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魯寧
摘 要:為探討閩南地區文化資產保存狀況,以劍獅作為本研究主題,有四個問題:(1)閩南劍獅文化現象如何演變?(2)劍獅文物的價值原則應該如何審議?(3)在社會變遷下,劍獅文化該如何傳承?(4)經濟發展中的劍獅文化該如何延續?研究結論顯示:(1)劍獅隨著時代演變,其媒材與功能比起傳統劍獅有顯著的差異;(2)劍獅文物分級應考慮多元方向價值;(3)閩南地區的劍獅相關課程研發與推廣活動已有雛型,但仍有進步的空間;(4)劍獅文創產業是發展閩南地方經濟的契機。
關鍵詞:劍獅;創意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延續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49-01
一、緒論
本研究采用多維度收集資料,以質性方法為主,旨在了解閩南傳統文化資產—劍獅的文化內涵,借助探討閩南劍獅在保存與延續的過程中如何地被運用?居民對劍獅的認知為何?遇到哪些問題?以及產生哪些可能的契機?期待喚醒人們在面對社會變遷沖擊與發展經濟前提下,仍能認知文化資產的寶貴,并重視文化資產。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基于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有四項研究目的:(1)研究劍獅在閩南的起源、演變與文化意涵,并進行保存與收藏的現況普查。閩南劍獅在閩南地區由來已久,加上閩南擁有悠久的歷史脈絡,因此劍獅在長久的歲月當中,其價值與涵義是否跟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演變?以及在閩南地區,劍獅的文化意涵是否有所不同?居民對劍獅的認知究竟如何?這些都是本研究想要探討的現象。(2)探討劍獅文物分級的價值原則。劍獅文化在不同方向上存在不同的價值,要對劍獅作分級工作,必須判斷劍獅文物的價值何在?其價值準則又在哪里?借助探討劍獅文物分級的價值原則,將有助于分析出具體的價值判斷項目,對劍獅文物分級具有實質上的作用。(3)探討產學研在劍獅相關教育推廣活動與實施中的情況。在時代變遷之下,借助地方文化特色能帶動居民對在地文化的重視,是地方文化繼續被傳承下去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即在探討閩南地區產學研各方面,如何運用劍獅作為教育設計與活動推廣的情況。(4)調查民間運用劍獅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況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中延續傳統文化資產的方式之一,本研究通過調查閩南地區運用劍獅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元素的現況,以了解劍獅文化后續的發展契機。
三、閩南劍獅的形成與演變
隨著時代變遷,閩南地區許多老舊的房舍被拆除,閩南劍獅現有的數量與過去家家戶戶都有劍獅的說法大相徑庭,劍獅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原本的功能與作用似乎也有所變化。
閩南建筑舊居的發展約有四百年的時間,群落民居聚集非常復雜,在地狹人稠的巷弄中,房屋局促、檐角交錯、墻宇相望,難免有屋宅沖射的事情,于是產生了這些辟邪物的裝置,然而,為什么閩南舊群落要選擇劍獅當作辟邪物呢?文獻資料發現主要是明清屯軍時的文化傳入及作為風水裝飾物來用。
四、劍獅的文化意涵與文化價值
人類歷史上,符號長期的被觀察與使用,人類文化的發展依賴符號化的思維與行為,并由此突破人類生物性的需求和實際利益的范疇,瑞士的語言學家將符號學發展為一門學科,他認為符號由兩種要素組成,即意符與意旨,意符的作用是中介者,就是用以傳達訊息的符號,如字詞、聲音或圖像;意旨則是一個訊息或概念本身,以閩南劍獅為例,劍獅的圖像就是意符,而它作為祈福驅邪的象征意義就是意旨。
五、社會變遷下劍獅文化的傳承
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對文創產而言,有很大的一部份希望能夠發揮產業的功能,以達到實質的經濟效益為目的。不過文化創意產業是否能成功不全然是政府的責任,應該是政府、業界與學術三者共同發展的目標,從政府機關、學術單位或業界在這幾年間所舉辦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論壇、研討會或展覽說明會等活動當中,有許多以產學研為主題內容的學術研討活動,其主協辦單位及應邀人士當中,也由各界人士聚集組成。在學術發展方面,規劃裝置文化創意產業資源中心、進修及交流管道、設計與研發等人才培育計劃,整備學校教學資源,將有助于推廣產學合作模式,促使更多的設計開發人才投入文創產的工作行列
六、經濟發展中的劍獅文化的延續
1.深入探討閩南居民對劍獅集體記憶的具體內涵。了解居民對劍獅集體記憶的具體項目,將有助于提倡地方文化資產時,清楚運用這些基本元素,使文化資產保存與延續較為容易進行,因此進一步地通過研究設計探討居民對劍獅集體記憶的具體內涵,可以補足本研究未齊全之處。
2.將傳統民居一詞與歷史建筑相區別。本研究建議若要引用傳統民居,則該使用傳統民居原本的施工方式與材料,不該和歷史建筑相混淆。
3.加強立法倡導,讓民眾對相關法律另有足夠的認識。研究結果顯示,相關法律的宣傳仍不夠,受訪對象多不清楚相關法律的條文與概念,以至于對相關法律有所排斥與抗拒,建議加強法律宣傳。
參考文獻:
[1]王穎.每天讀一點民俗文化常識[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
[2]柯玲.中國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