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 要:日本祭祀文化和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心智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信仰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開化和進步。作為信仰的核心部分,祭祀活動在世界各地都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趨勢,而日本更是將這一祭拜神靈的儀式發展成獨特的祭祀文化。神田祭是在東京的神田神社舉行的祭禮,和山王祭、三社祭并列被人們稱為江戶三大祭,每次祭祀活動都會聚集約50萬人。另外,神田祭還和大阪的天神祭,京都祇園節一起被稱為日本三大祭祀。神田祭是日本的三大祭祀活動之一,也是東京最有名的一大節日。在江戶時代,神田祭的游行隊伍被允許進入將軍居住的江戶城中,因此也有“天下祭”之稱。神田祭的主要活動在奇數年舉行,偶數年的規模相對較小。日本的祭祀的類型有很多種,本文試圖通過對日本三大祭祀中的“神田祭”進行簡單的分析研究,從而總結出神田祭在日本祭祀文化中的繼承和創造。
關鍵詞:日本祭祀文化;神田祭;民俗
中圖分類號:K8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49-02
一、日本祭祀文化
日文的“祭”字就是節日的意思。日本的節日源于宗教信仰,有些配合季節的交替而產生;既有始自宮廷皇室、武士家族的古老禮節,也有來自各個地方、村落的民間風俗。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節日可能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宗教色彩,或是加入了許多現代氣息,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的文化特色、生活習慣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祝福
日本的祭祀大部分是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祭”的意思則是指安慰亡靈。而隨著時代推移,“祭”也被賦予越來越多的意義。到了現代,人們除了祈求五谷豐登、家庭幸福、財源滾滾之外,也會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向神靈表達感謝。
日本的祭祀活動多種多樣,但涉及神靈巡游的神社祭祀的活動流程大都有一定規律。這其中就包括迎神、神人合一、送神這三大部分。在日本,神靈居住的場所被稱為“依り代”,神長官會在“依り代”周圍放上貢品,念祈禱文,以召喚神靈降臨。神靈降臨后,人們為了領會神意,會進行各種各樣的表演活動,比如相撲、拔河,此外還會抬著象征神靈居所的神輿或山車游行。在一系列的神人交流的活動結束之后,神靈會暫時回到他在人間的本宮,然后迅速回到天界。神輿和山車是神靈巡行時的座駕,幾乎所有大型祭祀都有神輿和山車的身影。“神輿”最早起源于日本天皇出行時乘坐的轎子,它在東京的祭祀活動中登場是在明治時代之后。“山車”則是一切裝飾華麗的可移動舞臺的總稱。
二、作為天下祭的神田祭
(一)神田祭的起源
日本的神田祭是為了宣揚江戶總鎮守(現東京)的威名,而舉行的神田明神的祭禮。神田祭源于東京的神田神社。這座神社又名“神田明神”,公元730年建造在現在的千代田區大手町“將門冢”附近。相傳神田神社建立大約200年后,當地的“平將門”曾發動針對政府的叛亂,因此神社又被用來祭奠“平將門”的靈魂。公元1590年,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德川家康在江戶城設立幕府①,并開始大興土木,對整個江戶城進行了改造,特別是當時總是泛濫的利根川的河從江戶灣移到鹿島灘,并且做成了千鳥淵等大水池。公元1616年,為了讓江戶城有神靈的保佑,德川家康將神田神社從原址遷到現在所在的地方,并當作江戶城“鬼門”②的“守護神”。因此,相傳從德川家康時代就有神田祭。在江戶時代,神田祭的祭祀隊伍是被允許進入江戶城的盛大隊伍之一。
(二)祭祀神---神田明神
