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英
摘 要:紫砂陶的個性體現于它獨特的制造工藝和創新,現代的紫砂器在世界上稱得上是造型最為豐富的工藝品種,紫砂陶藝術以傳統形式為主體,既實用又可陳飾,內涵豐富,造型變化無窮,趣味性強。
關鍵詞:紫砂;發展;歷史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34-01
紫砂陶藝在技術和藝術之間,雖兩者含意不同,但兩都必須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技術是物質的基礎,藝術是精神所在;技術是制作水平的高低,沒有精湛的技藝水平和高明的制作手法,就不會有很強的表現力。紫砂壺要從三個方面來反映其豐富文化藝術內涵:其一是泥料,其二是形狀,其三是神韻。紫砂茗壺的藝術設計元素,來源于自然和生活,設計師運用多種藝術創作手法,豐富了當代工藝美學的內涵。
紫砂做成壺,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后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字。紫砂壺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紫砂的創始年代,一般都從《陽羨茗壺系》、《陽羨名陶錄》等舊著中,定在明朝正德年間。而明人項子京的《項氏歷代名瓷圖譜》卻說:“夫宜興一窯,同自本朝武廟之世,有名工龔春者,宜興人也。”項氏圖譜所說宜興窯,是指紫砂而言,而把時間上推前了一百多年。宜興紫砂器真正形成工藝體系的時間可以算是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公元1522-1620年),這時的紫砂器已從日用陶器中獨立出來了,明清兩代是宜興紫砂藝術突飛猛進地發展時期。
“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吳梅鼎:《陽羨瓷壺賦·序》) 供春壺,由此可見在明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宜興境內已經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商周時代遺址的分布也相當廣泛,制陶技藝,已進人比較成熟的階段。戰國時代,宜興陶瓷有了較快的發展,東漢前燒制釉陶已獲成功。唐代的宜興陶瓷,有著明顯的進步和發展,并開始使用龍窯燒制。公元十二世紀初,正值我國宋代的北宋時期,陶瓷生產十分發達,五大名窯已趨成型。至公元十六世紀的初葉,隨著飲茶方式的改變和對舶來文化的吸收,由紫砂陶土手工制成的紫砂壺更推動了宜興紫砂陶器產品的生產,對宜興陶瓷文化傳統的形成起了積極的作用。乾隆以后,伴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頹勢,紫砂壺的制作也愈來愈不景氣。 回顧千年紫砂,當茶和壺相伴一體的時候,茶為壺增益,壺為茶添味,茶和壺的合用,在文化藝術的陶醉中,心曠神怡。
“曼生壺”應該也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種以壺寄情的系列作品了。它以書、畫、壺三者為一體,開創了“文人壺”這一激情于世間一切情感的紫砂壺設計的新格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創造了獨特而成熟的全新的紫砂壺藝術風格,擺脫了工匠的流俗習氣,將金石、書法、篆刻的文化風韻帶進了紫砂,將文學和詩詞融入了紫砂,使其富含精品文化內涵,及大提高了紫砂所承載的美學價值,從而使紫砂壺邁進了高雅的藝術殿堂。
紫砂茶具的生產和發展,同我國上千年的飲茶習俗有關。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講的就是用紫砂陶壺烹茶。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陸羽《茶經》,白居易《琵琶行》,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等,為我們留下了關于賣茶、飲茶的許多史料和論述。人們認識到茶有止渴、提神之功;商人或肩挑擔子、或乘船到幾百里以外去買茶葉;市面上有人設鋪賣茶,提瓶賣茶,顧客可投錢取飲;飲茶的方式有“烹茶”、“煎茶”、“點茶”;飲茶的普及程度是“比屋飲”、“窮日盡夜”、“俗遍天下”。紫砂壺的氣孔微細,密度高,用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盡得真香真味;其良好的透氣性能,使所泡出的茶不易變味,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紫砂壺能吸收茶汁,即使壺內壁不刷,沏出的茶湯也絕無異味;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能好,泡茶不會燙手,更不會因受熱而裂,經久耐用,氣韻溫雅。
紫砂壺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是包含著情、意、境、趣等豐富內容的凝練抽象形式的確立,當然也離不開整齊、均勻、劃一等一般美的實用工具式的格局。在設計一件具體的紫砂壺時,要有自己的制作主張和制作手法,力求把一件作品的幾個部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產生和諧美,融合完美的文化內涵去創造美。
紫砂壺自北宋以來,經歷了千百年的完善和改良,由單一逐漸向著多元化發展和深化。作為一件實用品,由于原料的可塑性,逐漸成為了反映民族文化的載體。隨作者的年代以及經歷的不同所體現的內容也是大相徑庭。欣賞一件紫砂藝術品,不僅要看其制作的精致,最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是否反映本身的形、神、氣、態等內涵韻味,也是作者本身藝術修養及設計制作水平的體現。
參考文獻:
[1]何繼.紫泥—王度宜陶珍藏冊[M].臺北:臺灣奇園藝術中心, 1993.
[2]錢劍華.紫砂茶壺的造型與鑒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3]李知宴.中國陶瓷文化史[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