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聲聲
摘 要:傣族孔雀舞從20世紀初期50年代到80年代在原有基礎上經過提煉民族性格和再創造,在旋律和節奏上有了明顯的現代色彩,拋棄了原來單一、缺少變化的舞蹈特性。從原生態的孔雀舞到現代楊麗萍的《雀之靈》,孔雀舞從一個民間的舞臺走向了世界的大舞臺。進入21世紀,以市場為導向的文藝線路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不禁令我們產生了一種文化危機感,大力的保護原生態傣族民間舞蹈,及現代人對古老藝術的傳承感,成了我們這一代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傣族;孔雀舞;民族舞蹈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44-02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多民族國家,舞蹈是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56個民族的舞蹈各具特色。其中傣族是一個熱愛自由、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悠久的樂舞文化歷史傳統。經歷了幾千年的凝練洗禮,傣族舞蹈從內容、形式、種類套路等若干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一筆極其寶貴的舞蹈文化財富。
一、什么是傣族“孔雀舞”
傣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靠邊境的地區,主要信仰小乘佛教。傣族人民熱愛藝術、能歌善舞。“孔雀舞”作為傣民族的代表性舞蹈,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孔雀在傣語中被稱為“嘎洛涌”,“煩洛涌”,或“嘎楠洛”,其舞蹈語匯異常豐富,形式完整,風格突出。光手式就有好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有孔雀手式,掌式,眼式等。步伐又有“踮步”,“起伏步”等。舞蹈風格分為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條此舞,這類舞,膝部起伏較剛韌,手上動作柔韌,手上動作柔韌挺拔而舒展,小腳較有力突出其“三道彎”造型梭角較明顯,動作較大很健美。放大的柔肩、拱肩、碎抖肩,加強了舞的剛韌而舒展的動作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第三為小孔雀舞,表現在小孔雀的舞蹈,這種舞,膝部常用快速的小顫、以及沒有起伏的的矮步,小腿顯得非常輕盈靈活,主力腿常用蹲地小跳使舞蹈非常活潑。手上動作變化輕盈而靈敏,三道彎道造型小巧玲瓏。常用連續的小聳肩使這種舞蹈輕快、活潑、熱情。鼓點快速而輕巧。
二、“孔雀舞”的流變——上世紀從民間走向舞臺
在20世紀初期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毛相跳的《雙人孔雀舞》是孔雀舞最早的舞臺杰作,他在傳統孔雀舞基礎上開創了徒手孔雀舞,并形成了一套由簡至繁、章法清晰的舞蹈教材及教學體系。1956年,他在傳統孔雀舞的基礎上進行整理、改編,創作了《雙人孔雀舞》。毛相是一位在傣家泥土中成長起來的鄉土藝術家,由于受傣族民間藝術的熏陶,由于他特有的勤奮和悟性,使他成為傳統孔雀舞的集大成者。
從50年代到80年代,這一時期的作品程度不同的運用原始舞蹈的素材,經過提煉民族性格和再創造,形成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作品,他們的基本特點是民族特色較為濃郁,雖然經過創作但仍然可以看到原始素材的存在,可以具體指出作品中的某段某節某個動作來自原始素材。在旋律和節奏上明顯的增加現代色彩,拋棄了原來單一、缺少變化的舞蹈特性,但是對于技巧要求并不是特別高,藝術風格比較大眾化,容易引起共鳴,便于流傳,不過于強調創作者的個人風格。這一類創作主要以刀美蘭的《金色的孔雀》為代表,刀美蘭是毛相的學生,她在繼承傳統傣族舞蹈的基礎上,做了新的嘗試和探索。刀美蘭的代表作《金色的孔雀》,就是在繼承傣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孔雀舞蹈語匯的基礎上,吸取其他民族舞蹈的語匯,從而賦予了孔雀舞一種新的表現:典雅、傳情,具有更高的審美格調和文化內涵,具有藝術表現的開拓意義。
80年代之后孔雀舞進入了一種民族審美性的繼承,吸取民族的精魂、脫胎換骨的創作方式使這類作品的標志,它需要改造者對少數民族的舞蹈及民族歷史、風俗、宗教心理素質等有深入的了解,并能融會貫通,能夠熟練地把握民族舞蹈的內涵和和特征。在此基礎上,概括、提煉出基本特征,運用現代技巧和綜合表現手段進行創作,著意于神似而不是形似,看不到原始素材的堆砌,甚至看不到具體的原始素材,但是它閃耀著民族舞蹈的風采,這些作品即充滿現代的氣息,符合現代的審美標準,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欣賞價值,既要有對民族舞蹈的透徹了解和悟性,更要有高超的技巧,這里主要以楊麗萍的《雀之靈》為代表。如果說, 毛相的孔雀舞主要是對傳統傣族舞蹈的繼承,刀美蘭的孔雀舞是在對傳統的繼承、提煉、創作基礎上的發展,那么楊麗萍的孔雀舞則是舞蹈藝術家的一種個體創造。楊麗萍的《雀之靈》表演與其說是一種傣族舞蹈風格的呈現,不如說是一種心象的反映。舞者借孔雀之形,傳達著自身對生命的體悟和感受。作為新時期孔雀舞的代表,楊麗萍既代表個體,又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群體。