“神田明神”就是鎮守江戶的守護神靈,神田神社也因此而建,所以神田明神也代表神田神社。神田明神鎮守江戶東京已經有將近1300年的歷史。從江戶時代開始,上到將軍,下至庶民,神田明神作為江戶總鎮守守護著江戶的一切。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神田明神作為東京包括神田、日本橋、秋葉原、大手町、丸之內在內的108個區域的總氏神靈,一直不斷的保護著江戶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進行發展和創造,也就是守護著東京都的中心。這些被神田明神守護著的區域可以說是江戶和東京生活文化的縮影。神田明神就是這樣傳承與創造并繼,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
神田神社中供奉的神靈③有以下幾個,分別掌管。一之宮供奉的是大黑神,又名婚姻之神,從公元730年開始就鎮守在神田神社。守護在國土開發,發展生產,醫療醫藥等方面的神靈。二之宮供奉的是財神,保佑生意興隆的神靈,也是保佑商業昌盛,醫療健康,開運招福的神靈。三之宮供奉的是將門之神,是消災除厄之神。公元1309年開始供奉。平將門公作為承平、天慶年間武士的先驅,實施了關東的政治改革,是一位不惜生命守護百姓的人。
(三)神田明神的歷史
根據社傳,神社是在天平2年(730年)由出云氏族大己貴命的子孫·真神田臣在武藏國豐島郡芝崎村(現在的東京都千代田區大手町將門冢周邊)建立的。此后,在平將門公的墳墓(將門冢)周邊異變頻發,人們把這當成是將門公的神威,都十分害怕。因此,時宗門④的信徒真教上人超度了將門公的靈魂,并在在此神社中祭祀了將門公的靈魂。到了戰國時代,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⑤前,向神田明神祈禱戰爭勝利。在神社9月15日祭禮當天,德川家族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一舉實現了天下統一。神田祭也因此作為德川家緣起的祭祀,受后人重視。
到了江戶幕府的時候,神田神社成為了幕府的尊崇的神社,在元和2年(1616年)的時候,神社遷到了現在的位置,也是當時江戶城的“鬼門”的地方,幕府還建造了神殿。江戶時代以后,作為“江戶總鎮守”的神田神社,也漸漸的被人們接受,上至幕府下至江戶百姓都虔誠供奉著神社。
進入明治時代,神社的名稱就由原先的神田明神改為神田神社,作為東京的守護神,也被人們定為“準敕祭社”和“東京府社”。明治7年(1874年),第一次在東京的皇宮定居的明治天皇親自參拜了神社,并獻上了御幣⑥。大正12年(1923年),前所未有的關東大地震毀掉了代表江戶時代后期的神殿,以神社的信徒為首的東京的人們很快制定了重建計劃,完成了神社的重建。后來,日本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京也因為大面積的大空襲被燒成了荒野。神社寺內也有很多的建筑化為烏有。唯有以耐火材料建造的神殿在戰火中保留了下來。戰后,相繼重建了結婚會館·神明會館等寺內的建筑,昭和51年(1976年)檜木制的隨神門被重建。至此神田神社終于以不輸給江戶時代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
(四)神田祭的流程
在日本,每年五月,規模盛大“神田天下祭”都會如期舉行。但要看到規模盛大的“神田天下祭”卻并不容易。雖然每年的五月,祭禮都會照例舉行,但真正的“大祭”只會在奇數年份看到,偶數年的活動規模則小得多。據說,這是古代的將軍們擔心祭典過于鋪張而定下的規矩。神田祭有各種各樣的儀式和祭禮。在神田祭的一開始舉行的是鳳攆神輿遷座祭。就是把神天神社中供奉的三位神靈用鳳攆或神輿請出神社。接著就是神輿入宮的儀式,大大小小的數輛神輿在人們熱鬧的喧鬧聲中走過大街小巷。
神田祭最主要的祭禮就是神幸祭了,舉行祭禮時人們沿著東京的大小街道,緩緩展開祭禮的繪卷。早上八點,人們就從神社將神靈請出,沿著道路開始了一天的祭禮。沿途有獅子舞、蛇舞、高足舞等等,還有用花裝飾的山車、地方傳統的戲劇和樂團的演奏等表演。這樣的祭禮代表著神靈來到民間,巡視鄉里以祈求人們的平安。大概晚上八點左右人群回到神社,舉行這一天最后的儀式,祈求信徒們的平安和日本的繁榮與和平。
三、祭祀文化的繼承與創造
(一)江戶時代的神田祭
神田祭雖然作為天下祭被人所熟知,但是在元和中年以前,神田祭一直被人們成為船渡御。此外,在舉行時間上,雖然直到延寶年中都是每年都舉行一次,但是是和赤坂的日枝神社的山王祭一起隔年舉行一次,直到現在發展成了兩年舉行一次的慣例。神田祭因為受到江戶幕府的庇護,允許在江戶城內操練祭祀隊列,供將軍們觀覽,不知從何時起神田祭成為了江戶的百姓口中的天下祭。
