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偉
摘 要:光明是我們感知一切事物的基礎,我們從接受光到創造光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滿足了照明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人們對光的功能性和藝術性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這就是光的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再設計。光是空間的靈魂,沒有光,建筑只是一個用來居住的盒子,建筑形式中的形態、色彩、質感等都依托光的能量使我們體驗到建筑在時間中的不斷變化,創造一個優美的光環境將是以后每一個設計師都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關鍵詞:光;空間設計;明亮
中圖分類號:J5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85-01
一、光的性質
自然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自然光周而復始地控制著人體生物鐘,使我們的生命節奏保持平衡,使植物光合作用并制造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保持人體的健康。明亮的、愉悅的自然光振奮人的精神會令人的心理得到輕松、滿足。光的魅力來自它的照射方式,眾所周知光能以多種方式傳播,諸如透射、反射、折射、散射等。當光照射在物上時,就能產生光的表現力,從而創造出光的環境氣氛和藝術效果。自然光包括和煦的日光、柔和的月光、等等。透過不同的傳輸方式都可賦予人們以不同的感受,光會具有質感,能顯出強烈、柔和、明暗、波動、流動等狀態,觸動人們的心里,產生不同的情感因素。自然光總是在不停地變化著,可以使建筑富于各種特征,在空間和光影的相互作用下,我們可以創造出戲劇性。 自然光使建筑的實存成為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季節的更替,光的感覺發生了變化,建筑的形象也隨之改變。人們就是在這樣不斷變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帶給我們的奇妙世界。
二、光的利用
社會對能源問題的認識不斷進步,人們對自然光能源利用的認知度不斷提高,有利于光環境的營造;城市與建筑的現代化,管理的網絡化和智能化。城市與建筑法規和管理法規的制訂與實施。城市的建筑、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和公用設施的照明技術。光污染防治技術;環境風險的增大,加強環境管理越來越引起重視。人們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為了珍惜利用地球有限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造福后人,照明節能工作不能停頓。我國綠色照明工程辦公室正在啟動第一次"綠色照明"項目,進一步從照明產品、照明設計、照明管理、天然光利用等方面挖掘照明節能潛力,以節約能源,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
三、光的設計
創造良好的光環境絕不能只停留在照明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層次的需求:首先是最基本的照明需求,保證人們生活的正常生理需要。其次是創造舒適的光環境,在前一基礎上自然光和人造光源和諧統一,各種光源的強弱、層次清晰明了,控制得當。再者是光環境的藝術化處理,用光來傳達情感,用光來傳遞信息,讓它具有實體感和感染力。這里主要結合自身的專業探討一下室內的照明設計。
照明設計的理念正在發生變化,長期以來,照明設計一直是以照明的照亮度、均勻度、立體感、眩光、顯色性指數和物體的顏色參數等物理量為標準進行設計和照明效果的評價。隨著經濟和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照明環境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更希望在一個舒適、明亮并富有藝術魅力的照明環境里工作和生活。因此,我們的設計的點側重于人和環境相互關系的和諧統一。
(一)光決定空間的性格
創造不同的空間應具有不同的表情,這是人的生理與心理需要所決定的,人們從事各種活動就要有相應氣氛的空間支持,如果空間氛圍與活動性質錯位就會出現各種不適,防礙活動的順利進行。人的活動是多面的,空間性格也應該豐富多彩,這樣才能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的空間定位需求。室內光環境與空間性格如此密切,我們在設計時就要有意識地體驗兩者的關系,準確地把握分寸,全力運用光語言并發揮光元素的表現力,共同創造優美宜人的室內空間。
(二)實際中常用的方法一些
強化突出光線。重點照明采用精心布置的較為集中的光束照射某件物體、藝術品、盆景或某些建筑細部結構。主要目的是取得藝術效果。重點照明的設計常常使觀賞者覺得光線是不太明亮的光源提供的,比如蠟燭或墻上的吊燈。嵌入式可調節照明裝置、跟蹤照明設備或可移動照明裝置都可以提供重點照明的光線。同時可以讓燈光來營造出您所期望的情調和氛圍,取得最動人、最富戲劇性的效果。正因為燈光具有如此魅力,可以根據各個房間和空間塊面的特殊情形來進行照明規劃。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房間沒有必要突出家具物品陳設,便不妨采用漫射光照明,讓柔和的光線遍灑每一個角落,而在那些放滿藝術收藏品的區域,最有效的便是準確、直接的燈光投射,以突出主題。有時,照明也有一些不尋常的用法。比如,把光源嵌在大理石樓梯的臺階內部,可以產生美麗的半透明光效。即使像臺燈之類的家用照明用具,如果加以精心選擇,所產生的投影效果和情調也會有很多變化。
四、結語
總之,不管是對光的性質的了解還是對光的應用方法的探討都是為了將光這樣一種感性的因素更好的融入人的生活,創造出別樣的室內環境、建筑環境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效果。
參考文獻:
[1]戴志中,蔣珂,盧昕.光與建筑[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6.
[2]常志剛.亮度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endprint