讓她短暫的二十年人生仍充滿意義。小說的結尾處梁冰玉誤把結綠認作新月,這是新的新月,似乎預設著這個家庭的希望。
這三場葬禮的描寫雖然帶有強烈的悲劇性,但他們不是簡單的死去,在面臨死亡時的堅強、斗爭與尊嚴,帶給人們在與命運相較量之下的啟迪。正如霍達所說:“一代又一代人的死,都不是重復的,不是毫無意義的,民族的希望,正在于不斷的追求之中,子孫后代終究會明白:人應當怎樣活著!”⑦
注釋:
①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78.
②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121.
③⑦霍達.霍達文集·卷六[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69,56.
④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96.
⑤斯瑪特.《悲劇》,轉引自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206.
⑥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