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摘 要:古陶都宜興的紫砂藝術,一直以民間的形式手口相傳。自陳鳴遠、陳曼生將書畫藝術緊密與之結合之后,面貌煥然一新,備受人們喜愛,為紫砂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紫砂壺;歷史;藝術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29-01
清代吳梅鼎在為紫砂壺作的賦中寫到:“爾其為制也,象云罍兮作鼎。陳螭觶兮揚杯。仿漢室之瓶,則丹砂沁采;刻桑門之帽則蓮臺擎臺。卣號提梁,膩于雕漆。君名苦節,蓋以霞堆。裁扇面之形,觚棱峭厲。卷席方之角,宛轉瀠洄。誥寶臨函,恍紫庭之寶現;圓珠在掌,如合浦之珠回。至于摹形象體,殫精畢異,韻敵美人,格高西子。腰洵約素,照青鏡之菱花;肩果削成,采金塘之蓮蒂。菊入手而疑芳,荷無心而出水。芝蘭之秀。秀色可餐;竹節之清,清貞無比。銳欖核兮幽芳,實瓜瓠兮渾麗。”。
這段賦中提到的僧帽壺、圓珠壺、束腰菱花壺、竹節壺、提梁壺等等,都是紫砂壺傳統造型的代表作品。宜興紫砂陶器在國際間聞名已來,將近有五百年的歷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華文物史上有著瑰麗的地位,人們稱為高超的藝術品。
論紫砂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宜興紫砂陶藝術自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在壺的造型藝術上日臻完美、豐富,紫砂壺以特有的藝術風格和文化氣息,為人們稱頌和珍視。紫砂壺不僅是宜興的象征,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代表,也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文化藝術結晶。研究和發展紫砂陶,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托,也是時代賦于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紫砂壺,于滿人時期融入了古老的中國畫,用陶土和窯火,譜寫新的詩篇。紫砂壺象形器所承載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表達的自然界中的包羅萬象,千姿百態,而所牽系的是紫砂壺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宜興紫砂壺象形器 是出于“美”和“靈”的需求,而必然會有“高”的結果。所以,宜興紫砂壺象形器隨著宜興紫砂壺的發展, 將更為世人所矚目,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隨著紫砂市場的進一步正確發展而提高。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一丸土”,富饒的宜興大地孕育了神奇的紫砂礦產,勤勞的陶都藝人創造了陶藝中的一朵奇葩——紫砂壺。紫砂壺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陶瓷藝術中綻放出獨特的光輝。
紫砂陶藝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具有豐富文雅的造型語言,獨特的風格,交流的藝術表現感人的藝術魅力,因而成為獨具品位的文化形態,豐富著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紫砂在文化領域里涉及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 紫砂陶不單是技藝卓絕,而且有關豐富的內涵,所包含水量的不僅是泥土及空間,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深厚的傳統文化,不然怎么會有那么深厚的藝術魅力、那么強的感染力。紫砂陶藝在技術和藝術之間,雖兩者含義不同,但兩都必須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技術是物質的基礎,藝術是精神所在;技術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沒有精湛的技藝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會有很強的表現力。因為在表現平面、直線和直角的時候,微小的工藝制作缺點,在燒成后都會留下永久的遺憾,一點瑕疵在平面上都是非常明顯的。因此這些工藝制作上的要求和制約,形成了方形器物制作技術上的高標準。方壺的壺身和壺嘴,都是用泥片鑲接成型的。在備制泥片時,做壺身的泥片要求薄厚均勻一致,而做壺嘴的泥片就有所不同,要求壺口處薄一些,壺嘴根部厚一點。在泥片打好后,非常精確地計算并按設計要求將泥片裁好,泥片與泥片銜接的口部切成斜面,敷以泥漿合擾粘接成型。壺身做好后,壺蓋和底則用堆砌的方法制作,即用幾層泥片相合制成。宜興紫砂陶不僅氣孔率高,而且形成一個套一個、一個通一個的氣孔網絡,這些氣孔猶如千姿百態的雄偉壯觀的宜興著名溶洞的縮影。這也就是宜興紫砂陶具有良好透氣性、紫砂茶具具有泡過茶后留香不散的根本原因。這種特殊性能的紫砂泥,在宜興地區以外是難以取得的。江蘇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與從事紫砂研究的藝術家采用紫砂壺、瓷壺、玻璃壺作了沏茶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紫砂壺泡茶具有的色香味均明顯優于瓷壺和玻璃壺。
中國傳統文化對茶飲的滲透,幾乎涉及茶文化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各種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融會,給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爭鳴,儒道釋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歷史的整個進程,也給茶文化的發展起著原動力的影響。光從陸羽《茶經》匯錄的茶史人物來看,也幾乎全是儒道釋三家的代表人物。
世上萬物,隨時間的流逝皆煙消云散,唯文字、藝品,能記載著人類發展長河的淵源,還原歷史。它沉淀于生活,源于生活的濃縮的寫實;又高山流水般,讓人在靜靜回味中,找回淵源文化的根。
參考文獻:
[1]何繼.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灣奇園藝術中心,1993.
[2]李敏行.紫砂新鑒[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3]姚遷等.宜興紫砂陶藝[M].臺灣南天書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