從原生態的傣族民間孔雀舞到毛相的《雙人孔雀舞》,從刀美蘭的《金色孔雀》到楊麗萍的《雀之靈》,孔雀舞從傣族民間走向舞臺,從舞臺走向了世界,走進了課堂也走進了人們的心靈。
進入21世紀后,隨著舞臺作品形式不斷提高,編導越來越注重舞蹈本體美的形式的開掘,對于傳統的忽視和不尊重,加大了與民族的距離。其次,以市場為代表的另一形態民族舞蹈,完全以市場為出發點,將傳統異化。這種歷史性的變化不僅是形式上的,也是觀念上的,它顯示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整體轉化過程。2002年,中國歌舞團推出了大型歌舞《秘境之旅》可以算作民族民間舞創作“時尚化”的代表作品,這一次名為《碧波孔雀》的舞蹈,以一種艷麗的色彩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世紀之初的中國,在市場經濟的強力推動下,以市場為導向的文藝線路也越來越堂而皇之的被人們認同。同時也加劇了民族民間舞市場化,商品化,時尚化的趨勢,并引發了相當的爭議。與以前的民族民間舞蹈隨時代而創新不同,《碧波孔雀》的出現更令我們具有一種文化危機感。
三、傣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傣族的傳統文化想要發展的前提必須是先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核心不變之下,開始發展。
(一)大力保護原生態傣族民間舞蹈
我們所要下大力氣加以保護的是傳承于民眾中的存活于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的原生態傣族民間舞蹈。因為“原生態”最大量的保留了原始傣族民間舞蹈的原本形態,它是傣族民間舞蹈的根,是傣族民間舞蹈發展源泉。只有保護好“原生態”,我們才有可能再去談發展。
(二)建立傣族傳統文化的信息庫
將原生態的傣族舞蹈資料進行搜集,整理,不僅包括原生態的舞蹈音像資料,還應包含民間藝人口傳心授的表演技法,舞蹈感覺的影音記錄和本民族文字記錄。以及有關該舞蹈緣起,歷史,傳說,含義等方面的詳盡文字資料,并輔以該名族舞蹈流行地域的自然風貌,人文環境,生活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文化習俗等各方面的背景資料,才能完成完整的全息資料鏈條,而不是使原生態民族舞蹈孤懸與冰冷的民族舞蹈教材里,成為無法解讀的天書。
(三)抓住傣族舞蹈的根與魂,結合現代創作意識,實現傣族舞蹈的完美舞臺呈現
素材的充實,民族本體核心審美意象的把握,是成功進行傣族舞蹈編創的必要條件。編舞的技法在有了根和魂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跨越舞種的鴻溝,科技手段的運用則給了舞者更大的創作空間和自由,由此可以使舞者的舞蹈創作和舞蹈實踐進入嶄新的領域,展現全新的時代風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傣族舞蹈的振新和發展,將由此步入全新的軌道。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面臨著與民族舞蹈同樣的矛盾和問題。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何在接納先進的人類文明成果的同時。將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的優良部分加以保護繼承和發揚光大,是新世紀每一個中國人應該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通過前述章節的引證和論述,從孔雀舞發展歷程所折射出的民族舞蹈發展道路啟示,也令我們對當代民族舞蹈創作的傳承和發展有了更深層的反思。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孔雀舞只是這文明之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即使之于滄海,每一滴水都有其閃閃發光的寶貴價值。如何使這朵浪花不致湮滅,如何使這一滴文化之水不會消亡,同樣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祖國的文明,文化和藝術之樹萬古長青,并綻放出最鮮艷的花朵,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李北達.民間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2]石裕祖.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N].中國文化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