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摘 要:文章針對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社文系非藝術專業開設的《藝術通識概論》課程,探討了有關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主要以實操練習為教學特色,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藝術通識概論;非藝術生;實操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72-01
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社文系為非藝術生開設《藝術通識概論》課程,旨在通過對各藝術門類知識的介紹,引導學生提高藝術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啟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拾起對藝術的興趣。
而該門課程是一門藝術理論性課程,枯燥乏味,如何啟發沒有藝術學科背景的普通大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值得深思與探討。
一、現有教材分析
我們使用的教材是梅雪林、許志斌主編的《藝術通識概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是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與人文素養系列教材,該教材是針對只有單一藝術學科背景、甚至沒有藝術學科背景的普通大學生的基礎性教材。教材分為八個章節,前三章重點做的是思想啟發式工作,分別為:一、藝術與美;二、藝術表現的共性與個性;三、藝術的創作與欣賞。后五章則轉向了知識介紹,分別為:四、語言藝術;五、造型藝術;六、表情藝術;七、綜合藝術;八、當代藝術與多媒體藝術。章節布局井井有條、循序漸進,因果相連,讓學生通過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帶著問題和思考,了解和學習各個藝術門類的知識,通過藝術知識的學習,作為自己藝術之旅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意義深遠而具啟發性。且每一章節的內容中都有大量的作品圖集與文字解析,素材豐富多樣、直觀、深入淺出。
二、教學對象分析
該課程針對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社文系非藝術專業學生而開設,開設的班級為:酒店管理(含空乘、海乘、軌道方向)、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等班級,學生都是沒有藝術學科背景的普通學生,藝術基礎基本停留在初中層次。 2016級空乘專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將近80%的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因迫于高考壓力,學校取消音樂、美術課程,學生在學校中無法再接受藝術教育。且,通過在小學、初中長達9年的音樂、美術課程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效并不高,以音樂課程為例,多數學生不會識譜,最基礎的簡譜音符,“1234567”,都認不出,更不用說唱準音高、讀準節奏、甚至鑒賞音樂了。僅有5%的學生有過藝術學習經歷,如舞蹈、聲樂、器樂、戲曲、美術、書法等。因此,在課堂中,只有極少數學生對于藝術類課程表現出積極、活躍的學習態度。
根據對學生的情況分析,該課程的教學應重在普及,根據教材對各大藝術的分門別類,從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情藝術、綜合藝術、當代藝術與多媒體藝術等各個門類進行藝術的普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藝術”,才能進一步探究“為什么會產生藝術”,從而通過“如何創造藝術”來提升自己的藝術品味,開啟藝術之旅。因此,教師可以從教材的第四章開始講授,讓學生具象了解藝術的各個門類后,再回到第一章感受藝術的本質等抽象概念,學生的思路便會更清晰。
三、教學內容與課時分配
該課程開設時間為一學期,18周,每周2課時,共計36課時,見表。
藝術的學習過程不能紙上談兵,藝術理論的學習過程,同樣不能局限于紙上談兵,藝術的審美過程是內心情感的體驗過程,沒有實踐操作,無法從內心感受藝術,不感受藝術,從何理解藝術的本質?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結合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實操過程中,體會藝術創造的魅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學習成效顯著。
四、善于總結、反饋、深入學生內心、了解學生需要
(一)調查報告
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做一份調查報告,深入了解學生情況。如:
1.學生有過何種藝術學習經歷,學習時長為多長。(包括校內義務教育、校外藝術特長培訓)
2.學生對于該課程有何想法。
3.學生的自我介紹,包括興趣愛好、特長。
(二)期末教學匯報
教師從學生在課堂中完成的實操練習中,挑選出優秀作品作為期末教學匯報,一方面檢驗了教師的教學成效與學生的學習成效,另一方面,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創作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優秀作品的展出,更學生增添了自信心,感受到了藝術學習與藝術創作的快樂。(有關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社文系《藝術通識概論》課程的教學匯報,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湖南藝院社文系”并查詢)
五、評價機制
(一)學生成績的構成
學生成績由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分為考勤分、實操分、課堂表現分;期末考試內容為一篇論文:學習《藝術通識概論》的收獲。
綜合評分機制的建立,改變了以往純理論知識考查的單一性與枯燥性,使考試形式與內容生動起來,學生不畏懼考試,也不存在作弊現象的產生,避免了學生為了考試分數而抄襲、不主動思考的陋習,全面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真正做到脫離應試教育,營造了健康的考試氛圍與人性化的考試形式。
(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雙方面構成的,因此,檢驗教學成效也應該從教師與學生雙方面考慮,學生成績的優與差僅從教師考查學生這一單方面得出結果是不全面的,還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查教師水平的優與差,因此,評價機制中“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一環節也要滲透到每一門課程中去。在期末考試時,可增加“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環節,從師德師風、教學姿態、教學手段、知識結構和水平、課堂組織能力等方面全面考查教師的能力,從而使教師全面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予以發揚與改進,進一步提高教學成效,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相互交流、互相促進,教師在輸出信息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接收的信息量,一堂課下來,教師要思考“我教了多少?學生學到了多少?”只要保證每堂課每個學生都能學到知識,教師的教學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