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淇
摘 要:20世紀以來,宗教意識在當今電影電視的劇本創作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宗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他影響著諸多方面,尤以藝術見長,作為探討終極關懷或著眼人間幸福的精神維度,仍然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尤其在西方的文化藝術中,宗教的身影更是比比皆是。劇本創作,自然也在宗教影響的輻射范圍之類。
關鍵詞:宗教符號;潛宗教意識;宗教三部曲 ;金基德
中圖分類號:I207.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22-01
一、宗教對東方電影的影響
佛教提供了“因果報應”的敘事模式。中國許多古典文學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報應敘事模式,比如曹禺的《雷雨》比如在日本的大量電影作品都深刻地為日本民族的宗教情操所浸染,鏡語往往體現出了"幽玄"的禪宗意境,又時常流露出對靈魂的敬畏與崇拜,并時常表現出靈魂或佛法對生者實施救贖的旨意。韓國則是融合了東西方共通的宗教符號,它崇尚輪回之說,同時也有深刻的原罪心里。
佛像寺廟,祈福的人群,儀式甚至是四季輪回,弓箭,佛珠,等等一系列的標志性事物和圖騰,都足以展現出濃濃的禪意。當然亞洲電影也有很多包含基督教的一些元素,比如教堂,十字架,牧師,《圣經》等等。
1.以中國電影導演電影為例
在中國,宗教對電影的滲透和表現還不太廣泛,早期的《少林寺》等電影只是展現了僧人的武術和俠義精神。但近年來,電影中的宗教理念及其倫理要求得到了更多體現。2004年,電影《天下無賊》出現了甘肅拉卜楞寺如海般朝拜者的鏡頭,佛寺和神靈成為了主人公的行為轉變的支持力量之一。
導演陳凱歌的《無極》等,這里最能體現出佛家禪念的代表作還實屬《霸》《無》二作!
2.以日本導演的電影為例
中島哲也作為日本電影界的佼佼者,拍攝了很多賦予哲理和宗教意味的佳作,比如《下妻物語》《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告白》等。很有意思的是《被》所承載的宗教意味其實和西方電影更為接近。因為片子里很多地方都體現出女主人公不斷追逐新的信仰的心路歷程,她把每次被人拋棄都當做是命運的玩笑,并很快找到新的“信仰”,繼續虔誠下去。
《告白》這部電影更突出了因果報應等觀點,通真正詮釋了那句“聽到最重要的東西破滅的聲音”的悲劇結尾。
3.以韓國導演的電影為例
韓國文化與某些文化不同。在某些文化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是單一宗教,而韓國文化則包含了很多形成其人民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的各種宗教。在韓國歷史的早期,宗教和政治的作用交織在一起,但后來才被區別開來。
金基德導演一直是以一個崇尚暴力美學的導演,除去那些血腥殘忍,自殺式的宿命論結尾的電影。他的電影《弓》也是一個很有深意的符號,有時它會成為老人用來發泄憤怒的工具,有時它又會變身成為抒發老人情感的樂器。這也像是在告訴大家,人性中無數感情的基礎都是辨證的關系,都包含著愛與恨,放棄與占有,悲憫與憎惡。
二、宗教對西方電影的影響
在西方大多數電影里幾乎都是圍繞著“上帝是否存在”“死亡”等命題展開的,在影像世界探討生與死,靈與肉,存在與精神的關系。《處女泉》中對宗教的疑惑,《第七封印》里與死神的周旋,宗教三部曲(《猶在鏡中》《冬日之光》《沉默》)中上帝形象的逐步消解,《呼喊與細雨》中又回歸到對愛和上帝的呼喚。
1.以好萊塢電影為例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憤怒、淫欲。
在電影里,七罪、七罰、七次下雨、故事發生在七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2.以法國電影為例
夏維爾·畢沃斯導演的《人與神》里面對于宗教已經不僅僅止步于宗教符號和宗教意識了,他直面于宗教問題。
宗教,往往會成為一些政客的利用對象。這也證明了宗教問題不僅僅可以一種意識形態或是藝術符號存在于電影之中,更可以一個探討的主要內容作為主角登臺。
三、結語
過去也好未來也罷,總之宗教意識在電影劇本發展的歷程中將不斷地被提及。
參考文獻:
[1](法)多米尼克,帕朗-阿爾杰,孟斯(譯).電影劇本的創作[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社,2006.
[2](美)克莉絲汀·湯普森,大衛·波德維爾.世界電影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韓)金基德.野生金基德[M].上海:人民出版,2009.
[4]楊明.宗教與倫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