(二)明治時代到昭和戰前的神田祭
進入明治以來,神田祭的山車數量雖然大幅減少,但是也有像江戶時代那樣盛大的祭禮。但是在明治22年(1889年)時,因為經濟不景氣和電線架線等原因的影響,各個區域都不再準備山車。明治25年(1892年)時,為了避開臺風和疫病的時期,神田祭由原本的九月舉行變更為5月舉行,直至今日,神田祭依然在5月舉行。到了大正時期,在神田祭上已經基本看不到山車的身影。神社的神輿啟行也變為了“神輿渡御祭”。渡御祭大概花費一周的時間將各個子區域內徹底的巡邏一遍。
(三)戰后直到現在的神田祭
戰后祭禮的名稱由渡御祭改為神幸祭。昭和27年(1952年)第一次舉辦了神幸祭慶典。當時只有一之宮的鳳攆做成了用牛拉的形式。另外,在這次祭禮中,氏子町會第一次舉行各區域神輿的聯合入宮。到了昭和40年代(19世紀60年代),由于東京都中心的汽車等交通情況的影響,原本在五月中旬舉行的祭禮,改為五月二、三日舉行。并且,神幸祭的時長也由三天變為兩天,到現在已經縮短為一天。
到了平成時代(19世紀90年代),諫鼓雞山車、相馬野馬追騎馬武者行列、町田町火消行列、將門武者行列等活動的相繼參加,使得現在的神田祭越來越有人氣。另外,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神田祭更是與追趕時代的潮流,大膽的在網上直播神幸祭的現場狀況,真的是非常熱鬧。近年來日本動漫《lovelive》大熱,而在《lovelive》中東條希在神田神社打工的情節設定,使得神田神社逐漸成為日本宅男宅女們的朝圣地之一。神田祭為了增加人氣,在2015年的400周年祭中與《lovelive》合作,推出了痛繪馬、護身符等周邊商品,東條希也成為了該神社的名譽偶像。這無疑是一項突破性的創新舉動,而神社的神職人員也表示,為了保護傳統,配合時代的更新十分必要。
四、結語
神田祭源于神田神社,這座神社又名“神田明神”。神田神社于公元730年建造在現在東京千代田區大手町“將門冢”的附近地區。相傳從那時算起的大約200年之後,當地的“平將門”曾發生針對政府的叛亂,神社又被用來祭奠“平將門”的靈魂。公元1590年,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德川家康,在江戶城設立幕府,并開始大興土木,建造城市。同時,又于公元1616年,將神田神社遷移到現在所在的地方,并當作江戶城“鬼門”的“守護神”。而普通市民,則把這座神社親切地敬奉為保祐全城平安的“守護神”。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神田祭也在不斷的改變方式,配合時代的更新。神田祭鎮守著江戶的同時,一直不斷的保護著江戶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在進行發展和創造,也就是守護著東京都的中心。這些被神田明神守護著的區域可以說是江戶和東京生活文化的縮影。神田祭就是這樣傳承與創造并繼,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
注釋:
①日本幕府是一種武士政權形式,其最高權力者為幕府將軍.
②不吉利的方位.
③神田神社供奉的三位神靈當中,兩位是神話傳說中在新年降臨到日本的七福神中的兩位,而另一位是平將門,在10世紀敢于公然反叛天皇朝廷自立皇號的唯一一位日本武士.
④日本凈土宗流派之一,文永十一年(1274),一遍房智真所創.
⑤關原之戰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發生于關原地區的一場戰役,交戰雙方為德川家康領下的東軍以及石田三成領導組成的西軍。最終,德川家康取得了統治權,三年后成立德川幕府.
⑥祭神驅邪用的幡,細長狀.
參考文獻:
[1]西角井正慶.年中行事事典[M].東京:東京堂,1958.
[2]神田明神史考刊行會.神田明神史考[M].東京:神田明神史考刊行會,1992.
[3]華天舒,趙景陽.從節日的演變看日本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J].科技資訊,2010(06).
[4]諏訪春雄,王保田等(譯).日本的祭祀與藝能[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張麗花.日本傳統祭祀活動的現代社會功能[J].東方論壇,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