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仁友珍
摘 要: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丹巴鍋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是一種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舞蹈種類,是一種令人愉悅的民族民間舞門類。這種具有群眾性的民間舞蹈,在藏族丹巴山寨附近非常普及,在大型的喜慶節日和場合,跳丹巴鍋莊舞蹈的人們不管人數的多少,都會在重大的場合按照一定的人數配備,特定的禮儀規制進行節慶慶祝。本文希望能夠通過對于丹巴鍋莊舞蹈發展背景的描述,幫助人們了解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舞蹈所形成的淵源,以及其豐富的舞蹈種類,描繪舞蹈形式表現出的典型情感、各種流程和動作特點。
關鍵詞:民間舞;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鍋莊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52-01
丹巴地處康巴高原東面,歷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生衍,清朝乾隆年間設章屯,民國初年建縣,據史書記載大渡河上游游一帶,漢代數西羌侵據縣境屬吐蕃轄地,《新唐書列傳》稱“漢有白蘭羌,吐蕃為之丁零,左屬黨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斗,俗與黨項同。”黨項是漢朝西羌的別稱古屬羌人的一支,其駐地分布在四川省西北部和西藏東部,今本縣之黨嶺,相傳士民自黨項遷來,故稱其山為黨嶺山。
一、丹巴鍋莊的歷史
鍋莊舞,又稱為“果卓”、“歌莊”、“卓”等,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壩、甘孜,云南迪慶及青海、甘肅的藏族聚居區。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有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無樂器伴奏。整個舞蹈由先慢后快的兩段舞組成,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踏跺磋步”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丹巴鍋莊分為大小鍋莊兩種,大鍋莊速度較慢舞步,莊重嚴謹,多為歌頌宗教神佛,敬仰圖騰等,宗教色彩較重,而小鍋莊速度較快舞步隨意,歌詞也更具有生活。丹巴鍋莊表演時,由領舞者歌唱起舞,男女老少分別列隊跟隨,牽手聯臂,彎腰俯首邊唱邊舞。丹巴果卓以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傳統的民風民俗,優美的歌舞飲譽康巴藏區。丹巴果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記載最早見于《北史》、《隋書》。公元1886年,清末《章谷屯志略》中記載:“夷俗逢喜慶輒跳鍋莊”。清末趙爾巽等撰寫《清史稿》卷則詳載:“高宗平定金川,獲其樂,曰大鍋莊。司舞十人,每兩人相攜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掛珠,斜披黃藍二帶,十字交加”。這是一個依靠跳舞唱歌生存并延續其古老民族,這片神圣的土地上到處充溢著風花雪月。
二、丹巴果卓的流派
丹巴“果卓”,因區域、方言不同,形成巴底鍋莊、格升扎鍋莊、和二十四村、小金等四大流派。同時,由于參與的年齡不同,可分為老中青果卓。丹巴果卓的共同特點是腳步的踏跺組合,隊形多變,男女手臂動作較小,尤其是女士因為披氈,手臂基本沒有什么大動作,參跳者緩慢上場,舞步與大段踏步形成剛與柔強烈對比,踏跺組合中緩急交錯的節奏,又使整段舞蹈顯得輕松活波。藏語稱為“嘟嘎”的巴底果卓多以踏跺為組合,舞步鏗鏘有力,隊形變化較大,時而退步呈回走隊形,時而行進之中呈反時針方向行進,這是巴底果卓與其它區域果卓的最大區別。格升扎果卓男女分列,男士在內女士在外,呈兩列弧形繞圈進行。二十四村果卓舞段結構復雜,有的段落舞步輕快,磋步較多,有的則前段以急促的的踏點來填補旋律空拍,后半拍為多。
三、動作特點和舞步分類
丹巴鍋莊中最惹人注目的是“動物鍋莊”主要是模仿動物體態和特征進行舞蹈。如:二十四村的《孔雀鍋莊》《兔兒鍋莊》巴底的《鹿子鍋莊》三岔溝《豹子鍋莊》等,如兔子的動作,舞者把雙腳并擾,身子微縮,雙膝彎曲,豎起兩跟指頭,手背貼在前額一跳一蹦,把兔子的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鍋莊在其他藏區是極其少見的,它成為丹巴鍋莊的一個亮點。
丹巴鍋莊在重要場合表揚非常講究禮儀和裝束。男性要求戴狐皮大帽,穿金色、藏青色、絳紅色氆氌藏裝,并配有精細項飾,腳穿藏靴,斜背嘎烏,腰懸銀質佩飾,夏天則穿白色氆氌藏裝;女性按老、中、青年分別著裝、依鍋莊進展分別換上春、夏、秋、冬各色服飾,以展示其莊重與富有。女性一般頭頂繡花方帕,身著油綠、紫絳、赭紅、翠藍、藏青等色的水獺皮鑲邊的中長外套,下著五色百褶裙,腳穿藏靴,胸垂銀白嘎烏,腰掛銀質飾品(銀鏈、銀鈴鐺)和一串串紅珊瑚,頭飾碧玉發箍、藍寶石、黃寶石等;年輕姑娘則以華麗為飾,顯得活潑而艷麗。
丹巴鍋莊舞步動作有踅步吸腿、起步、磋步、踏三點步、四點步、五點步、猴行七點步、端腿端步、兔行步、擺頭免行步等。丹巴鍋莊歌詞一般以2至4句為一段,每句五個音節,每首歌通常為3段歌詞。歌詞內容豐富,曲調繁多,據清朝《章谷屯志略》介紹,丹巴鍋莊“聽歌者數百種”。丹巴鍋莊旋律優美抒情,自由型的散板為引子,除巴底鄉常見的4聲調和7聲調,其他地區多5聲調式,常有臨時什降調出現,有時還會轉調。 一般可分為4種。第一種是宣傳傳統的倫理道法,頌揚佛法,歌頌宗教圣人,長輩。第二種是贊美自然風光和家鄉風情、歌頌理想、愛情,祝愿人壽年豐、表達喜怒哀樂。第三種是以生活情趣、相互逗樂為內容的娛樂性鍋莊。第四種是表現動物習性,模擬動物形態,反映動物生活為內容的鍋莊。
一直以來,丹巴地區都流傳著這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歌,有腳的人就會舞,丹巴鍋莊引領著人們進入神秘的康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